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41.
滹沱河上游,代县太和岭口村附近发现新构造中,主干断裂发育在基岩山岭本与第四系之间,断面倾角较缓且略呈上陡下缓趋势。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反向牵引的背斜和反向正断层,它不着断层水平位移量与速率同于垂向的位移量与速率。因而具有裂谷拉张过程中 镜头主低角度正断层的特点。  相似文献   
42.
小秦岭西段“太华群”多期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宏观和显微构造特征为依据,论述了太华群自形成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初步建立了太华群的构造演化序列,揭示了太华群内部的面理置换、褶皱叠加、断裂复合等规律,探讨了各变形幕的构造式样以及构造变形环境。在其构造层次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将太华群的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4个主要构造变形阶段:Ⅰ.粘-塑性构造变形阶段;Ⅱ.塑性构造变形阶段;Ⅲ.脆-韧性构造变形阶段;Ⅳ.脆性构造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43.
琉璃庙地区变质杂岩主要由变质上壳岩、变质深成侵入杂岩及其脉岩群组成.它们多数经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各种类型糜棱岩和构造片岩.研究表明,变质上壳岩原岩主要以钙碱性火山(熔)岩为主.本区变质杂岩经历了三期变质变形作用,即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型复式同斜紧闭褶皱;绿帘角闪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及强烈的韧性变形,形成了以蓝闪石为特征的不同强度的糜棱岩带;绿片岩相动力变质作用和韧脆性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44.
In the Kolar Schist Belt well-preserved small-scale diastrophic structures suggest four phases of folding (F1 — F4). The near coaxial F1 andF 2folds are both isoclinal with long-drawn out limbs and sharp hinges. The axial planes of bothF 1andF 2folds are subvertical with N-S strikes; these control the linear outcrop pattern of the Schist belt. The later folds (F 3and F4) are important in small-to-intermediate scales only and are accommodation structures formed during the relaxation period of the early folding episodes. Mesoscopic shear zones, post-F2 but pre-F3 in age, are present in all the rock types in this area. The F1 and F2 folds and the mesoscopic shear zones were formed during a continuous E-W subhorizontal compression. Available geochemical and isotopic data show that the Kolar Schist Belt with ensimatic setting is bounded by two granitic terrains of contrasting evolutionary histories. This, together with E-W subhorizontal compression over a protracted period of time, strengthens the recent suggestions that the Kolar Schist Belt represents a suture. This belt then marks the site of a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event of late Archaean-early Proterozoic age.  相似文献   
45.
水下滑翔机器人运动机理仿真与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下滑翔机器人SEA-WING的定常滑翔运动和空间定常螺旋回转运动进行机理分析,针对其特定水动力系数进行仿真,得出其运动机理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湖试实验数据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认为对于定常滑翔运动,以约36°航迹角滑行可得到最大水平速度;在相同航迹角航行情况下,水平方向速度随净浮力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定常回转运动,回转半径由载体的质量、俯仰角、水动力参数、横滚角确定.在质量和俯仰角保持不变条件下,横滚角对回转半径的影响较明显,系统的回转半径可以通过控制横滚角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6.
湘西金矿沃溪矿床发育平行、斜交层面、弧形及节理型等4种网状裂隙,它们控制了网状矿体的形态、规模及产状。由于受岩石性质及破裂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网状裂隙一般发育于浅—中深部。它们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层间剪切滑动及断层尾端应力畸变和液压致裂等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7.
新疆油田某地区油藏的储隔层岩性组合复杂,呈现突出的薄互层产状特征,研究合、分压判断条件有利于提高压裂效率,增强储层动用程度与压后改造效果。水力裂缝在薄互层中的穿层与裂缝扩展行为受薄互层地质特征与压裂施工参数的影响。基于此,开展了薄互层物理模型压裂试验,研究界面胶结、岩层分布、岩层厚度、压裂液黏度与注液排量对薄互层中水力裂缝垂向扩展的影响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薄互层的地层特征界面胶结与岩层分布是水力裂缝垂向扩展的主要控制因素,界面胶结强度对裂缝垂向扩展行为的影响强于岩层分布;由于弱胶结界面的存在,水力裂缝垂向扩展穿层时可发生方向偏转,抑制裂缝垂向扩展;提高压裂液黏度与注液排量有利于薄互层中水力裂缝的穿层垂向扩展。  相似文献   
48.
闫国强  殷跃平  黄波林  胡雷 《岩土力学》2022,43(9):2568-2580
三峡库区巫峡段发现多处顺层岸坡滑移−弯曲变形迹象,库水循环涨落加剧了岸坡前缘劣化损伤与失稳破坏。以巫峡段青石 6号坡为例构建室内概化模型,开展顺层灰岩岸坡在消落带岩体劣化下的灾变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蓄水前岸坡整体长期处于稳定状态。随着劣化进行,蓄水后岸坡变形加剧直至溃屈破坏,岩体劣化缩短了劣化−溃屈失稳进程。运动学分析显示,溃屈破坏时同一岩层达到速度峰值近似。岩层“弯折点”后部运动特征较为一致,前部较为离散。溃屈破坏点是岸坡能量释放的转折点和顶点;随劣化演变位移、应力逐渐递增,呈现提前破坏征兆,溃屈破坏前后应力产生“集中−释放”。整体来看,应力变化提前于位移,表明应力监测更有效。应力监测的核心在于关键区段的确定,对于劣化−溃屈型岸坡来讲,前缘“挠曲段”处应力陡增可作为岸坡临界失稳的重要表征;“劣化−溃屈”演化进程中后缘推挤始终存在,它是岸坡灾变的前提。但岸坡失稳的主导因素却是消落带岩体持续不断的劣化。青石 6 号坡当前处于向强烈弯曲隆起演化进程中,由于消落带岩体持续劣化,可能由稳定/基本稳定逐渐演变为欠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9.
张闯  任松  吴斐  刘杰  周旭晖 《岩土力学》2022,43(3):649-658
深入理解含层理以及含宏观裂缝页岩在循环荷载扰动下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对于页岩气隧道安全施工而言意义重大。利用GCTS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对含轴向层理及轴向宏观裂缝页岩试件在循环轴向应力和循环围压下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开展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轴向层理页岩试件渗透率随轴向应力的加载和卸载基本不发生明显改变,而随围压增加以负指数的形式下降,随围压的减小以指数的形式增加;含宏观裂缝页岩试件的渗透率随轴向应力的加、卸载近似以线性形式降低和增加,而随围压的增大以负指数形式下降,随围压的减小以指数形式增加;含轴向裂缝页岩试件的渗透率相较含轴向层理页岩试件而言有大幅提升,其二者比值约为9倍左右;页岩试件对围压的敏感性约为轴向应力的26倍;试件渗透率几乎不随轴向应力循环次数发生明显改变,而随围压循环次数的增加呈负指数式下降,且其降幅主要集中在第1循环阶段内。研究成果可对页岩气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0.
针对大湾煤矿地区复杂煤层地质构造,采用前进式开分支孔布孔方法,用于探测煤层顶底板位置,精确探明煤层走向,为抽掘采提供依据,为后续工作做好前期准备。贵州大湾煤矿在历年瓦斯鉴定中均被定为瓦斯矿井,瓦斯孔施工采取普通钻进工艺时,会遇到钻进工作量大、孔深达不到要求、施钻轨迹无法精准控制、钻孔瓦斯浓度抽采率低等问题。采取顺层定向孔方法在已探明的煤层中施工长距离钻孔,可实现对复杂煤层远距离瓦斯抽采。现场试验表明:采用前进式开分支孔工艺,能够实现复杂煤层地质构造精确探顶,探明钻孔见煤段高达75%;通过优化钻孔设计与高精度控制钻孔轨迹大大增加了顺层定向孔在复杂煤层中的覆盖率,钻孔见煤段达63.7%,提高了瓦斯抽采效率,为巷道的抽掘采工作打好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