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2篇
  免费   408篇
  国内免费   68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661篇
地质学   1893篇
海洋学   36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49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1.
337铀矿床位于下庄矿田东缘,区内发育近EW向、NNE向构造裂隙群及NW向辉绿岩和正长岩脉体,发育以碱性为主的多种围岩蚀变。区内矿床主要赋矿围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属壳源型。矿石内金属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矿石的LREE/HREE比值为3.25,Sm/Nd比值平均为0.307,Ce/Yb比值为7.127,这些数据都显示出成矿流体具有较深来源。矿石较围岩亏损稀土元素尤其是轻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平缓,与幔源辉绿岩特别是与正长岩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近,负铕异常比围岩更为强烈,反映成矿流体的来源具有幔源性。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可以认为337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具有幔源性质。  相似文献   
72.
库鲁克塔格地区二叠纪脉岩群非常发育,主要岩石类型是辉绿岩,并有少量的斜闪煌斑岩、斜长玢岩和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A型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斜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花岗斑岩相似,二者都亏损U、Nb、Ta。斜闪煌斑岩的岩石化学组成属过碱性系列,显著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辉绿岩的岩石化学组成以钙碱性系列为主,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较大,Cs、Rb、Ba、Th元素丰度变化大,普遍亏损U、Nb、Ta。研究证明,辉绿岩脉的这些地球化学特征都与同化混染作用有关,大离子亲石元素丰度的变化还与热液蚀变有关。辉绿岩具有富集型Nd、Sr同位素组成,且变化范围大,是岩浆源区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铅同位素组成属低U(Th)/Pb值的正常铅,主要受混染物控制,并不代表源区特征。库鲁克塔格地区岩石圈地幔Nd、Sr、Pb同位素比塔里木板块西缘岩石圈地幔的富集程度更高,且变化范围大,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岩石圈地幔的演化历史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3.
攀枝花地区的基性—碱性岩系,是一套与钒钛磁铁矿、稀土矿、铍、钪、镓等多种矿产有关的含矿岩浆岩系。该岩系的Th、Ta、Hf地球化学特征极为相似,其Th/Hf比值在0.3~1.0之间,Ta/Hf比值更为接近,在0.2~0.5之间。在Th/Hf-Ta/Hf双对数图上,该岩系的源区特征和演化特征非常明显。此结果与峨嵋山地区的玄武岩和会东地区的基性岩系对比,Th、Ta、Hf特征都十分相近,因此该区原来被认为是两个地质时期(华力西期与印支期)的岩系,实际上是同一地质时期(华力西晚期)同源但不同阶段的产物,均是与峨嵋地幔柱关系密切的峨嵋玄武岩浆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
胶北晚中生代煌斑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胶北煌斑岩分别采自龙口、烟台和威海地区,包括拉辉煌斑岩、斜闪正煌岩和角闪煌斑岩,煌斑岩K—Ar全岩年龄变化于89.3~169.5Ma,为晚中生代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岩石化学组成上,SiO2=42.02%~54.95%,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岩石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U,K,Th)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和Ti)为特征,Mg^#=33.9~53.9,Eu/Eu^*=0.71~0.89,^87Sr/^86Sr初始比值0.707642~0.709791,εNd(t)为-17.6~-10.4,^206Pb/^204Pb=37.588~38.431,^207Pb/^204Pb=15.423~15.531,^206Pb/^204Pb=17.204~18.179。表明煌斑岩源自俯冲陆壳(扬子下地壳)在地幔源区发生交代作用时形成的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体.考虑到煌斑岩具有大陆边缘弧玄武岩的特征,我们认为煌斑岩在成因上同样与古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为碰撞后弧岩浆作用形成的脉岩。  相似文献   
75.
本文通过对我国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幔源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总结来进一步厘定该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组成,并通过与华北内部如鲁中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对比研究探讨华北东部岩石圈的时空演化规律、富集过程及其形成机理。幔源岩石的 Sr-Nd-Ph 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其中心部位如鲁中地区以弱富集地幔为主体;而东南部如鲁西南和胶东地区则为类似 EM2型地幔(~(87)Sr/~(86)Sr_i 可高达0.7114)。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随时间的演化特征也很明显。这些幔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玄武岩中地幔岩捕虏体(橄榄岩和辉石岩)和捕虏晶(橄榄石和辉石)的组成和结构特征皆证明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曾受到过富硅熔体的强烈改造。橄榄岩-熔体的相互反应是该区岩石圈改造和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从而造成古生代高镁橄榄岩转变为晚中生代低镁橄榄岩和辉石岩。进入岩石圈地幔的熔体具下/中地壳物质重熔的特征,从而导致该区晚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快速富集。有关华北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时限、过程和机制等问题也进行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76.
地幔岩流体包裹体的稀土元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幔流体REE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幔区域化学不均一性、地幔的富集与亏损等地幔地球化学特征。当前对地幔流体的REE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比富CO2包裹体与贫CO2包裹体的地幔岩或地幔矿物的测试分析来间接获得信息。本尝试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热爆方法,直接测定了长白山地区的地幔捕虏体中流体-熔体包裹体REE含量。初步研究显示流体-熔体包裹体中富含REE,尤其LREE相对富集;REE组成曲线右倾,Eu弱正异常,与地幔岩的寄主玄武岩REE组成特征相似,反映源区地幔岩的交代特征。  相似文献   
77.
富碱斑岩中超镁铁深源包体岩石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云南省鹤庆县六合乡富碱斑岩体中找到超镁铁深源岩石包体,这对于研究富碱斑岩的起源和演化及其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深源包体岩石的矿物学特征,揭示该深源包体具有原始上地幔岩在地幔条件下受到一定程度富集地幔流体交代作用改造的特征,具有富集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属性,为富碱斑岩的成岩成矿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矿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
成矿作用研究表明 ,在地球的演化历史中 ,成矿数量有从少到多 ,聚矿能力有由弱到强的演化趋势。中生代为全球规模的成矿大爆发阶段 ,究其原因可能与地球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地球形成的早期 ,由于地球物质尚未充分分异 ,成矿强度不大。当然 ,有部分在地球演化早期形成的矿床 ,在后来的多次构造改造过程中被改造迁移 ,甚至消失。中生代地球进入了一个强烈的地幔热柱活动时期 ,聚集于D”层及外核的成矿物质可通过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迁移 ,并在幔枝构造的有利构造扩容带中成矿 ,幔枝构造则成为中生代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79.
A three-dimensional (3D) density model, approximated by two regional layers—the sedimentary cover and the crystalline crust (offshore, a sea-water layer was added), has been constructed in 1° averaging for the whole European continent. The crustal model is based on simplified velocity model represented by structure maps for main seismic horizons—the “seismic” basement and the Moho boundary. Laterally varying average density is assumed inside the model layers. Residual gravity anomalies, obtained by subtraction of the crustal gravity effect from the observed field, characterize the density heterogeneities in the upper mantle. Mantle anomalies are shown to correlate with the upper mantle velocity inhomogeneities revealed from seismic tomography data and geothermal data. Considering the type of mantle anomaly,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evolution and type of isostatic compensation, the sedimentary basins in Europe may be related into some groups: deep sedimentary basins located in the East European Platform and its northern and eastern margins (Peri-Caspian, Dnieper–Donets, Barents Sea Basins, Fore–Ural Trough) with no significant mantle anomalies; basins located on the activated thin crust of Variscan Western Europe and Mediterranean area with negative mantle anomalies of −150 to −200×10−5 ms−2 amplitude and the basins associated with suture zones at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margins of the East European Platform (Polish Trough, South Caspian Basin) characterized by positive mantle anomalies of 50–150×10−5 ms−2 magnitude.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lithosphere structure of the basins in Europe and type of the compens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相似文献   
80.
Introduction Bohai Bay, along with its adjacent areas, is one of the seismically active areas in North China. Understanding its crust/upper-mantl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te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medium in this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thus improvimg the leve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For years, scientists have studied the area by gravity and magnetic methods (FENG, et al, 1989), geothermal field (WU, et al, 1988; TIAN, ZHANG, 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