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QFGZ型潜孔锤反循环跟管钻头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实现在复杂地层用同步跟管钻进工艺钻凿直径较大的桩孔和水井,设计了一种气动潜孔锤反循环跟管钻进钻头。介绍了该钻头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设计特点。与常规设计相比,该新型钻头流道设计可以增强排渣效果,保持孔底干净,减少重复破碎,提高钻进效率;边齿数量较多,耐磨损能力强,有利于提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2.
我国西部交通干线多处于山岭地带,此类地区历史上产生的多期次泥石流堆积体在天然状态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如何合理利用并避免产生工程地质灾害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二郎山隧道西引道别托段多期次泥石流堆积体的发育分布特征和演化趋势,对该路段内产生的滑坡、路基不均匀沉降以及桥基变形等公路工程地质灾害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指出在多期次泥石流堆积体上修筑公路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3.
张元清  孟庆伟  颜廷福  刘兴福 《探矿工程》2015,42(11):38-40,45
长春市高家窝棚—双泉眼矿区为松软煤系地层,采用绳索取心液动冲击回转钻进方法,选择加大钻孔孔壁与钻杆环状间隙的钻孔结构;经实验选择以粘土、共聚物、植物胶、铵盐、腐植酸钾、磺化沥青、聚丙烯酸钾等材料配制的冲洗液,并加强冲洗液的日常维护管理;配备离心式除泥机;套管丝扣连接处涂抹松香(粘结剂),并用薄钢板焊接补强丝扣连接处,防止套管脱扣等技术措施,成功地完成了2个深孔的钻孔施工,终孔深度分别为1112.45 m(ZK6405孔)和1359.95 m(ZK3201孔),岩心采取率达到100%,煤心样品没有燃烧破坏现象,较好地满足了地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4.
Q1井在弃井作业过程中遇到复杂情况,对套管的切割回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φ244.5 mm套管外水泥环返至井口,使得套管在割断后无法提出,经过多次上移套管切割深度后,采用特殊的作业手段将套管提拉出井眼;后续在回收φ762 mm套管和φ508 mm*φ339.7 mm变径套管时,由于φ244.5 mm套管割深过浅,使得φ508 mm*φ339.7 mm变径套管的可切割长度极短,通过设计非常规的切割钻具组合、非常规的打捞方法才得以完成回收.详细介绍了打捞钻具组合设计、打捞方法,对水下井口的非常规弃井回收作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5.
复杂地层跟管钻进套管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复杂地层的跟管钻进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跟管钻具的受力情况,并对易损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以及对套管螺纹结构的优化设计,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86.
张涛  刘国成 《探矿工程》2011,38(3):24-25
第四系松软地层松散掉块,一般情况下必须下入套管,但出现套管事故非常不易处理。通过对一起套管事故处理措施和过程进行总结,为类似地层套管事故处理提供可借鉴的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87.
Garnet–chloritoid-bearing micaschists from the Gran Paradiso massif (Western Alps) contain evidence of a polymetamorphic evolution. Detailed textural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two stages of garnet growth are present in the micaschists, interpreted as: (i) relics of an early metamorphism of pre-Alpine age and (ii) newly grown Alpine garnet, respectively. Both generations of garnet preserve growth zoning. From thermocalc -based numerical modelling of mineral assemblages in pressure–temperature ( P – T ) pseudosections, we infer that garnet 1 grew at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slightly increasing pressure, whereas garnet 2 grew at decreasing pressure and slightl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Estimated P – T conditions are ∼620 °C, 6 kbar for the peak of the pre-Alpine event, and of 490 °C, 18–20 kbar for the pressure peak of the Alpine event. Modelling of the modal propor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arnet (i) shows that the subsequent decompression (to 14–15 kbar at 550 °C) must have been accompanied by moderate heating and (ii) does not support a stage of final temperature increase following decompressional cooling. This argues against a late thermal pulse associated with mantle delamination. Preservation of growth zoning in both generations of garnet and the limited amount of diffusive re-equilibration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garnets suggests that the rocks were subjected to fast burial and exhumation rates, consistent with data obtained from other internal Alpine units.  相似文献   
88.
嘉黎断裂是青藏高原南部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喀喇昆仑—嘉黎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代表了北拉萨地块和中拉萨地块之间的构造界线。关于嘉黎断裂的构造性质和演化过程等仍存在争议,其不同期次构造过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详细的区域地质填图基础上,以嘉黎断裂古乡—通麦段为研究对象,重点调查了该断裂带不同期次变形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基于新获得的不同方位断层面与擦痕特征等资料,恢复和计算该区的不同期次应力场及方向,并据此解析该区的多期构造叠加关系,探讨嘉黎断裂在不同应力场下的多期活动特征以及相关的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和大地构造背景,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嘉黎断裂对拟建铁路工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嘉黎断裂晚新生代以来仍有活动迹象,并具有多期构造叠加特征,从早到晚依次为左旋走滑(D1)、正倾滑(D2)和右旋走滑(D3)。嘉黎断裂作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重要的变形调节构造,其多期活动性质反映了地块间的相对运动特征及区域应力场的转换过程,这对认识青藏高原南缘的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胡景宏  陈琦  余国义  吕杨 《现代地质》2021,35(6):1880-1890
多段压裂水平井能有效地提高致密油藏单井产量,双水平井的使用则会增大增产效果,但其压后产量影响因素并不是很明确。基于渗流力学理论,分析压裂双水平井流体流动机理,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影响的油藏—裂缝系统分段压裂双水平井数值模型,采用网格加密方法和控制变量法,计算分析了地质因素和工程因素对双水平井压后产量的影响,并使用正交试验方法把不同的裂缝参数和特征对水平井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主次排序。结果表明:地质因素中的基质孔隙度和渗透率对压后单井产量影响最大;工程因素中的水平井筒长度和裂缝导流能力对水平井产量影响较大,并且相关因素的影响力排序为:水平井筒长度>裂缝导流能力>裂缝长度>水平井筒间距>裂缝条数。研究结果对致密油藏双水平井压裂理论及优化设计具有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
克拉玛依油田二厂八区井区经过长期开采出现了大量的套管破损问题。对套管破损位置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套管破损主要存在于白垩系吐谷鲁群、侏罗系齐古组、二叠系乌尔禾组等地层中。对研究区连井进行地层对比、地震数据体进行波阻抗反演和砂体分析,发现研究区内白垩系吐谷鲁群和侏罗系齐古组的砂体十分发育,广泛存在于整套地层中。砂体中流体的渗流作用对套管的腐蚀为套管破损的主要因素。泥岩吸水蠕变膨胀、油层出砂和固井质量不合格为套管破损的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