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2篇
  免费   2014篇
  国内免费   3463篇
测绘学   350篇
大气科学   503篇
地球物理   2338篇
地质学   9455篇
海洋学   95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65篇
自然地理   248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495篇
  2020年   528篇
  2019年   579篇
  2018年   558篇
  2017年   464篇
  2016年   608篇
  2015年   599篇
  2014年   777篇
  2013年   816篇
  2012年   768篇
  2011年   834篇
  2010年   746篇
  2009年   855篇
  2008年   810篇
  2007年   818篇
  2006年   937篇
  2005年   676篇
  2004年   629篇
  2003年   553篇
  2002年   552篇
  2001年   425篇
  2000年   391篇
  1999年   298篇
  1998年   280篇
  1997年   233篇
  1996年   201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71.
王宪  陈于望 《台湾海峡》1996,15(3):265-269
本文根据1992年夏季对湄洲湾水质环境质量调查资料,对该海区海水中油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湄洲湾夏季表层海水油的含量为5-51μg/dm^3,平均值为19.8μg/dm^3。海水的混合系数较小,高潮和低潮时油含量分布的差异,除了与陆源污染源分布有关外,主要是由水文动力学条件所决定。  相似文献   
72.
73.
从数据管理及后期应用的角度提出了数据平台的要领,讨论了该数据平台的物理结构、逻辑结构,在分类与组织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数据字典。同时,还基于该平台探讨了测井曲线库及图形库的建设方法,并实现了具体功能。  相似文献   
74.
1980-2000年中国耕作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分析我国1980年来耕作土壤有机质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9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两个时段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并对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实测点位(或区域)耕作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在此期间略有增加。其中,华北黄淮海潮土和褐土区、下辽河平原棕壤农业区和长江以南的水稻土区增幅分别达19%(0.24 kg/m2)、14%(0.29 kg/m2)和16%(0.29 kg/m2);相反,云南砖红壤区、东北和内蒙的黑土和黑钙土区有机碳损失,下降幅度分别达27%(1.01 kg/m2)和3%(0.11 kg/m2)。黄土高原的黑垆土和黄绵土区,山西北部的褐土区、新疆西北部的灌耕土区没有明显变化。两时段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气候带总体一致,但20年间有机碳含量变化与80年代初的初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机碳含量在低值区增加与近年来农田轮作、施肥和灌溉面积增加等农作措施的改善有关,而高值区的下降则与耕作时间短、强度大和初始含量高有关。根据现有耕作土壤与未耕作状态的碳损失状况估算,如果能在未来30~50年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使土壤有机碳损失量恢复50%,则华北、西北、华中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可能具有约51%、26%、7%、17%和30%的增长空间,指示我国耕作土壤具有较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75.
油田水动力系统与油气藏的形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田水中存在“沉积承压水”和“地表渗入水”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水动力系统,前者由上覆地层重量所引起的地静压力以及地静压力等引起的异常孔隙流体压力所形成,具有内循环承压式水交替特征,后者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向储集层的渗入而形成,以外循环渗入或水交替为特征。这两大系统(尤其是前者)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中油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油气聚集区主要位于水文地质带中的交管阻滞一停滞带内,沉积交替强度的低值区是油气富集区,沉积水的离心流使凹陷中的油气围绕凹陷中心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76.
Abstract. Survival and behaviour of the hermatypic coral Diploria strigosa was studied during 6–24 h doses with water-accomodated fractions of chemically dispersed crude oil, and for a subsequent recovery period of 1 month. Experiments utilized a flow-through laboratory dosing procedure and incorporated petroleum hydrocarbon measurements in order to simulate a major but short-term oil spill in shallow subtidal benthic reef environments. Chemically dispersed oil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Arabian Light Crude oil with Corexit 9527 or BP1100WD at 1–20 ppm concentrations of oil.
In general, effects observed were sub-lethal, temporary, and associated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s tested. Responses to the presence of dispersed oil at 20ppm for 24 h included mesenterial filament extrusion, extreme tissue contraction, tentacle retraction and localized tissue rupture. The nature and severity of reactions during the dosing phase varied between colonies and treatments, but colonies typically resumed normal behaviour within 2 h to 4 d of the recovery period. It therefore seems unlikely that observed biological effects would impair long-term viability.  相似文献   
77.
天然热释光技术在海洋油气田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沉积物热释光能有效地反映海洋环境下深部油气田引起的微弱放射性异常。热释光在不同的测试粒级、不同的岩性中的丰度不同,结果为粗粒级>细粒级、砂岩>粉砂质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热释光也与部分金属元素含量有关,Ti、Ba、Zn、Fe^3 /Fe^2 与热释光呈正相关关系。热释光与烃类也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不同采用深度热释光测量结果表明,热释光剂量随沉积物的沉积深度和沉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深层样的热释光对油气藏的指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8.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model for the floating laying of the offshore oil pipeline, this paper analyses in detail the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pipeline under a definite structural form (pipeline and buoy) and the way of pulling. The obtained results can be used for the buoy deployment, structure design,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pulling parameters (the pulling force of the cable and its length, etc.), providing an effective analysis method for floating pipeline-laying. A calculation example is given to show the related calculation process and the main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9.
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类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在我国的含油气盆地中勘探程度较高,已探明了几十亿吨的地质储量,对控制盆地油气形成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条件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和细致,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却有很大油气远景的盆地,这两个盆地都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型复合沉积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对比在研究它们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寻找这两个大型沉积盆地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以便借鉴松辽盆  相似文献   
80.
黄海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概述了南,北黄海盆地地质构造特征,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分析研究了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条件;对黄海各盆地和隆起区可能具有找油气远景的新领域,新层位和新类型,提出一些探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