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452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81.
新时期广州"老字号"的困境与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字号”很多发展成为世界名牌,在开拓国际市场带动其它品牌商品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有不少“中华老字号”,但在国际市场上有名气的不多,且地位日益下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将面临严峻考验。广州历史上曾经有过100多家百年老店,但是由于旧城改造,地铁建设等原因,广州市的“老字号”相继面临被拆迁的厄运。更新观念,保护并利用好老字号品牌,寻求市场发展空间,对新时期广州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2.
概述了“东特提斯二叠纪生物地层、古地理和矿产资源国际学术讨论会(PET)”和“澳大利亚生物古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PAFF)”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最新研究进展,简要评述了东特提斯地区联合古陆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海洋研究现状,指出了我国在该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研究值得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583.
新疆前震旦纪基底陆壳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塔里木—天山地区基底陆壳由太古宙灰色片麻岩、绿岩和可能是紫苏花岗岩的含钾花岗岩类组成的陆核及其古元古代和少量中元古代增生带组成。基底陆壳的基本轮廓于早元古代末已奠定。它们在元古宙中、晚期拼合成哈萨克斯坦—塔里木联合古陆 ,并成为冈瓦纳超级大陆的一部分 ,中元代末固结。新元古代为板内阶段 ,760 Ma的塔里木运动使基底陆壳全面隆起  相似文献   
584.
西藏是青藏高原主体,大地构造位置居于南、北大陆之间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山系东段,是特提斯构造域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西藏区域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及变质作用、地质构造格局的基本特征,阐述其形成环境及分布特点,从时空角度展示西藏特提斯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85.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he “old red sands” on South China coasts is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field and laboratory works. The authors believed that the “old red sands” are the aeolian sediments deposits i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of late Pleistocene when the sea level was lower than the present, and the laterization took place under the hot and wet climate during the later interglacial and postglacial periods when the sea level was relatively high.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9671012)  相似文献   
586.
姚金炎 《矿产与地质》1998,12(5):289-293
根据大量地质依据,87Sr/86Sr初始比值特征,钕、铅同位素组成、稀土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前寒武纪基底变质杂岩系岩石和成矿元素含量,讨论了中国东部基底—老变质岩系对中生代火山岩及与岩浆作用有关的贵金属及多金属矿床的影响,指出老变质岩系在后期的成岩成矿作用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87.
云南富源贵州龙动物群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志文 《云南地质》2002,21(2):183-191
云南富源雨汪发现的贵州龙动物群是我国第二次、亚洲第二例,填充了云南空白。产出层位属中三叠统上部法朗组下段(Ladinian阶),距今约2.25亿年。动物群内容十分丰富,化石保存完整,与阿尔卑斯山区Tessiner灰岩中的类群较接近,而与非美同期爬行动物相差甚远,表明该时段滇东-黔西区贵州龙动物群应属特提斯域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588.
滇东地区的师宗-弥勒构造带是解决古特提期东延问题的关键,综合研究表明,该带是以多条断层为骨架,包容不同性质构造岩块的构造带。明显分隔两则不同岩石-构造组合、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师宗-弥勒构造带北段的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主要为碱性弱武岩,主元素以低TiO2、高Al2O3为特征,区别于高TiO2、低Al2O3特征的眉山大陆溢流玄武岩。高场强元素丰度类似于板内玄武岩平均丰度,Zr/Nb、Hf/Th值分别变化在5.6-13.5和0.9-1.3范围内,类似于板内玄武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LREE富集型,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配分型成为大隆起型,显示岩浆形成于板内裂谷构造环境。不活动元素协变关系也支持这一结论。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以低^143Nd/^144Nd、高^87Sr/^86Sr值为特征,类似于RioGrande裂谷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εNd(t)值变化在+0.9-+3.2之间,显示岩浆源于轻微亏损地幔,并受到富集地幔物质影响。(^206Pb/^204Pb)i和(^207Pb/^204Pb)i和(^208Pb/^204Pb)i分别顷17.131-19.119,15.386-15.670和37.780-39.266之间,(^206Pb/^204Pb)i和(^207Pb/^204Pb)i具有正相关关系。△^206Pb/^204Pb和△^207Pb/^204Pb分别变化在5-24和21-61之间,显示本次研究的玄武岩来源于DMM和EMII混合组成的地幔,明显区别于具EMI特征的峨眉山玄武岩。地质、地球化学及年龄学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滇东师宗-弥勒带北段的基性火山岩晚古生代裂谷构造环境,指示华南大陆内部存在连通滇西特提斯的裂谷型深水海道。  相似文献   
589.
西藏羌塘盆地——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羌塘盆地在油气资源的许多方面可与中东特提斯油气集聚区相类比,因而成为中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之一。羌塘盆地的构造部位相当于中东特提斯构造域的北亚带和中亚带,羌塘盆地晚古生代是一个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是一个复合式前陆盆地,新生代叠置成为第三纪走滑断陷盆地;羌塘盆地内发育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生油岩主要为三叠 系-株罗系的尼岩、灰岩和油页岩,烃源层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生油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古近纪,局部发现厚达70余米的油 页岩,初步估计油气资源总量为50亿吨左右;盆地内发育有孔渗极佳的碎屑岩、白云岩以及生物礁(滩)岩等储集层,其次生孔隙的形成期与烃岩的生油高峰期一致;盆地内发育泥岩、泥灰岩和石膏等多套盖层,累计厚度可达3000多米,尤其是发育中东油田最好的石膏储层,累计厚度达177m,其中,仅中株罗统布曲组最大单层厚度达93m;盆地内发育数十个形态好、保存完整的大中型背斜和穹隆圈闭构造,它们均定型于株罗纪末期,为油气运移和圈套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盆地内共发现油气 显示190余处,其中包括5处液态油苗,数处见厚达数厘米的板状沥青,并发现面积约10km^2的古油气藏一个;藏北高原 抬升属整体的均一抬升,剥蚀强度不大,岩浆活动广泛,但除盆地东部外,规模小,对油气的破坏性不大。因此,盆地内具有一定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590.
川西松潘-甘孜弧前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处柴南缘昆中蛇绿杂岩带与羌塘地块北缘可可西里—金沙江古缝合线之间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包括东昆仑构造带),其主体应属古特提斯洋晚石炭世一晚三叠世时期向其北侧的柴达木古陆南缘俯冲过程中在活动陆缘弧—沟间隙之间增生形成的一个大型弧前构造带。具有由弧前盆地沉积楔和基底增生杂岩构成的双重结构特点,其形成与冈瓦纳大陆北缘若尔盖“三角”地块的楔入及俯冲带向南迁移有关。大致经历了晚石炭世一早三叠世狭窄弧前盆地和中晚三叠世宽阔弧前盆地两个主要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