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0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45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68篇
地质学   1164篇
海洋学   44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群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基本保留了原始海洋的同位素组成,笔者根据采集的111个碳、氧同位素数据,研究、讨论了盆地东部地区中上寒武统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演化及地质意义。研究表明,δ13C值变化介于-3.36‰~2.65‰之间,均值为-1.027‰,绝大多数的样品都分布在-2‰~2‰的区间,δ18O值分布于-11.1‰~-6.01‰之间,均值为-7.991‰,在-10‰~-6‰的范围内波动。通过对碳、氧同位素数据分析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东部地区洗象池群主要发育在盐度较高、温暖—炎热的近岸海相沉积环境;洗象池群沉积早期和中期经历了短暂而快速的海侵后进入缓慢的海退,在晚期缓慢海侵后的快速海退,碳同位素组成反映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与沉积相演化一致。洗象池群沉积中期显著的碳同位素正向漂移,标志着较高的生产力和有机碳埋藏率,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972.
在野外露头和镜下薄片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重庆东部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83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碳、氧同位素进行测试,并分析了其所保留的海水原始信息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扣除无效数据后,重庆地区龙王庙组δ13C值分布在-4.300‰~2.694‰之间,平均值为-0.031‰;δ18O值分布在-9.880‰~-0.100‰之间,平均值为-7.396‰;纵向上,碳同位素值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底部、中上部及顶部为正值且变化幅度小;中下部整体为负值且波动幅度大,正、负漂移事件频发。古环境恢复结果显示,龙王庙期重庆东部地区整体处于海相沉积环境,海水盐度在龙王庙组早期较低,晚期较高;海水温度主要介于20~30,℃之间,属温暖或炎热的亚热带气候;龙王庙期共经历3期海退—海侵作用,海平面上升、海洋生产力增加、有机碳快速埋藏使得海洋中13C含量升高,反之则使其降低。龙王庙组沉积中期与末期,δ13C值负偏,水体较浅,盐度较高,是白云岩发育的最有利阶段。  相似文献   
973.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are used to simulate hydrogen and oxygen 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which can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gratory processes of water stable isotope in water cycle and remedy disadvantages of measured data in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continuity. We used ten GCM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simulated data including stable isotope water cycle, 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xygen stable isotope effect in global precipitation. Meanwhile, we compared different simulated results as well as simulated results and the GNIP (Global Network of Isotopes in Precipitation) actual monitoring results. Our main purposes were to evaluate the simulative validity of stable isotop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for stable isotopic effect in water cycl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soGSM, ECHAM4, LMDZ4 and HadAM3 showed good performances in simulating δ18O. Expect HadAM3, other simulated conclusion of models had good performances in the aspect of simulate seasonal difference of δ18O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simulated results of isoGSM, GISS E-F, ECHAM4, GISS E-N and LMDZ4 matched monitoring results more in the aspect of simul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δ18O and air temperature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LMDZ4, isoGSM, GISS E-F, ECHAM4 and MUGCM had stronger capacity in the aspect of simula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δ18O and precipitation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GISS E-F, isoGSM and GISS E-N had more advantage of simulate global meteoric water line.  相似文献   
974.
王培  曹建华  邵景力 《地球学报》2017,38(S1):51-54
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研究重点, 其平衡问题已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遗失汇”是全球碳收支研究的重点, 寻找和揭示其存在机理对研究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 仅考虑海洋碳库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 然并未对地球岩石圈中碳酸盐岩碳库作充分评估。以袁道先院士为首的研究团队, 利用石灰岩溶蚀试片法(Carbonate-rock-tablet-test method)、水化学法(Hydrogen-discharge method)和扩散边界法(Diffusion Boundary Layer Model, DBL)首次估算了全球每年因碳酸盐岩溶蚀作用产生的碳汇量其约占当前碳循环模型中“遗失汇”的约1/3。  相似文献   
975.
976.
梁培  陈华勇  吴超  刘振江 《地学前缘》2018,25(5):96-118
老山口矿床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北缘,是区域内重要的铁铜金矿床。矿区内岩浆岩发育广泛,对其中的奥陶纪玄武安山岩(约449 Ma),奥陶纪安山岩(约447 Ma),泥盆纪火山岩(393~376 Ma)、二长闪长岩(约379 Ma)、黑云母闪长岩(约379 Ma)、石英正长岩(约376 Ma)、细粒闪长岩(约370 Ma),石炭纪碱性花岗岩(约330 Ma)和粗粒闪长玢岩(约310 Ma)进行了成岩年代学的统计和测试,结果表明老山口矿床存在3期岩浆活动:450~440 Ma、约390~370 Ma以及330~310 Ma。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可知,其中450~440 Ma和390~370 Ma的岩浆活动形成于不同时期俯冲相关的岛弧环境,而330~310 Ma的岩浆活动则形成于后碰撞板内伸展环境。根据铜金矿化的时代,可将矿区内的岩浆岩分为3期:成矿前、同成矿及成矿后。老山口同成矿期岩浆岩(泥盆纪火山岩、二长闪长岩、闪长玢岩和黑云母闪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Eu/Eu*)N、(Ce/Ce*)N和CeⅣ/CeⅢ值,分别为0.13~0.86、1.14~445.92和33.34~1 165.04,说明铁铜金矿化与高氧逸度的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77.
岩石的含水饱和度对其力学参数有着较大的影响,针对目前关于制备不同含水饱和度岩样普遍存在着精度低、时间长、岩样含水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根据化学-热力学原理,提出一种快速有效制备不同含水饱和度岩样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放置有岩样的恒湿负压环境的湿度,从而精确控制岩样最终稳定时组分水的逸度,以致控制岩样最终的含水饱和度。由于恒湿环境中水蒸气的逸度是恒定的,当环境中水蒸气的逸度与岩样中组分水的逸度不同时,外界恒湿环境中的水蒸气与岩样中组分水形成逸度差,当环境中水蒸气逸度小于岩样中组分水的逸度时,岩样中组分水渗出;反之,则水渗入岩样,最终岩样中组分水的逸度达到与外界恒湿环境相同的状态,制得相应含水饱和度的岩样。岩样是放置在负压环境中制备的,在负压环境中岩样孔隙中的空气减少,水蒸气在岩样中的渗透加快,从而缩短了岩样达到稳定的时间。根据气液平衡原理,岩样稳定时,岩样各个部分组分水的逸度相同,因此,制得的岩样含水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978.
巢湖平顶山北坡剖面早三叠世碳、氧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取自安徽巢湖平顶山北坡下三叠统剖面中 12 4个碳、氧同位素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 ,由 Induan阶→Olenekian阶下部→ Olenekian阶中部 ,δ1 3C平均值由 - 1.8‰减小到 - 3.9‰后又快速增大到 3.7‰ ,δ1 8O的平均值由 - 6 .9‰降低到 - 8.6‰后又回升到 - 6 .5‰。 Induan阶的中、上部δ1 3C呈缓慢上升趋势 ,Olenekian阶下部δ1 3C呈明显的“U”型谷 ,Olenekian阶中部 δ1 3C表现为显著正漂。碳、氧同位素演化特征表明 ,早三叠世 Induan期环境恶劣、生物复苏缓慢 ,Olenekian早期的地质事件导致生物再次绝灭 ,延缓了生物复苏的进程。  相似文献   
979.
用同位素方法研究额济纳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通过环境同位素、温度、电导率和人工示踪等方法研究了黑河下游古日乃和额济纳盆地深部承压水的补给源 ,初步揭示了额济纳盆地承压水来自于祁连山的降水 ,是部分祁连山西端雪水直接渗入山前的深大断裂 ,在玉门宽滩山一带注入与之相交的阿尔金断裂 ,然后继续向东补给至巴丹吉林沙漠 ,并顺着古日乃断层补给到额济纳盆地。通过蒸发量计算得到的补给量为 5× 10 8m3/a。黑河流域承压水中的 T(氚 )为 17.8~ 0 .1TU ,地下水的年龄与取样孔的位置有关 ,靠近强渗漏带附近的地下水的年龄只有 2 0~ 30 a。古日乃、拐子湖的湖泊、泉、沼泽等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5 0 a来温度升高、蒸发量增加和下游抽水量增大的原因。该项研究对于重新认识额济纳盆地、古日乃、巴丹吉林沙漠的地下水补给与黑河下游水资源调度、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0.
末次冰期贵州七星洞石笋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与Heinrich事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Q4、Q6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U系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末次冰期60.5kaB P以来都匀凯酉地区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通过与格陵兰GISP2冰心的δ^18O曲线对比分析,初步揭示并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反映的短时间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D-O旋回事件1-18和Heinrich事件H1~H5在黔南七星洞中的石笋记录,并对冷事件发生的年代给出了界定。研究表明,黔南60.5kaB P以来石笋记录冷暖事件所反映出的古季风环流变化,明显受北大西洋气候振荡的影响,显示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