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7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827篇
海洋学   13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已有研究表明,松辽盆地西斜坡姚家组沉积初期古湖盆大面积暴露地表,形成的姚一段区域性假整合面成为后期油气向西运移的通道,因此,研究姚家组上部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油气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通过重矿物分布和小层砂岩百分含量分析,揭示了松辽盆地西斜坡地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沉积时期受齐齐哈尔和英台双向物源控制。根据古构造层、古地貌形态、水体能量的控制因素分析,结合研究区49口岩心井资料和202口钻测井资料,阐明了西斜坡地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远砂坝、河口坝、砂坪、泥坪和混合坪7种微相类型,并总结出SⅡ+Ⅲ4、SⅡ+Ⅲ3、SⅡ+Ⅲ2、SⅡ+Ⅲ14个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在南北向物源控制下发育的7种微相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最有利的砂体储集类型;湖水冲刷环境下形成的砂坪和混合坪很可能成为后期湖区勘探的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992.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藏调整与再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叠合盆地具多期构造叠加、油气多期充注、晚期定位的石油地质特征.为了客观认识准噶尔盆地中部原生油气藏在喜山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调整改造样式与再聚集规律,通过有机包裹体颗粒指数分析、测井/试油成果对比、储层物性相关性研究及数值模拟实验分析,认识到现今油气藏储层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复杂,古今油水界面不一致,识别出调整保存、调整残留/余、调整散失3种油气藏调整类型,模拟了油气优势调整路径,总结出准噶尔盆地中部调整型油气藏的再聚集机理与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93.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主要研究从原生油气藏破坏到次生成藏的驱动力及其作用过程,并总结从原生油气藏到次生油气藏的系列成藏模式。油气次生成藏地质作用是基础,油气溢出方式、三次运移的驱动力和流动方式分析是核心,总结系列成藏模式是目的。次生成藏主要有构造、水力和二者的复合3种地质作用。底部溢出的油气以浮力作用为主进行渗流,顶部溢出的油气可以是渗流,也可以是以超压作用为主的涌流。成藏模式包括跨成藏动力系统垂向成藏、成藏动力系统内侧向成藏和垂向成藏3种。  相似文献   
994.
The buried-hill trend is a typical style of the petroliferous structure in the faulted basin of eastern China. The Xinglongtai structure trend in the Liaohe subbasin,Bohai Bay Basin is a buried faulted-hill trend resulting from the periodic faulting of the Tai’an-Dawa faults. The structure was cut by various faults,which are interlinked and constitute the conduits for petroleum migration. Petroleum accumulated in the Tertiary sandstones and pre-Tertiary basement of metamorphosed rocks through the migration pathways of the fault system. Petroleum in the structure wa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hydrocarbon kitchens to form a hybrid field complex. Petroleum charged the structure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accumulated in various reservoirs through different pathways in different times. The accumulations in the buried hill trend of Xingongtai are composed of two types of traps in the two stratigraphic systems: traps in the Tertiary sandstones were formed by the fault blocks and by the pinchout of the sandstone,and traps in the pre-Tertiary basement of metamorphosed rocks were formed by fissures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buried hills and by the unconformity near the surface of the buried hills.  相似文献   
995.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real-time lithology identif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reservoir evaluation, drilling decisions and petroleum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 lithology identification method while drilling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mud logging data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utilize downhole parameters collected in real-time during drilling, to identify lithology in real-tim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ptimization of drilling parameters. Given the imbalance of lithology samples, the 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SMOTE) and Tomek link were used to balance the sample number of five lithologies. Meanwhi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ent map, random opposition-based learning and dynamic perceived probability to the original crow search algorithm (CSA), and establishes an improved crow search algorithm (ICSA). In this paper, ICSA is used to optimize the hyperparameter combination of random forest (RF), extremely random trees (ET), 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 and 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LGBM) model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combines the recognition advantages of the four models. The accuracy of lithology identification by the weighted average probability model reaches 0.877.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realizes high-precision real-time lithology identification method, which can provide lithology reference for the drill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996.
陆丰凹陷T5反射层整体上为3个正向和2个负向同相轴组成的(较)强反射波组,其中部为正向轴,即本次研究追踪的T5反射轴连续、分布广、最稳定,在深洼区为下超终止面,向岸或古地貌高地为上超面,是最好的区域对比和地震追踪标志层。T5反射层整体对应3个岩性层段,其中部岩性段为灰岩或与之可对比的灰岩与砂泥岩的互层,陆丰凹陷北西部则均为砂泥岩,并对应T5反射轴,年龄185 Ma,为三级层序TB21最大洪泛期前后的沉积,是南海运动以来海水整体变深背景下,陆丰凹陷首次由滨海过渡到浅海陆架的一次明显海侵期沉积。中部岩性段之上常为一套砂岩层及再向上的泥岩发育段,为TB21下降体系域和另一期海侵沉积;中部岩性段之下邻接的砂泥岩互层层段为TB21内的一个四级层序。T5反射层对应灰岩与其上下不同级别层序界面附近储盖组合有利;层序的旋回变化及继承性发育的地貌高地是该层段油气有利勘探区带平面展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97.
为解决辽河西部凹陷复杂构造圈闭含油性主控因素及定量表征问题,对研究区103个复杂构造圈闭进行地质统计和R型主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圈闭距离排烃中心的距离、所在地点的流体势、盖层厚度、砂体厚度、切割圈闭的断层个数等是制约复杂构造圈闭油充满度的主控因素。通过地质解剖分析表明,圈闭距离排烃中心越近、处于相对低势区且储盖厚度与断距满足三元耦合关系(储层中砂岩厚度<断距<盖层中泥岩厚度)时,该复杂构造圈闭油充满度就较大。依据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复杂构造圈闭油充满度与其主控因素的多元非线性定量预测模型。选取未参与模型建立的21个复杂构造圈闭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80%以上的复杂构造圈闭油充满度理论值与实际值吻合。  相似文献   
998.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成岩相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运用物性分析、高压压汞、铸体薄片、电镜扫描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储层的成岩作用及有利成岩相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物性较差,孔喉整体细小,岩性以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碎屑成分复杂,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低到中等。压实作用使储集层的原始孔隙空间损失,胶结作用不仅破坏了部分原生孔隙,而且使部分次生溶孔遭到破坏,溶解作用使储层物性得到了改善。依据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划分出5种成岩相,优质储层与成岩相的关系密切,绿泥石胶结-长石溶蚀相物性、含油性最好,绿泥石胶结相次之,它们成为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带。  相似文献   
999.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凹陷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TSq1-TSq3)、5个二级层序(Ⅰ-Ⅴ)、8个三级层序(Sq1-Sq8);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确定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其中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Sq1层序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Sq2层序的南部和Sq5层序的北部;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Sq3、Sq4层序中尤其发育,并在Sq2层序的北部也有所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Sq2、Sq3和Sq4层序的洼陷带;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各层序的洼陷带。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呼和湖凹陷南部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000.
低勘探程度盆地模拟研究——以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地模拟已成为当前沉积盆地研究的重要工具。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自裂陷期演化以来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代碎屑沉积,近年来的地质调查获取的数据为其盆地模拟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次研究在收集相关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首先对盆地构造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重建了盆地热史,模拟结果显示其古热流在中-晚侏罗世平均值约为61mW/m2,在约145-74Ma间不断上升至约80 mW/m2,随后缓慢下降至65 mW/m2,并持续到渐新世末期,据此将盆地演化阶段划分为裂前期、裂陷期及裂后期。盆地模拟结果显示北部坳陷在白垩纪逐步进入强裂陷演化阶段并经历快速沉积过程,至晚白垩纪裂陷发育程度中等,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了三维盆地模拟,结果显示北部坳陷生烃门限深度大致位于古近系阜宁组顶部,下伏的侏罗系及白垩系烃源岩基本完成生排烃过程,其中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主要发生在盆地发育的裂陷期及裂后期,而白垩系及古近系烃源岩生排烃主要发生在裂后期。尽管研究区尚处在低勘探程度阶段,但盆地模拟结果已能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提供重要的信息,此外,本次研究对模拟过程中的主要不确定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