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88篇
  免费   1017篇
  国内免费   1091篇
测绘学   500篇
大气科学   1041篇
地球物理   1783篇
地质学   2734篇
海洋学   1226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443篇
自然地理   102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71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66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435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445篇
  2006年   437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29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62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217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60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iceberg drift were studied using continuous satellite scatterometer images off Dronning Maud Land, East Antarctica. Generally, iceberg drift speed showed a westward increase to the Greenwich Meridian.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drift speed were high in autumn—early winter and low in spring, and their magnitudes also increased westwar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drift speed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variations of sea levels at Syowa and Mawson Stations, and hence qualitatively consistent with geostrophic current variations. Thus, the scatterometer data are demonstrated to be useful in monitoring iceberg trajectory and oceanic current variation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42.
Abstract. The interaction of coastal and submarine morphology with the hydrodynamic regimes exerts a control on coastal dynamic processes, conditioning the dispersion of sediments and potential pollutants existing in the area. Thus, the study of such parameters is useful in order to define environmental threats. Within the submerged sector of the Bagnoli coast and particularl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investigated area, there are sediment groups composed of very fine sands located in low-energy zones due to wave refraction and diffraction; they can also be found on the sea bottom and on the man-made structures typical of this zone. These areas show high pollutant levels of N, P, Cu, Fe, Mn, Ni, Pb, Zn, Cd,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The northern area, a place of high-energy hydrodynamic processes, also shows high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pollutant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econdary cell circulation.
Morpholog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ex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ottom sediments along the Bagnoli coast allowed the actual processes and their evolution in space and time to be defined. It has also been possible to correlate such processes to the seabed morphology system, the wave formations which affect the coast, the complex system of sediment transport, as well as to the man-made interventions in the area. The results of recent chemical analyses of beach sediments and bottom sediments off the Bagnoli coast were also incorporated. They prove the presence of heavy metals, PAHs and PCBs in high and sometimes very high concentration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nd analyses, a hypothesis for an intervention for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has been formulated in order to renaturalise the coast through dredging and treatment of the sand, both on the seabed and on the emerged beach.  相似文献   
43.
青岛市大气污染时间序列分析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青岛市大气污染监测资料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建立多种预报模型 ,有原序列周期外延法、均生函数周期外延法、均生函数逐步回归法以及自回归预报法等 ,最后提出一种综合预报模型。连续预报试验表明 ,综合预报模型优于任何个别预报模型 ,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利用马尔可夫概型对污染状态 (轻、中、重 )进行了分级预报试验 ,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4.
李赶先  卢博 《台湾海峡》2001,20(3):308-313
本文在南沙群岛永署礁南永1井珊瑚礁岩心声速测量的基础上,研究了珊瑚礁岩心声速的垂向跃变特征和相应地层沉积相变及地层侵蚀间断面的关系,分析了珊瑚礁岩心相变造成其声速跃变的原因,阐明了海平面升降形式珊瑚礁地层侵蚀间断面和产生相变的具体过程, 明了珊瑚礁岩心声速垂向跃变与相应地层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关系,该项研究在岛礁工程建设和礁灰岩区石油勘探声学测井以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古海洋学研究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5.
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监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宇航局和法国空间局联合公布的T/P数据(1993-2000年)和Jason-1数据(2002—2006年),由共线法计算了热带太平洋地区海平面高度的变化。根据T/P和Jason-1数据计算的海面月变化异常图,分别研究了和分析了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2002-2003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6.
中国东海2万年来海平面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通过中国东海相对海平面与全球海平面对比分析,来获得东海构造沉降数据。但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断裂作用对中国东海150m以深海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作用使东海150m以深海底至少下降了30m,这是我国学者先前误认为中国东海末次冰盛期最低海面位置位于现今海面下150~160m一带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水与冰川重力均衡、沉积物压实和构造沉降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重力均衡不足、沉积物压实作用微弱,构造沉降是造成东海相对海平面与全球海面之间差异的又一重要原因。同时发现东海构造沉降随水深呈规律性变化。断裂作用的表现结果所赋予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认识是,在17kaB.P.以前,中国东海水深150~160m一带是1个相对隆起带,其存在对陆架区圈闭和捕获中国大陆古水系和沉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
本文系统梳理了IPCC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的主要结论,并对主要观点进行了解读。报告主要关注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山、极地、海洋和沿海地区现在和未来的变化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实现气候适应发展路径的方案。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冻圈大面积萎缩,冰川冰盖质量损失,积雪减少,北极海冰范围和厚度减小,多年冻土升温,全球海洋持续增温,1993年以来,海洋变暖和吸热速度增加了一倍以上。同时,海洋表面酸化加剧,海洋含氧量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2006—2015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6 mm/yr,是1901—1990年的2.5倍,但存在区域差异。高山、极地和海洋的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分布和服务功能均发生变化,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极端海洋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多,强度加大。1982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海洋热浪的发生频率增加了一倍,且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海平面持续上升加剧了洪涝、海水入侵、海岸侵蚀等海岸带灾害,并影响沿海生态系统。海洋及冰冻圈的变化及其影响在未来一定时期仍将持续,应对这些影响而面临的挑战,应加强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和可再生能源管理,强化海岸带地区的海平面上升综合应对,打造积极有效、可持续和具有韧性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48.
高志刚  李程  李欢  王国松 《海洋通报》2020,39(2):272-280
近些年,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原油需求逐年增长,同时海上溢油事故发生的风险也在加剧。海上溢油会严重破坏海洋环境,危害我国经济发展,加强溢油漂移扩散预报研究能够为海上溢油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支撑。因此,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发了海上突发事件应急一体化预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基于GIS平台研发,能够在二维电子海图基础上叠加相关的海洋环境动力要素信息,模拟溢油扩散和漂移态势,同时计算剩余油量,估算溢油面积以及岸线吸附程度等。2013年11月22日,山东黄岛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大量原油溢入胶州湾。本文利用该系统结合高分辨率大气模型WRF的三重嵌套技术和海流模型SELFE的非结构化网格加密技术,对事故溢油漂移扩散开展了预测工作。预测结果显示,油污受胶州湾内往复流的影响极大,72 h后,胶州湾内外大部分海域都将存在油污,主要集中在黄岛沿岸海域、团岛及浮山湾附近,预测扫海面积为70.32 km2。经海事部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结果印证,系统模拟的溢油分布较为合理。该系统的业务化应用为相关海上溢油污染应急工作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9.
呼伦湖的近期扩张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近20多年湖泊水量平衡分析发现,湖泊水位变化主要由湖盆内径流补给量的丰枯决定。进一步分析揭示,呼伦湖地区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本世纪以来随气温升高,随水有增加的趋势。降水增加导致入湖径流量,湖水位上升,呼伦湖本世纪以来的扩张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其他内陆湖泊的变化一致,但这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内陆干旱或半干旱区是独一无二的,为此成为这一地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50.
通过分析近几年青岛市地表,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总结水环境污染地区分布规律,摸清水环境污染形成原因,对当前防污治污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