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酸性气体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归纳认为酸性气体对混凝土腐蚀主要有三方面:碳化作用、硫酸盐的腐蚀和酸腐蚀;并通过几个典型实验及实地样品检测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迄今为止的主要实验研究手段及重要的实验研究成果;还介绍了目前研制出的用于腐蚀速度预测的两个数学表达式和两个较典型的数值模拟模型(Mehta整体模型及Saetta有限元模型);最后概述这方面研究所需的主要的测试手段和应该采取的各种有效预防措施。最后认为虽然酸性气体或酸雨对混凝土的腐蚀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但该领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在腐蚀程度的评价、硫酸盐的应力腐蚀、腐蚀速度预测模型研究等方面还十分欠缺。建议尽快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
冻土动力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冻土动力学主要研究冻土在动荷载条件下的变形和强度特征及土体稳定性, 其研究成果对寒区工程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冻土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1)各种试验条件(土质、含水量、温度、围压、频率、应变幅值及最大应力)对冻土动力学参数(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 2)冻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及动强度随频率、应变速率和围压的变化规律; 3)加载频率、最大加载应力、温度和围压对冻土动蠕变参数(破坏时间、破坏应变、最小蠕变速率)的影响及动蠕变模型.  相似文献   
93.
20世纪90年代国外花岗岩类研究的某些重大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 2 0世纪 90年代国外花岗岩类研究几个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 :I型 /S型花岗岩成因的新模式、磁铁矿系列 /钛铁矿系列花岗岩成因、从ISAM到以综合标志为基础的新的花岗岩地球动力学分类、从以大陆边缘板块俯冲带为主扩大到大陆内部碰撞造山带的花岗岩研究地域及太古宙TTG成因 ,并力图阐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着手研究的途径。这些内容表明花岗岩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即从以个别岩体、岩套为主的研究发展到对全球不同构造背景下的花岗岩进行地球动力学研究。作为地壳重要组成的花岗岩物质可以作为地球动力学环境的标志及其演化的示踪剂 ,反演出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大陆地壳的形成和再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94.
大气中的对流初生(Convective Initiation,CI)是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征兆,是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的重点所在,近些年越来越被关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CI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CI的定义、基于雷达数据和卫星数据的CI成熟算法、CI局地时空分布特征、影响CI的主要因子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CI未来研究作一展望,以期加深对CI的认识,为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
煤沉积学研究现状与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光华 《地学前缘》1999,6(Z1):101-110
统计资料表明,自80年代末以来各国发表的有关煤炭地质研究的论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反映了当前国际煤炭工业的不景气。但是在过去的10年内,含煤沉积研究的进展和发展也很瞩目。对现代泥炭沼泽的大量调查结果使人们对成煤沼泽类型与成因及其各种控制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沉积相分析中加强了对煤层本身的研究,冲破了以往只侧重于其顶、底板岩性分析的局限性;煤岩学的理论与方法已扩大到了石油、天然气和沉积物中分散有机质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煤层甲烷气勘探和工业性开发的成功,扩大了煤炭地质学范畴。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已广泛地应用到了煤盆地分析和全球煤炭资源评价。但在有些方面不能简单地采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因为煤系往往是以非海相沉积为主的。  相似文献   
96.
南大洋作为全球大洋中重要的碳汇区,分析其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分布及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2003—2016年的南大洋NPP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情况、季节变化特征及近期变化,并结合海表面温度(SST)和海冰覆盖率(SIC)数据分析两者对NP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南大洋不同海域年均NPP的范围为64.0—2.26×10^5 mg C·m^–2·a^–1,印度洋扇区、大西洋扇区和太平洋扇区的NPP分别为0.568Gt C·a^–1、0.431 Gt C·a^–1和0.262 Gt C·a^–1;②南大洋NPP在南极大陆近岸海域及威德尔海海域较低,在低纬度岛屿附近和南极大陆部分冰架前缘海域较高;③由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南大洋NPP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1月份最高(293.27 Tg C),6月份达到最低值(0.004 Tg C);④2003—2016年大西洋扇区及太平洋扇区的NPP总量变化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只在印度洋扇区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⑤不同扇区NPP的变化趋势主要与SST和SIC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7.
南岭地区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和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2  
南岭地区地质工作程度较高,但近20年来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投入不足,导致南岭地区一些优势矿产储量消耗过快,影响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南岭地区芙蓉锡矿等一批新矿产地和八仙脑式破碎带蚀变岩型钨矿等一批新矿床类型的发现,充分说明,只要认真开展成矿预测研究,配合地质找矿实践,在南岭地区取得找矿突破的可能性并不亚于西部地区。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加强对南岭地区成矿规律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加强矿床成矿系列、成矿体系、成矿物质来源及其超常规富集成矿机制、大型超大型矿床与矿集区、常规优势矿产与非优势矿产之间相关关系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与探索,为危机矿山“探边摸底”和新矿产地的发现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8.
我国沙尘暴特征及其与干旱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耀辉  张书余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1):1169-1176
阐述了我国沙尘暴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的最新事实特征,综述了我国沙尘暴与干旱关系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新成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沙尘暴灾害的形成及其与干旱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99.
近300年来中国森林的变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清代以来史料为依据, 在现代清查统计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森林变迁大体趋势及主要过程的客观把握, 重新校订了1949 年和1700 年前人的估算数据, 回溯估算了1750~1900 年中国各省区每50 年森林面积与森林覆被率值, 并与现代森林清查资料衔接, 分析1700~1998 年近300 年来中国森林变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近300 年来中国现境内共减少森林面积约0.95×108 ha, 森林覆被率减少9.2 个百分点, 变化曲线呈先抑后仰; 以1960s 为界, 此前呈加速递减态势, 260 年间减少森林面积达1.66×108 hm2, 覆被率下降约17 个百分点;1960s 以后呈逐步增长态势, 近40 年间增加森林面积约0.7×108 hm2, 覆被 率提高了约8 个百分点。结果还表明: 近300 年来中国森林消长, 西部地区均小于东部地区; 在1700~1949 年的锐减期中, 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区是森林面积缩减最为严重的地方, 大部分省区覆被率下降超过20 个百分点, 其中黑龙江达50 个百分点, 吉林达36 个百分点, 川渝地区达42 个百分点, 云南达35 个百分点;在1949~1998 年的恢复期中, 西部各省区森林覆 被率增加均小于5 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除黑龙江、湖北和沪宁外) 均超过5 个百分点; 其中 粤琼、广西、安徽、京津冀、山东、河南、浙江、福建等省区高达10 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00.
许志琴 《地质通报》2007,26(10):1235-1239
近年来对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超高压变质带的发现,北部与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周缘造山带崛起时限和机制的初步查明,大型走滑断裂的年代学、运动学、动力学和定量研究的进展,以及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罗布莎地幔岩新矿物研究的突破,说明要使青藏高原地质调查成果再上一台阶,必须加强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