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0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771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119篇
地球物理   525篇
地质学   1652篇
海洋学   45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60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中国海岸风成沙ESR测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ESR测年的基本原理,并讨论风成沙Ge心测年的可行性、风成沙E'心的特征、测年误差及可靠性等问题。1992-1993年在渤、黄、东、南海沿岸采集的100余个风成沙样品ESR测年实验表明,绝大部分海岸风成沙的年龄为1-7万年。  相似文献   
32.
珠江口伶仃洋锋的类别及其对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在珠江口伶仃洋的观测资料,对比国外有关河口锋的定义,归纳了伶仃洋内几种锋的现象,计有潮侵锋、岬角锋及湖水退急时的浅滩锋等。解释了锋生的原因与潮汐进退,特别与随潮入侵的咸水关系。文中也探讨了这些锋对沉积环境的影响,认为它是陆架水入侵河口地区的一种不容忽视的沉积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33.
文中简述了当今悬沙测试技术的进展,提出了六个悬沙测试领域需要统一认识的基本问题,对悬沙测试技术的近期发展趋势作了简短的展望。  相似文献   
34.
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东沙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君  王义刚  张忍顺  林祥 《海洋工程》2007,25(1):105-113
东沙是江苏岸外辐射沙脊群中的第二大沙洲,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水动力条件,对它进行稳定性研究为揭示整个辐射沙洲及其邻近岸滩的动态演变都非常有益。通过利用多年遥感卫片资料、1998年取得的现场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东沙滩面表层沉积物资料等,对东沙的地形地貌特征、沉积特征和东沙两侧潮汐通道的水流泥沙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沙的沙脊偏于西侧,西侧滩面较窄、高程较高且岸线较为顺直,东侧滩面较宽、高程较低且岸线较为破碎;西洋和陈家坞槽均处于冲刷状态,净输沙的主要方向为输向槽外或输向条子泥;东沙近三十年来面积有所缩小且有外围向中央收缩的趋势,尤其以向东、向南方向的迁移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5.
A fluorescent sand-tracer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Comporta Beach (Portugal) with the aim of acquiring longshore sediment transport data on a reflective beach, the optimization of field and laboratory tracer procedur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ceptual model used to support tracer data interpretation.

The field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on a mesotidal reflective beach face in low energetic conditions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between 0.4 and 0.5 m). Two different colour tracers (orange and blue) were injected at low tide and sampled in the two subsequent low tides using a high resolution 3D grid extending 450 m alongshore and 30 m cross-shore. Marked sand was detected using an automatic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developed in the scope of the present experiment.

Results for the two colour tracers show a remarkable coherence, with high recovery rates attesting data validity. Sand tracer displayed a high advection velocity, but with distinct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two tides: in the first tide there was a clear decrease in tracer advection velocity with depth while in the second tide, the tracer exhibited an almost uniform vertical velocity distribution. This differing behaviour suggests that, in the first tide, the tracer had not reached equilibrium within the transport system, pointing to a considerable time lag between injection and complete mixing. This issue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cer data, indicating that short term tracer experiments tend to overestimate transport rates. In this work, therefore, longshore estimates were based on tracer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the second tide.

The estimated total longshore transport rate at Comporta Beach was 2 × 10− 3 m3/s, more than four times larger than predicted using standard empirical longshore formulas. This discrepancy, which results from the unusually large active moving layer observ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confirms the idea that most common longshore transport equations under-estimate total sediment transport in plunging/surging waves.  相似文献   

36.
长江口泥沙絮凝静水沉降动力学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细颗粒泥沙在咸水中的絮凝沉降是河流泥沙向海输送过程中在河口区发生的重要现象,是河口拦门沙形成与发育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根据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提出长江口泥沙絮凝静水沉降的二级动力学模式,通过该式求得不同泥沙含量和盐度情况下絮凝沉降的衰减系数,半衰期和平均沉降速率等动力学参数,定量地分析泥沙含量和盐度对泥沙絮凝沉降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现代黄河三角洲粉土触变性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砂质粉土和粉质粘土触变性的对比试验研究,阐述了黄河口粉土的触变性。试验结果对解释粉土的失稳机制、解决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和防止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8.
回填贝壳砂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亦容  郦能惠  陈晖 《海洋工程》2006,24(1):110-114121
介绍了对我国浅海大量存在的贝壳砂进行化学性质和耐久性试验研究结果,从贝壳在酸雨中质量损失、溶蚀对贝壳成分和形态的影响及溶蚀对贝壳砂工程特性的影响三方面研究了贝壳砂的化学性质和耐久性,发现酸雨对贝壳有一定的溶蚀作用,在贝壳表面形成溶蚀凹坑,但是溶蚀作用缓慢,质量损失很小,酸雨溶蚀和海水溶出后的贝壳砂工程特性与未溶蚀的贝壳砂的工程特性相近,因而贝壳砂可用作海洋工程或港口工程回填砂。  相似文献   
39.
胶州湾口海底沙波的类型、特征及发育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多波束资料对胶州湾口的海底沙波类型、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研究区主要有线性沙波(二维)、沙丘(三维)2种沙波类型。结合水流流速、海底构造和表层沉积物综合分析发现:海底沙波缓坡朝向与优势流向不完全一致,为强流作用的产物,在涨、落潮作用下均可形成;沉积物的多寡是研究区海底沙波类型分布的决定因素,海底松散沉积物较为丰富的地区形成二维沙波。在水动力强大的胶州湾口,沉积物多分布在构造低洼地带,使二维线性沙波的分布与海底断裂延伸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40.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3年春季(3—4月)和秋季(9月)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有机无机组成、粒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春季研究区内悬浮体浓度要普遍高于秋季的悬浮体浓度。悬浮体浓度最高值区位于长江口-老黄河口之间的近岸区。陆源物质为主的无机组分是悬浮体的主体成分,特别是在近岸浅水区和接近海底的底层水中尤为突出;(2)研究区海水中的悬浮体主要来源于辐射沙脊区(老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3)悬浮体分布是风浪、潮流及沿岸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风浪和潮流是影响本区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巨大的风浪和强大的潮流造成辐射沙洲海底的沉积物再悬浮、搬运和再沉积,并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向沙洲外缘输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