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1篇
  免费   1197篇
  国内免费   1464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927篇
地球物理   2339篇
地质学   2286篇
海洋学   2547篇
天文学   72篇
综合类   260篇
自然地理   1058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354篇
  2018年   304篇
  2017年   287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413篇
  2013年   523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442篇
  2008年   522篇
  2007年   503篇
  2006年   508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364篇
  2003年   340篇
  2002年   258篇
  2001年   249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214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基于小波分析的汾河河津站径流与输沙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汾河流域19个气象台站1959~2005年的月均降水量、河津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借助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降水、径流与输沙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它们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径流与输沙量具有2~4a、14~18 a左右2个不同尺度的周期变化,且三者的主周期基本一致,即3 a和16 a;3 a尺度上,3个要素曲线的正、负位相交替频繁,突变点较多,且曲线变化除个别时段发生紊乱外基本上保持同步性;16 a尺度上,突变点较少,3条曲线的正、负位相交替相应减少且出现不同步现象。降水、径流与输沙量曲线发生趋势变化及出现不同步现象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而后者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92.
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研究——以长江上游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杰  贺秀斌 《地理研究》2012,31(12):2259-2269
流域产沙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反映, 受降雨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采用退 耦理论的思想和差分方法推导出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的简易估算方法, 并对长江 上游的金沙江、乌江、嘉陵江、岷江分别计算人类活动总体贡献率。结果表明, 各流域人类 活动对侵蚀产沙变化的贡献率达72%~97%,总体上属于抑制侵蚀的正向活动。长江上游输 沙量呈阶段梯级变化, 根据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的距平累积变化的突变特征将 1955~2009年划分为5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个阶段人类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侵蚀产沙的影响。 其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河流输沙量较大, 主要与“一五”、“大炼钢铁”、“三线建设”、 农村改革前期不稳定因素等密切相关, 而70年代河流输沙量较小是受当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和采取“挑沙面土”、“边沟背沟”等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 80年代中期后河流输沙量明 显减少, 主要受社会经济稳定有序发展、水保工程的实施及大兴水库建设等影响。  相似文献   
993.
In this study,we aimed to elucidate the critical role of moisture transport affecting monsoon activity in two contrasting summers over the Arabian Sea during the years 1994,a relatively wet year,and 2002,a relatively dry year.A comprehensive diagnostic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s of the moisture fields were conducted;we focused on the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as well as the moisture transport and its divergence or convergence in the atmosphere.Monthly mean reanalysi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I and-II).A detailed evaluation of the moisture budgets over Pakistan during these two years was made by calculating the latent energy flux at the surface(E P) from the divergence of the total moisture transport.Our results confirm the moisture supply over the Arabian Sea to be the major source of rainfall in Pakistan and neighboring regions.In 1994,Pakistan received more rainfall compared to 2002 during the summer monsoon.Moisture flow deepens and strengthens over Arabian Sea during the peak summer monsoon months of July and August.Our analysis shows that vertically integrated moisture transport flux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supplying moisture to the convective centers over Pakistan and neighboring regions from the divergent regions of the Arabian Sea and the Bay of Bengal.Moreover,in 1994,a deeper vertically integrated moisture convergence progression occurred over Pakistan compared to that in 2002.Perhaps that deeper convergence resulted in a more intense moisture depression over Pakistan and also caused more rainfall in 1994 during the summer monsoon.Finally,from the water budget analysis,it has been surmised that the water budget was larger in 1994 than in 2002 during the summer monsoon.  相似文献   
994.
黄河流域冬、夏季水汽输送及收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  李栋梁  张杰 《高原气象》2012,31(2):342-35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实测雨量资料,对黄河流域1月和7月多年平均及旱、涝年整层积分的水汽通量、辐合(辐散)及各分区水汽收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月黄河流域无明显的水汽输送,而7月水汽沿西南、东南及西北3条路径输送,前两支气流在多年平均时主要影响黄河下游区。涝年时影响到黄河中、下游区,而上游区水汽流入较小;旱年,黄河中、上游区均无明显的水汽输送,只有下游的小范围地区受西南气流影响。各区净水汽通量分别与其地面降水的时空演变相对应,而经向净水汽通量是影响水汽收支变化及供给流域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涝年的水汽净收支与各边界水汽流入明显大于旱年。1月,西边界和北边界微弱的水汽输入远小于东边界和南边界的输出,各区均为水汽净辐散,不利于降水;7月,大量的水汽主要来自西边界和南边界,涝年各区均为水汽盈余,多年平均也以净辐合为主,而旱年则以水汽亏损为主。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西天山季节性积雪热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培  魏文寿  刘明哲 《高原气象》2012,31(4):1074-1080
利用中国天山积雪雪崩站干、湿雪雪层内每隔5min一次的10层雪温数据,探讨了一次降雪过程后干、湿雪的雪层温度特征,对比分析了干、湿雪的雪面能量平衡方程中各分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整个冬半年积雪各层温度基本<0℃,雪温日变化振幅由雪面向下逐渐减小,积雪深层温度的波峰(谷)值稍滞后于积雪浅层温度极值1~2天。(2)湿雪冷中心的出现时间早于干雪,暖中心的出现时间晚于干雪,太阳辐射对湿雪的穿透深度大于干雪。(3)雪层温度振幅变化与能量吸收随雪深都呈指数衰减分布。积雪密度越大,吸收系数越小,穿透深度越大。(4)干雪雪面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几乎都为负值,积雪积累。湿雪雪面的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方向相反,互相抵消,所以净辐射是导致湿雪消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吕少宁  文军  张宇  王少影  张堂堂  田辉  刘蓉 《高原气象》2012,31(6):1530-1538
通过处理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近地层湍流脉动量可以获取地—气间感热和潜热通量,然而选择不同平均时间对通量计算的结果有较大影响。采用黄土高原陆面过程野外观测试验(LOPEX10)期间获得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平均时间对湍流通量计算的影响,并采用雷诺平均和分解方法推导了平均时间引起的通量差值的数学表达式(Flux Compensation,FC)。结果表明:(1)FC公式可以说明采用不同平均时间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直接计算低频涡旋对湍流通量的贡献。FC公式计算的结果与直接计算的不同平均时间通量计算之差的相关系数在0.95以上,并可以确定计算湍流通量的最佳平均时间。(2)通过采用Ogive函数确定了计算LOPEX10期间通量的最佳平均时间长度为30min,印证了利用雷诺平均和分解方法计算湍流通量补偿的准确性。(3)通过进一步的数学变换,证明了平均时间对湍流通量计算的影响直接与湍流低频变化相关,FC公式可以用来确定涡动相关观测数据的最佳平均时间,并且在获得较高时间分辨率的湍流通量数据的同时,补偿因平均时间过短而遗漏的低频信息。  相似文献   
997.
中国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夏季的热力输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敦煌戈壁站2004年6月和2008年8月的常规观测和超声观测为例,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夏季热力输送的一般过程及特征。首先评价了湍流通量的观测质量以及仪器观测的地表能量通量闭合问题,结果表明敦煌戈壁站的观测在白天总体较好。夏季地表能量通量的平均日变化显示,潜热通量整天都很小,可以忽略,白天到达地表的短波辐射以及地表向上的长波辐射非常强,地表净辐射主要转化为感热输送(敦煌戈壁站在中午时平均分别达380W·m-2以上和250W·m-2以上);夜间土壤释放热量以平衡地表的辐射冷却,感热通量略低于0。白天时地表大气经常触发自由对流活动,影响动量通量的观测质量,并有效输送地表热力至上层大气中,有助于形成超厚大气边界层。分析了戈壁下垫面的动量粗糙度特征和热力粗糙度特征(敦煌戈壁站动量粗糙度约为0.6mm),热力粗糙度基本小于动量粗糙度一个量级,这符合目前对干旱区戈壁下垫面热力输送特征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998.
近30a来北半球对流层大气月均环流的涡动减弱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0-2009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半球对流层大气涡动减弱现象。结果表明:北半球涡度拟能30a来整体呈减弱趋势,在北太平洋地区和极地减弱尤为显著,12.5~50°N为影响北半球大气涡动变化的关键区域。由于对流层200hPa以下大气的增暖,特别是中高纬地区显著增暖,减弱了经向温度梯度,使得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强度亦呈减弱趋势。这与涡度拟能的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分析了北半球正压Rossby波动诊断量E和热量经向涡动通量的变化,表明中纬度波能传播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趋势,而热量的经向涡动输送与涡度拟能的变化也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减弱明显。研究结果对深刻认识大气环流变化规律和理解全球变暖的可能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简要阐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北沙漠地表沙粒运移特性及动力热力参数研究”支持的“我国西北三大沙漠地表风蚀起沙观测试验”的科学意义、试验方案和科学目标,总结了该试验在前期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概括叙述了该项目在地表沙粒跃移特征、起沙风速、沙尘通量等方面的重要发现和一些新的认识。最后,提出并讨论了在沙漠风蚀起沙观测试验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刘磊  胡非  程雪玲 《大气科学》2012,36(6):1280-1288
在夜间稳定边界层中, 湍流热通量往往具有间歇性特征。在一阵阵出现的强度较大的湍流热通量之间, 混杂着弱噪声或其他微弱的难以辨识的高频脉动信号。为了研究间歇性湍流热通量的特征, 必须将这些无关信 号剔除, 以提取出干净的湍流热通量。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提取间歇性湍流热通量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分析 湍流热通量的概率密度函数, 并与稳定分布进行比较, 湍流热通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开始偏离稳定分布的位置, 即是间歇性湍流热通量开始出现的阈值。本文通过夜间稳定边界层外场试验数据的验证, 发现利用稳定分布确定 的阈值可有效地提取出间歇性湍流热通量。在此基础之上, 本文对比了提取前后湍流热通量的功率谱, 发现 提取后低频信号的方差所占比重下降, 而高频信号略有上升。此外, 间歇性湍流热通量在高频区的功率谱满足“-7/6”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