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15篇
  免费   2230篇
  国内免费   2104篇
测绘学   1286篇
大气科学   434篇
地球物理   903篇
地质学   8280篇
海洋学   1458篇
天文学   46篇
综合类   943篇
自然地理   189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368篇
  2021年   474篇
  2020年   441篇
  2019年   488篇
  2018年   398篇
  2017年   414篇
  2016年   490篇
  2015年   547篇
  2014年   642篇
  2013年   623篇
  2012年   698篇
  2011年   728篇
  2010年   640篇
  2009年   663篇
  2008年   663篇
  2007年   660篇
  2006年   673篇
  2005年   621篇
  2004年   609篇
  2003年   528篇
  2002年   466篇
  2001年   458篇
  2000年   429篇
  1999年   399篇
  1998年   359篇
  1997年   254篇
  1996年   264篇
  1995年   210篇
  1994年   186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122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According to the ideas and concepts of systems dynamic of continent structure, using previou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area, combining analyses on orogenic belt, basin and magmatic rock, the present paper synthesizes the tectono-sedimentary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 China,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mountain making, basining and magmafc activit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fter Late Caledonian orogeny was dominated by alternating rifting and converging, subsiding and uplifting, mountain making and basining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he adjacent regions to the east and west. Seventeen geologic events, nine events of plate or terrain convergence , and continental crust accretion, as well as eight events of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and basin faulting ,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The accompanied intense and frequent sedimentation , folding , faulting , magmatism and ore-forming process allowed huge coal  相似文献   
932.
China’s continental crust (CCC) has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47km, with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CUCC) being 31 km and the sedimentary layer(CSL) 5 km in thickness. The CCC, CUCC and CSL measure 12.437 × 10−17, 8.005 × 10−17 and 1.146 × 1017 metric tons in mass, respectively. The mass ratio of the upper continental crust to the lower one is 1.8:1. The element abundanc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CCC, CUCC and CSL respectively in term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2246 samples of various types and some complementary trace element data. The total abundance of 13 major elements accounts for 99.6% of the CCC mass while the other minor elements only account for 0.4%. REE characteristics, the abundance ratios of element pairs and the amounts of ore-forming element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  相似文献   
933.
龙门山前陆盆地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曾允孚  李勇 《矿物岩石》1995,15(1):40-49
本文将龙门山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冲断带作为一个地质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构造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相结合的综合地层学的分析方法作为分析龙门山前陆盆地沉积的基础,以不整合面和其对应面将盆地充填序列分割为构造层序和层序,对应于不同成盆期和同一成盆期不同演化阶段,阐明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序列和沉积体积三维空间配置形式及其在时间上的演化,初步建立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地层格架,进而研究龙门山冲断带逆部推覆作用对龙门山前陆盆  相似文献   
934.
唐古拉山温泉以东约80km的冬曲一带产出丰富的侏罗纪非海相双壳类化石,中侏罗统雀莫错组顶部的紫红色细粒岩屑砂岩产Qiyangia,Yunnanopharus,Unio 3属3种,其中有新种Yunnanopharus substratus.这一动物群与过去在本区发现的中侏罗统“Cuneopsis”-Eolamprotula-Protomya动物群面貌明显不同,过去一直认为Yunnanopharus是晚三叠世的属,而Qiyangia则主要产于下侏罗统,根据地层层序及上、下层位产出的海相双壳类和腕足类化石时代分析,冬曲剖面的Qiyangia-Yunnanopharus动物群时代无疑为中侏罗世巴通期,扎窝茸组产非海相双壳类“Cuneopsis”,Yunnanopharus,Plicatunio,Nipponaia(Eonipponaia),Cyotrigonioides,Danlengicon-cha,Nakamuranaia等7属9种,其中包括新种Yunnanoconcha(?)ovalis,Danlengiconha tanggu-laensis,Cyotrigonioides(?)ellipticus和Nipponaia(Eonipponaia)?bifurcata,基于下伏海相地层中双壳类和腕足类化石的佐证,它们的时代最有可能是在晚侏罗世基末里期至早白垩世期间,据化石围岩的粒度分析以及埋藏学研究表明,这些类三角蚌类主要生活于水体安静、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淤泥质基底,繁盛于近海三角洲平原上的湖沼环境,同时,由于海退初期尚有可能受到海水短暂侵漫的影响,造成它们生存环境的咸化  相似文献   
935.
文章对1:5万区调工作中变质岩区加强基础岩石学工作的以下3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1.岩石薄片的研究;2.矿物化学和地质温压计;3.变质岩的岩石组合和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36.
层序地层学方法及其在陆相湖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针对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湖盆的特征,从沉积盆地的构造和边缘背景对海相层序地层的影响出发,讨论了湖水面相对变化、沉积物供给、气候等对湖相层序地层的控制作用,明确指出两种背景条件具有本质差异,海相层序地层学方法不能简单套用于内陆盆地分析。  相似文献   
937.
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下第三系沉积体系与油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筱敏  张晋仁 《地质论评》1993,39(3):248-258
为了加速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油气勘探的步伐,本文根据现代沉积体系理论,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首次在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下第三系中系统地确定了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滩坝、近岸水下扇和轴向重力流水道等7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并描述了这些沉积体系在地质、测井和地震等方面的沉积特征。结合盆地断裂活动特点,指出充填盆地沉积体系的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具有不对称性,从而建立盆地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同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指出富集油气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938.
诸宝森 《地质论评》1993,39(3):268-275
江西省茅口—龙潭期地层研究的较为详细,可分为3区6小区,反映出当时古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不同沉积相带,它们沿走向相当稳定,沿倾向则有规律递变。但目前这种有规律的分布已经错乱,通过地层对比推知在武夷山、武功山及九岭山等地均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水平位移。正是这种水平位移导致了江西省二叠纪沉积相带的畸变与古地理图失真。目前这些山区的核心部位均无盖层,其原因不仅仅在于风化剥蚀,构造剥蚀可能是更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939.
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的作用相类型主要包括:爆发相、溢流相,火山碎屑、钙屑、陆屑风暴岩相,火山喷发海啸岩相,粗粒、中粒、细粒火山碎屑浊积岩相,同沉积、软变形震积岩相和砂质、粉砂泥质等积岩相。文章阐述了它们的特征和识别标志,并以东准噶尔纸房剖面和西准噶尔沙尔布尔提山剖面为例,讨论了作用相和环境相的时空结构及与板块构造的关系。并认为以作用相为主体的相分析是槽区、造山带和活动大陆边缘相分析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940.
Olduvai亚时以来南黄海沉积层序及古地理变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子赓 《地质学报》1993,67(4):357-366
根据海侵层与陆相层相间的特点,Olduvai亚时以来南黄海沉积层序可划分为15个地层段,据相分析存在着7个海侵层和1个具海侵迹象的层位。主要海侵层都具备经典的海侵-海退相序列。陆架区古地现演变可分为4个时期:(1)1.70-0.50Ma,古长江河流平原和三角洲发育时期。Olduvai亚时期间,QC2孔发现感潮河段河床沉积,河口在124^o附近。0.97-0.73Ma海侵期,在122.2^oE以东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