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69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研究区行政区划隶属于内蒙古巴林右旗,与后卜河中型铅锌矿相距约20km,同处于Ⅲ6:突泉—林西华力西燕山期铁(锡)铜、铅、锌、银、铌(钽)成矿带,Ⅳ62:神山-白音诺铜、铅、锌、铁、铌(钽)成矿带,Ⅴ62-5白音诺尔——碧流台铜、铅、锌成矿带。矿床处在两个燕山期花岗岩体凹陷构造部位,矿床成因为热液充填脉型银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782.
彭清华  杜佰伟  谢尚克  郑博 《地质论评》2020,66(5):1275-1282
本文以沥青抽提物的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为基础,结合野外露头剖面沉积相分析,剖析了羌塘盆地马牙山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其沉积环境、成熟度和油源。测试结果表明:马牙山沥青的正构烷烃不具备明显的奇偶优势,(nC21+nC22)/(nC28+nC29)值较高,Pr/Ph、Pr/nC17值明显较低,C27、C28、C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4—甲基甾烷普遍存在,Ts/Tm、C29ββ/(αα+ββ)、C2920S/(S+R)等热成熟度构型转化参数比值较低。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表明,沥青母源岩以海相水生生物输入为主,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演化阶段,有机母质形成于一定盐度的还原环境。油源对比显示,中侏罗统夏里组烃源岩与马牙山沥青的正构烷烃、甾烷、萜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具有很好的对比性,反应了二者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783.
近年来,中国老油田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油气对外依存度也持续增高,亟需寻找新的油气区接替。三江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东部,是松辽盆地外围东部面积最大的盆地,迄今暂未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笔者通过对三江盆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勘探,分析总结了该区早中生代沉积的大架山组含硅质岩层系的岩性与分布特征,认为这套早中生代硅质岩与暗色泥岩地层在盆地东部广泛发育并且厚度较大,并且相关测试结果表明其中的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可达0.95%,有机质类型以Ⅱ_1型为主,处于高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有望成为三江盆地油气勘探新层系,值得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784.
黑河市三道湾子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河市三道湾子岩金矿体赋存于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安山岩中,是石英脉型矿体。通过对其围岩及金矿体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围岩安山岩与石英脉金矿体稀土配分曲线缓右倾,形态基本一致,∑REE逐渐降低;δ34S均一化程度较高,分布范围集中,接近陨石硫,具明显的幔源硫同位素组成特点;铅同位素组成以高放射性成因铅为特点,围岩与石英脉金矿体比值十分接近,在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上样品投影点均落于地幔与造山带间;上述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和物质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或矿区火山岩,矿床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深源岩浆作用为成矿过程中成矿物质运移和流体循环提供了热能。  相似文献   
785.
西天山的基性高压变质岩显示互相连接的榴辉岩相脉体网络来源于蓝片岩的进变质脱水作用,通过这些网脉可以洞察在俯冲带高压条件下远程流体流动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元素负载。岩相学证据表明外来流体的渗透作用产生运输脉,而流体持续的沟道式流动导致主岩蓝片岩的淋滤。脉和蓝片岩蚀变带中锂(Li)的含量几乎是蓝片岩主岩中锂的两倍,它支持流体是外部来源的设想。这些流体触发了蓝片岩主岩的榴辉岩化作用而形成蓝片岩蚀变带。由于成脉流体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低,所以导致与流体发生化学反应的主岩中所有微量元素的强烈淋滤。在此过程中有53%~81%的微量元素被活化,与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损失相符合,它们的损失量几乎是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损失量的两倍。  相似文献   
786.
东坪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坪金矿床具有雁列式分布的矿体 ,石英脉型与钾蚀变岩型叠置的矿化 ,多期次成矿作用的贫硫富碲型矿石等 3大特点 ,其中尤以雁列式分布的矿体最为特征 ,其形成是由于燕山期该区在SN向应力场作用下 ,产生一对左旋力偶 ,形成了一组走向NNE ,倾向NW的左行雁列式压扭性断裂和一组走向NW ,倾向SW的右行雁列式张扭性断裂。而二者在空间相互追踪中 ,NNE向断裂又严格制约了NW向断裂发展 ,从而构成多字型断裂构造格式 ,控制了金矿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787.
Shock metamorphism resulting from hypervelocity collisions between planetary bodies, is a fundamental processes in the solar system. The term "shock metamorphism" is used to describe all changes in rocks and minerals resulting from the passage of shock waves. Most meteorites have experienced collisions and have a record of shock metamorphism, which includes brecciation, deformation, phase transformation, local melting and crystallization. The key to reading this record is to use the shock features to estimate the pressure and duration of shock event.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shock metamorphism is reviewed; basic knowledge of shock physics is discussed; recent 10 years' studies of shock-induced melt veins are summarized; and finally a short note to the shock metamorphism in general is given.  相似文献   
788.
不规则脉状倾斜矿体的开采是矿山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该文结合矿山采矿法的多年实践,详细地介绍了沙旺矿区小矿体回采的探采结合采矿法和小矿块全面采矿法的结构布置、参数确定、使用情况及具体措施。采场应用结果表明:这2种采矿方法能够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89.
蓟县地区雾迷山组风暴硅质岩沉积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岩石学和沉积学方面对蓟县雾迷山组硅质岩沉积序列的研究表明,蓟县雾迷山组硅质岩沉积为典型的风暴沉积.蓟县雾迷山组广泛发育风暴沉积,在硅质条带状白云岩中发育的硅质砾屑具奇特的菊花状构造,这种构造形成于成岩作用后期,在岩石尚未完全固结成坚硬的岩石时期,遭遇风暴破坏,将原有的水平层理打碎,继而被风暴流搅起,风暴流的涡动使得岩石碎片或直立,或呈发散状,后经成岩作用保留了这种构造形态,与上下岩层形成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通过野外与镜下观察并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得出,蓟县地区雾迷山组硅质岩来源于海底热水活动.风暴硅质岩有两种沉积环境,对于异地搬运再沉积的风暴硅质岩,其沉积环境为潮上坪低能环境,即开阔台地中的泛溢沉积;而对于原地型的风暴硅质岩,其沉积环境应该是潮间带,因此推测其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岩台地前缘斜坡.  相似文献   
790.
本文采用常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浙黔桂地区寒武纪硅质岩的形成背景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硅质岩的A12O3/(A12O3+Fe2O3)为0.56~0.87;Ce/Ce*为0.74±0.19;Lan/Cen为0.90~1.58;Lan/Ybn平均为6.38,轻稀土明显富集,这些特征表明研究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或大陆边缘与深海过渡带。形成于裂陷盆地初期的硅质岩,比古华南残留洋盆和扬子陆块边缘的硅质岩轻稀土元素更加富集。构造拉张期形成的硅质岩为热液成因硅质岩,其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出轻稀土相对亏损、Eu正异常特征;构造稳定期形成的硅质岩为沉积成因硅质岩,稀土配分模式显示出轻稀土相对富集、Eu弱负异常特征。由硅质岩稀土配分模式的差异性反映出寒武纪时期的拉张为幕式拉张。位于扬子地台边缘的硅质岩所具有的Ce负异常,暗示着江南造山带寒武纪后曾发生过由东向西的大规模逆冲推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