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342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尹锋  陈鸣 《岩石学报》2022,38(3):901-912
撞击角砾岩是陨石撞击过程形成的特有岩石种类,是研究撞击成坑过程、陨石坑定年、矿物岩石冲击变质的理想对象。岫岩陨石坑是一个直径1800m的简单陨石坑,坑内有大量松散堆积的撞击角砾岩。本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费氏台、电子探针、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主要研究了岫岩陨石坑撞击角砾岩的岩相学和冲击变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撞击角砾岩的形成过程和陨石坑的形貌特征。岫岩陨石坑内产出有三种撞击角砾岩,分别是来自上部的玄武质角砾岩和复成分岩屑角砾岩,以及底部的含熔体角砾岩。组成玄武质角砾岩和复成分岩屑角砾岩的碎屑受到的冲击程度较低,仅有少量石英发育面状变形页理,指示不超过20GPa的冲击压力。而组成含熔体角砾岩的碎屑受到了很强的冲击,发育了熔融硅酸盐玻璃、石英面状变形页理、柯石英、二氧化硅玻璃、击变长石玻璃、莱氏石等冲击变质特征,指示的峰值压力超过50GPa。本研究证实了含熔体角砾岩通常产出在简单陨石坑底部,由瞬间坑的坑缘和坑壁垮塌的岩石碎屑与坑底的冲击熔体混合形成。岫岩坑的真实深度是495m,真实深度与直径的比值为0.275,符合简单陨石坑的尺寸特征。陨石坑内的撞击角砾岩中心厚度为188m,与直径之比为0.104,略低于其它简单坑,可能是受丘陵地貌影响导致改造阶段垮塌到坑内的岩石角砾偏少。  相似文献   
92.
大梁子富锗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四川-云南-贵州(川滇黔)铅锌矿集区大型矿床之一,其矿石储量4.5 Mt,Pb+Zn平均品位10%~12%,矿体主要以筒状、脉状赋存于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富有机质破碎带“黑色破碎带”中,赋矿围岩为震旦系灯影组的白云岩。矿区断裂十分发育,主要发育NWW向断裂、NW向断裂和NE向断裂。通过详细分析各组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厘清了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断裂活动特征及构造动力学特征。成矿前,该矿区受近N-S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NWW向逆断层;成矿期,受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和碰撞造山作用,研究区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挤压应力,形成矿区的NWW向张扭性断层、NW向扭张性断层和NE向逆断层;成矿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为近EW向,形成NWW向、NW向和NE向的破矿断裂。NWW向断裂是矿区的主控断裂,是流体运移的通道;NW向断裂是NWW向断层的主要配套断裂,是流体混合和矿体就位的空间,NWW向断裂和NW向断裂组成的负花状构造是大梁子富锗铅锌矿床最具特色的控矿构造样式。来自深部的富金属离子的流体与来自寒武系富有机质地层的还原型流体在NWW向断裂和NW向断裂控制的张裂空间的混合,是该床的主要成矿机制。矿区南部和西部类似的构造样式区是下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93.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广泛发育岩溶角砾岩,结构特征复杂。近期研究发现,这些角砾岩的组构和分布特征难以能单纯地用经典的风化壳岩溶模式解释,各类角砾岩的成因机理值得进一步探究。文中基于大量岩心及薄片观察,对苏里格气田东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不同层位角砾岩进行归纳和判识,明确其空间展布和序列结构特征,分析形成机理。研究发现: (1)根据成因与发育环境,苏格里气田东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上组合角砾岩可划分为5类,分别是近原地解离角砾岩(B1)、近地表堆积角砾岩(B2)、洞穴堆积角砾岩(B3)、洞顶(壁)碎裂角砾岩(B4)和坍塌角砾岩(B5),它们具有纵向多层叠置、横向可对比的“准层状”特征; (2)不同类型角砾岩的纵向配置和演化与周期性的向上变浅沉积序列和暴露溶蚀有关,共归纳为3种类型,即B1主发育型、B2-B3-B4组合发育型、B5主发育型; (3)准层状角砾岩形成于早成岩期,受控于古地貌起伏背景下的高频海平面变化,由暴露溶蚀透镜体横向迁移连片和纵向多旋回叠置而成。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多样化的岩溶角砾岩特征与成因,也为白云岩早成岩期岩溶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94.
安芳  朱永峰 《岩石学报》2010,26(8):2275-2286
京希-伊尔曼德金矿位于新疆北天山吐拉苏盆地的西北缘,赋存于泥盆纪-早石炭世火山-沉积地层底部的凝灰岩、凝灰质砂岩中,围岩经历了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多期硅化和角砾化、碳酸盐化和重晶石化,金矿化与硅化围岩紧密伴生。矿体呈透镜状、层状和似层状,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主要由热液角砾岩型矿石组成,其热液演化期由四个阶段组成:I:硅化及绢云母化——在围岩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中形成大量浸染状石英、绢云母和少量黄铁矿;II:角砾化及硅化——形成含金热液角砾岩a,角砾为早期蚀变围岩,胶结物为烟灰色玉髓状石英、黄铁矿、毒砂和少量金矿物;III:角砾化及硅化——形成含金热液角砾岩b,角砾为热液角砾岩a和蚀变围岩,胶结物为细粒石英、黄铁矿、毒砂和少量金矿物;IV:方解石-重晶石阶段——形成大量粗大的方解石-重晶石脉。京希-伊尔曼德金矿成矿流体本身富集V、Cr、Ni、Cu、Sb,且其中的Mn、Co、Zn、Bi以及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主要来自火山岩围岩。从成矿早期到晚期,成矿流体轻稀土元素逐渐富集、氧化性增强。水-岩体系氢、氧同位素组成模拟计算表明,京希-伊尔曼德金矿成矿流体主要为与区内火山岩再平衡的岩浆水,其中金浓度为1×10-6~2×10-6,形成该矿需要约1×108~0.5×108t岩浆热液,蚀变围岩和矿石中黄铁矿富集轻稀土元素。角砾化作用及其伴随的氧逸度升高是导致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5.
王艳辉 《华北地质》2010,33(1):35-41
通过对牛圈银(金)矿床的细粒花岗岩、隐爆角砾岩、同位素特征等方面研究,笔者认为与矿床关系密切的隐爆角砾岩(次火山岩)由基底岩石的部分重熔形成,而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上地幔重熔岩浆;成矿热液为重熔岩浆分异演化形成的富气相流体。这些热液与次火山岩浆相伴或滞后上升,经多次隐爆作用在破碎带中形成矿床。银矿体呈脉状产出于粗粒花岗岩之破碎带中,含矿岩石为隐爆角砾岩。熔浆物质既成角砾又呈胶结物,成矿带发育中低温热液蚀变。矿床为含矿凝灰岩(英安质)熔浆经隐爆作用形成的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6.
97.
云南北衙表生金矿形成与保存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云南北衙地区表生金矿形成的地质背景、矿床特征等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其特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认为北衙地区的表生金矿是“古砂矿”,它的巨大蕴藏量主要得益于其特殊的形成与保存条件:丰富的原生金矿为其提供充足的成矿物质,特别发育的古喀斯特洞穴为“古砂矿”提供了特殊的储存空间,强烈的气液爆破作用形成的热水角砾盖层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98.
根据祁雨沟北西部金矿成矿地质特征,认为研究区内金矿床类型主要为蚀变破碎带型和爆破角砾岩筒型,在成因上具有多时代、多期次、成矿物质多来源特点,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9.
大兴安岭火山岩区金矿的找矿突破是90年代后期实现的,目前发现的类型有HS型、LS型及硅化石英脉型3种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四五牧场金矿是产于海拉尔-根河中生代火山岩盆地边缘的HS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其形成与隐爆角砾岩体关系密切,隐爆角砾岩体的产出明显受构造控制并具成群分布的特点.岩石蚀变为典型的酸性硫酸盐型石英-高岭石(迪开石)-明矾石蚀变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100.
The Onano explosive eruption of the Latera Volcanic Complex (Vulsini Volcanoes, Quaternary potassic Roman Comagmatic Region, Italy) provides an interesting example of multiple changes of eruptive style that were concomitant with a late phase of collapse of the polygenetic Latera Caldera. This paper report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event based on field analysis, laboratory studies of grain size and density of juvenile clasts,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available subsurface geology data. The Onano eruption took place in a structurally weak area, corresponding to a carbonate substrate high bordered by the pre-existing Latera caldera and Bolsena volcano-tectonic depression, which controlled the ascent and eruption of a shoshonitic-phonotephritic magma through intersecting rim fault systems. Temporal changes of magma vesiculation, fragmentation and discharge rate, and consequent eruptive dynamics, we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pressure evolution in the magma chamber and changing vent geometry. Initially, pumice-rich pyroclastic flows were emplaced, followed by spatter- and lithic-rich flows and fallout from energetic fire-fountaining. The decline of magma pressure due to the partial evacuation of the magma chamber induced trapdoor collapse of the chamber roof, which involved part of the pre-existing caldera and external volcano slopes and eventually led to the present-day caldera. The widening of the vent system and the emplacement of the main pyroclastic flow and associated co-ignimbrite lag breccia marked the eruption climax. A sudden drop of the confining pressure, which is attributed to a pseudo-rigid behaviour of the magma chamber wall rocks during a phase of rapid magma drainage, led to extensive magma vesiculation and fragmentation. The disruption of the magma chamber roof and waning magma pressure in the late eruption stage favoured the explosive interaction of residual magma with groundwater from the confined carbonate aquifer. Pulsating hydrostatic and magma pressures produced alternating hydromagmatic pyroclastic surges, strombolian fallout and spatter f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