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09篇
地质学   567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与油气聚集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汤良杰 《地球科学》1992,17(4):403-410
  相似文献   
82.
伸展地区铲式正断层作用及其大地测量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桂Kun长 《地质论评》1993,39(3):196-204
铲式正断层作用是伸展构造区最主要的构造运动形式。本文根据铲式正断层作用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结合华北平原伸展区大地测量观测成果,探讨伸展区构造形变铲式正断层现今活动的地表形变效应及其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83.
内蒙造山带南部古板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琦  邹新民 《地质论评》1993,39(6):478-483
对内蒙造山带南部构造岩石组合、构造序列和部分岩石的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在中元古代由大陆裂谷发展成被动陆缘,晚元古代开始转为活动陆缘,延续至早古生代转为俯冲-左旋走滑。随着温都尔庙蛇绿岩的定位和俯冲带北移、贺根山蛇绿岩的定位,内蒙造山带南部分别经历了两次均衡抬升-裂陷。海西末期华北-西伯利亚两大板块已缝合,进入超碰撞阶段,区内花岗岩大量侵位并形成了一系列推覆构造。  相似文献   
84.
研究一个地区断层主要活动时期是了解地壳构造运动或断层发育历史的基础。本文仍沿用了传统研究法,并将同位素法和石英形貌法测年与显微构造分析法引进到研究断层主要活动时期的工作中,取得了能相互映正的结果,最后确定阳原盆地化稍营地区的断层经历过:元古代前;燕山期;6~9千万年;上新世——早更新世和最后一次较强烈活动在20—30万年以前等五次主要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85.
新疆北部阿尔泰山自渐新世以来,不断发生自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从而对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的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南北向河流的阶地高差自北东向南西逐渐降低;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使水系同步发生异常弯曲;主河道向西南方向迁移,紧逼西南岸;河道两岸水系和河谷地貌发育不对称;现代地壳形变资料表明,阿尔泰山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仍在继续,由此引起的环境问题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认为由北东向南西的掀斜隆升和右行走滑剪切作用是欧亚大陆阿尔泰山脉西南麓隆升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6.
胶东半岛牟平-即墨断裂带晚中生代运动学转换历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牟平-即墨断裂带不仅构成了苏鲁造山带与胶北地块(华北地块)的边界,也是中国东部巨型郯庐走滑断裂系(即郯城-庐江走滑断裂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野外断层滑动矢量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反演、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年分析,结合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成果,研究了该断裂带平面展布形态和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牟平-即墨断裂带在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经历了挤压左旋平移引张伸展右旋走滑拉分等3个显著不同的运动学转变历史。晚侏罗世是重要的挤压作用时期,沿断裂带发生显著的左旋走滑活动,牟平-即墨断裂带东支桃村-东陡山断裂记录了约30km的左旋错移量。早白垩世时期,构造体制以引张伸展活动为主,引张应力方向为NW-SE至近W-E向,沿断裂带形成一系列深而狭长的断陷盆地;盆地中侵入岩和火山喷发岩锆石U-Pb离子探针和Ar-Ar测试,获得了一致的年龄在106~123Ma。晚白垩世古新世时期,断裂带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右旋剪切拉分作用控制了胶县-莱阳伸展断陷盆地的发育,沿断裂带局部凹陷区控制了晚白垩世王氏群沉积。早、晚白垩世之间发生一期构造挤压事件,挤压方向NW-SE,导致断陷盆地构造反转和断裂带左旋走滑活动,但这期走滑位移量不大。牟平即墨断裂带运动学历史和构造应力场演化较完整地记录了中国东部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并对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构造地质学制约。  相似文献   
87.
在简单介绍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探槽点古地震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走滑断裂上古地震记录完整性的因素。松山探槽点跨断裂开挖的2个探槽揭示颜色和粒度不同的地层互层的沉积序列呈近水平面状展布。在断裂带内地层发生错断、旋转和拖曳等变形现象。多个层位上的这种变形表明该点揭示了6次古地震事件。炭屑的~(14)C年龄限定了6次事件均发生在距今3500~3900年以来,其中最新的4次事件从老到新分别为0~410aAD、890~1000年之后不久、1440~1640 aAD和1990年景泰-天祝Mw5.8级历史地震。该序列及其他例子表明连续的、高沉积速率的微构造环境是走滑断裂上探槽选取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88.
1800 m of drill core through the Nojima fault zone, Japan, reveals subsidiary fault and fracture networks that developed in the fault zone that triggered the 1995 Ms 7.2 Kobe earthquake. The subsidiary fault zones contain a fault gouge of < 1 cm bounded by thin zones of foliated cataclasite or breccia. Fractures are filled with calcite veins, calcite-cemented breccias, clay, and iron-oxide and carbonate alternation of the granitic host rock. These features are typical of extensional fractures that form the conduit network for fluid flux close to a major fault zone. The zone of distributed deformation surrounding the main fault is 50 m in width, and the dip of the Nojima fault at > 1 km depth is 75°. The fault-fracture networks associated with the Nojima fault zone are coseismic and were filled with carbonate and fine-grained material during repeated seismic-related infiltration of the fault zone by carbonate-bearing subsurface water. This study shows that fault-related fracture network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fluid flow conduits within seismically active faults, and can change in character from zones of high permeability to low permeability due to cementation and/or pore collapse.  相似文献   
89.
Two type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s indicating different geodynamic settings are defined in the southwestern Primorye region. Near-latitudinal compression force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oldest, Late Paleozoic deformations. The Permian stratified complexes host a near-meridional system of folds and zones of dynamothermal metamorphism, cleavage, and foliation oriented orthogonally relative to the compression. Late Proterozoic (?) mafic-ultramafic r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similar deformations. In the Late Permian, the deformations were accompanied by granitoid magmatism controlled by fold and cleavage structures. The younger, Mesozoic deformations produced by near-meridional compression are represented by NE-trending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s and their structural parageneses: an ENE-trending system of folds and downdip-thrusts both superimposed on Paleozoic protostructures and manifested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sequences. It is inferred that, at the Paleozoic-Mesozoic boundary, near-latitudinal compression was replaced by near-meridional compression, probably, in response to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in direction of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interacting Asian continent and (or) Pacific Plate.  相似文献   
90.
湘赣边地区走滑断裂带致矿异常的结构样式及分形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湘赣边地区构造岩浆带是环太平洋成矿带内最重要的高值地质矿产异常区,其中NNE向走滑断裂明显地控制了岩浆-断陷盆地和铀及钨、锡、铅、锌、锑等的成矿作用.在区域地质环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典型矿田(床)控矿构造分析成果,将走滑断裂带内局部性致矿地质异常归纳为:帚尾式致矿异常,棋盘格式致矿异常、辫状结环式致矿异常和拉分盆缘式致矿异常.重点讨论了各类异常的结构样式和分维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