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99篇
  免费   1434篇
  国内免费   2702篇
测绘学   1042篇
大气科学   480篇
地球物理   2659篇
地质学   5957篇
海洋学   457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921篇
自然地理   49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336篇
  2019年   426篇
  2018年   355篇
  2017年   351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437篇
  2014年   504篇
  2013年   563篇
  2012年   533篇
  2011年   567篇
  2010年   480篇
  2009年   584篇
  2008年   527篇
  2007年   592篇
  2006年   573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467篇
  2003年   421篇
  2002年   342篇
  2001年   285篇
  2000年   297篇
  1999年   268篇
  1998年   221篇
  1997年   248篇
  1996年   232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全天候、高精度的连续定位系统,它以速度快、方法灵活多样、操作简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和变形监测中。结合水厂铁矿GPS边坡变形监测实例,对GPS监测网的星历预报、基线向量平差计算、网平差计算、结果及残差不确定度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以验证GPS技术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可靠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42.
渤海中南部悬浮物海洋调查资料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悬浮物 (SPM)的研究目前已引起诸多学者关注。作者利用 1998和 1999年的中德合作海洋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工作 :研究悬浮物与透明度的关系 ;研究悬浮物与浊度的关系 ;估计海底剪切速度。并为研究悬浮物输运提供资料和作前期研究  相似文献   
43.
江苏大丰潮滩潮流边界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年7月中小潮期间使用MIDAS-400用户化数据采集系统在江苏大丰潮滩上进行了垂向多层位同步的流速和悬沙浓度观测。根据观测资料研究了潮流作用下的潮滩底部边界层过程,结果表明,观测地点的潮汐不对称现象十分明显,落潮流速、历时和输水输沙量皆明显大于涨潮;在潮周期内的多数时间里流速剖面符合对数分布,但在风力较强、水流快速增加和流速缓慢的情况下,流速剖面常偏离对数分布;悬沙颗粒垂向混合均匀,悬沙浓度剖面符合Rouse公式;落潮时的底部切应力和摩阻流速明显大于涨潮,摩阻流速与各水层流速通常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滩面糙度主要与沙纹形态和推移质运动强度有关,它与摩阻流速存在密切关系;悬沙浓度具有明显的减阻效应,受其影响,摩阻流速和底部切应力分别减小了28%~41%和40%~62%。  相似文献   
44.
Swath bathymetry data and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have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details of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in the area offshore southwestern Taiwan where the Luzon subduction complex encroaches on the passive Chinese continental margin. Distinctive fold-and-thrust structures of the convergent zone and horst-and-graben structures of the passive margin are separated by a deformation front that extends NNW-ward from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Manila Trench to the foot of the continental slope. This deformation front gradually turns into a NNE–SSW trending direction across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the Kaoping Shelf, and connects to the frontal thrusts of the mountain belt on land Taiwan. However, the complex Penghu submarine canyon system blurs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and nature of many morphotectonic features offshore SW Taiwan. We suggest that the deformation front offshore SW Taiwan does not appear as a simple structural line, but is characterized by a series of N–S trending folds and thrusts that terminate sequentially in an en-echelon pattern across the passive Chinese continental slope. A number of NE–SW trending lineaments cut across the fold-and-thrust structures of the frontal accretionary wedge and exhibit prominent dextral displacement indicative of the lateral expulsion of SW Taiwan. One of the prominent lineaments, named the Yung-An lineament, forms the southeastern boundary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Penghu submarine canyon, and has conspicuous influence over the drainage pattern of the canyon  相似文献   
45.
针对远区台风对河口波浪动力场的影响问题,利用第三代波浪模式SWAN计算了远区台风"三巴"期间长江口波浪动力场分布,分析了陆架至河口区的波浪能量耗散和波致泥沙侵蚀的时空分布,发现波浪由外海向近岸传播过程中,波-波相互作用导致能量由高频向低频转换,周期和波长逐渐增大,近底层轨道流速增大,能量密度增高;阐明白帽破碎是维持深水区波浪能量平衡和限制波高成长的主要机制,底摩擦耗能和水深诱导的破碎耗能是长江口横沙东滩和崇明东滩邻近海域波高衰减的主要原因;提出波浪产生的底部切应力与相对水深有关,当波浪传播到浅水区时,波长和周期越大,波浪切应力越大。研究揭示了与河口相距数百公里的远区台风能够对长江口波浪动力场产生明显影响,河口水下三角洲前缘是最容易受到波浪侵蚀的区域,研究成果弥补了目前关于陆架远区台风对河口波浪动力场影响研究的不足,对深化认识远区台风对长江口动力环境、地貌演变、航运安全和滩涂保护等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6.
47.
南沙海域万安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所采集的地震、重磁资料及钻井、地质资料,对该盆地的地震反向特征,沉积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发展史进行了的简要的论述,本文以该区Tg深度资料为基础,并利用CCOP年刊发表的新生代基底深度资料,初步圈定了万安盆地的边界,并对盆地二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将盆地划分为5坳3隆、坳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8.
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的形变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西边界流在边界豁口处由于失去边界的支持而发生形变。本文将西边界流视为一种惯性射流,遵循绝对涡度守恒原理,推导了流轴及其两侧流体在西边界豁口处不同形式的弯曲,发现在一定的豁口尺度条件下,西边界流自身的相对涡度分布特点和地球旋转的β效应决定了在失去西侧陆坡支持时,其主体会沿反气旋路径发生一段经向的位移而圈回入射点所在的经度位置。主轴变形的经向尺度与初始速度及西边界流的入射角度有关;主轴西侧可能会出现一小部分分支进入邻近的内海并形成气旋或反气旋式环流;主轴东侧的流体则在豁口以东沿反气旋路径弯曲,从而论证了西边界豁口处形成西边界流弯曲的可能性和原因  相似文献   
49.
分层流体中内孤立波在潜浮式竖直薄板上透射和反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边缘层理论研究了两层流体系统中内孤立波在潜浮式竖直薄板上的透射和反射问题,提出了非线性演化方程的“初值”条件,分析了内孤立波与薄板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效应。研究表明:流体层的密度比以及薄板伸入上下层的深度对于反射和透射波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薄板伸入下层越深、密度差越小,则薄板阻碍孤立波透射的效率越高;透射波通常演化为单峰孤立波和迅速衰减的尾波,反射波演化为缓慢衰减的尾波列;对于具有小密度差的跃层结构,内孤立波在潜浮式竖直薄板上的透射及其演化近乎是无障碍的。  相似文献   
50.
海洋湍流观测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湍流在海洋能量和水体的交换演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洋湍流研究的发展和海洋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密切相关。世界上湍流观测仪器的研发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我国在湍流观测设备方面到目前为止仅仅处于起步和引进国外设备阶段。针对我国的情况,文中对海洋湍流观测的平台、探头测量原理及其数据修正、资料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做一个总结性的介绍,为我国使用引进的海洋湍流设备和自主开发海洋湍流测量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