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2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121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225篇
地质学   3808篇
海洋学   62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3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64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IODP)349航次在南海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残留扩张脊附近的U1431和U1433站位首次钻取基底玄武岩, 通过对16块基底玄武岩内的碳酸盐岩脉薄片镜下观察以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揭示碳酸盐矿物为方解石和文石, 为典型的洋壳低温热液蚀变次生矿物。U1431站位碳酸盐岩脉为独立的方解石脉、文石脉交替出现; 而U1433站位则存在方解石脉、文石脉和方解石-文石共生脉三种情况。此外, U1431站位在基底~42.1m处出现了平行的方解石脉和文石脉, 揭示U1431存在不同来源热液的多期活动, 即可能存在多次或多阶段不同的热液注入。U1431和U1433站位的碳酸岩脉中, 文石的矿物集合体形状基本一致, 呈块状、纤维状和放射纤维状; 而方解石存在差异, U1431的方解石以斑块状、块状、粒状和纤维状出现, 而U1433的方解石仅出现块状。U1431站位的碳酸盐岩脉的丰度明显高于U1433站位。这些均揭示U1431站位的低温热液活动强, 而U1433站位则相对弱。两个站位的热液活动不同很可能是由于区域地质环境的差异造成——U1431附近的巨大海山为其提供了热液补给, 而U1433远离热液的补给/渗漏点。  相似文献   
992.
东沙海域是南海北部一个重要的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区, 其陆坡广泛发育滑塌构造。文章对采自东沙陆坡中部973-4柱样和下部平坦区973-5柱样开展了沉积学粒度、底栖有孔虫种属特征和稳定同位素等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的δ13C在末次冰期均出现明显负偏现象, 同时δ18O增高, 指示该时期东沙海域存在持续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事件; 末次冰消期以来, δ13C负偏现象逐渐消失, δ18O值降低, 可能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阻止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973-4柱样仅在末次盛冰期对应层位440~600cm段存在明显的滑塌沉积, 且该层段对应的特征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spp.和Bulimina spp.的数量突增, 推测该区的海底滑塌可能是由于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引起天然气水合物大量分解诱发所致; 973-5柱样同样记录到了海底滑塌现象, 但其滑塌沉积晚于973-4柱样的滑塌时间, 且其规模较小。  相似文献   
993.
本文论述了北祁连西段鹰咀山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矿化和矿床地球化学特点,认为金矿床主要受多级断裂系统和火山碎屑岩控制,金矿化与蚀变碎裂岩带关系密切,是一种蚀变碎裂岩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为中高温,成分以低盐度以及富CO2和H2O为特征;稳定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水为主,晚期混有大量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994.
峪耳崖金矿的成矿时代裂变径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峪耳崖金矿含矿岩体中的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揭示了自中生代燕山期以来峪耳崖地区经历了频繁、多期次的热液活动,且与峪耳崖金矿的形成密切相关。锆石、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显示,金矿成矿时代主要为115~200Ma,成矿下限为82Ma。其中,115~190Ma是主要的成矿时期。成矿流体作用遍及整个岩体;流体的运移受到构造制约,具有NE—SW延伸的趋势;成矿流体具深部来源以及在地表水的参与下成矿。峪耳崖金矿的形成,与当时整个中国东部的动力学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995.
从成矿和变形时代的不耦合现象探讨康古尔金矿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文  韩春明  张彦  刘新宇 《地球学报》2003,24(6):579-583
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康古尔金矿出露于秋格明塔什-黄山巨型韧性剪切带中部,长期以来被当作剪切带型金矿加以研究。通过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却发现了成矿和变形时代的不耦合现象:康古尔金矿成矿时代在290Ma左右,而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翦切带剪切变形时代在225~236Ma。如果认定康古尔金矿成矿作用发生在海西期,则发生于印支中-晚期的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不仅不是康古尔金矿成矿作用的主因,而且对金矿的改造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康古尔金矿不能被称为剪切带型金矿。  相似文献   
996.
选取胡安·德富卡洋脊(Juan de Fuca Ridge,JDFR)因代沃(Endeavour)段的17个热液黑烟囱体样品对其中的硫同位素进行分析测定,讨论了因代沃段热液活动区内黑烟囱体成矿的物质来源、将硫同位素数据与已发表的热液流体及硫化物数据耦合,并结合前人的成果得到如下认识:(1)因代沃段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其他无沉积物覆盖的洋脊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相似,然而其相比于南胡安·德富卡洋脊(South Juan de Fuca Ridge,SJFR)硫化物亏损重同位素;(2)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如果SJFR硫化物的硫全部来自基底玄武岩的淋洗与海水中的硫酸盐,那么因代沃段硫化物的硫可能有1%~3%来自沉积物的贡献,故提出因代沃段成矿系统中的硫来源主要来自基底玄武岩,同时伴随有少量海水硫酸盐来源及沉积物来源的硫加入;(3)将硫同位素数据与已发表的热液流体及硫化物数据进行耦合发现热液流体中的沉积物信号与硫化物中的硫可能来自不同的源,并提出沉积物端元可能位于下渗区。  相似文献   
997.
落物撞击作用下海底管道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平台吊机起吊货物频繁,落物事故偶有发生,对平台附近的海底管道造成危害。在DNV推荐方法的基础上,改进了碰撞概率的计算方法。运用概率统计的方法以及失效概率理论编制Matlab程序,充分考虑各因素不确定性基础上,对落物撞击作用下海底管道进行了风险评估及敏感性分析。为减少落物对海底管线的损伤,及如何配置合理的防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8.
镭同位素示踪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福建省漳州市隆教湾海水中镭同位素的研究,目的是评价海底地下水排泄量。在2007年6月的航次中,垂直于岸线的9km剖面上布置15个站位,每个站位用潜水泵采集表层海水样60L于塑料桶中。水样运回实验室后,立即用装有锰纤维的PVC管以虹吸的方式富集水样中的镭同位素,水通过PVC管的流速小于300ml/min。224Ra活度用连续射气法测定,测完224Ra后密封7d以上,然后用直接射气法测定226Ra活度。224Ra和226Ra活度都呈现自岸向海逐渐降低的规律,表明扩散控制镭同位素的分布,由224Ra获得68.83km2d-1的扩散系数,同时226Ra形成-0.963dpm100l-1km-1的活度梯度。用扩散系数和活度梯度建立的226Ra的离岸通量为6.62×1011dpmkm-2d-1,这个通量一定是得到SGD输入的镭支持,从而获得隆教湾的海底地下水排泄量是3.03×109m3km-2d-1。该排泄量包括陆源地下淡水排泄量和再循环海水排泄量,绝大部分可能是再循环海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惠民凹陷古近系碎屑岩次生孔隙纵向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油气勘探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地预测有效储层的分布,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酸盐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以及储层物性等数据, 研究了惠民凹陷古近系砂岩次生孔隙的纵向分布规律.在小于1400m的深度, 砂岩的孔隙主要为压实和胶结之后的原生粒间孔隙; 在埋深超过1400m以后开始出现少量次生孔隙, 在1400~1500m深度范围形成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并存的混合孔隙带; 超过1500m, 大量的次生孔隙出现在1500~2300m和2700~4000m的2个深度段.所收集的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在纵向上的变化关系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次生孔隙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因, 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是次要的.在次生孔隙发育带内, 惠民凹陷烃源岩演化产生大量有机酸和泥岩中的粘土矿物迅速脱水是产生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珠东区的轻中度石漠化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强度以上石漠化则由人为因素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共同造成;保基区的轻中度石漠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强度以上石漠化则由自然因素造成;红果区的自然条件好于其它两个研究区,石漠化尤其是强度石漠化主要是土地利用强度大造成的,坡耕地发生中度甚至极强度石漠化。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与恢复治理模式密切相关,在确定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恢复模式和治理重点时,有必要考虑石漠化土地的土地利用成因和成因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