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8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204篇
海洋学   454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21.
Oil pollution of the oceans has been a problem ever since man began to use fossil fuels. Biodegradation by naturally occurring populations of micro-organisms is a major mechanism for the removal of petroleum from the environmen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crude oil pollution on intertidal bacteria, we repeated the same contamination experiments on nine different sub-Antarctic intertidal beaches using specifically built enclosures (PVC pipe, 15 cm in inner diameter and 30 cm in height). Despite the pristin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ignificant numbers of indigenous 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were observed in all the studied beaches. Introduction of oil into these previously oil-free environments resulted in several orders of magnitude of increase in hydrocarbon-degrading micro-organisms within a few days in some of the studied sites but has no obvious effects on two others.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bacterial assemblage seems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biodegradation capacities. After 3 months of contamination, both remaining oil concentrations and biodegradation indexes differ strongly between the different stations. Thus,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arameters reveal a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biodegradation capaciti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sites.  相似文献   
822.
本文报导了病虾溃疡甲壳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由于细菌的侵蚀,甲壳有不同程度的溃疡病变。由甲酚类物质组成的表壳层结构普遍受损,呈剥离状。外壳层和含钙内壳层也有大面积的深度损害。刚毛断裂的结构显示,刚毛由内轴和外鞘组成,外鞘厚度约为1μm,内轴为实心,厚度约为5μm,轴鞘结构之间有一宽度为0.5μm的间隙。  相似文献   
823.
新疆十红滩铀矿床中微生物类群特征及其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首次利用生物学方法对新疆十红滩铀矿床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十红滩铀矿不同氧化程度岩石中主要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不同,氧化-还原过渡带微生物的活动很活跃,存在大量的好氧和厌氧细菌,矿石带细菌种类较单一,以厌氧的硫酸盐还原菌为主。同时结合主要微生物类群对其参与铀的成矿和改变成矿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24.
对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草甸、旱田和退耕地的土壤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及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Eh)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QSRB)均为10—30cm深度土壤高于0~10cm深度,且相同深度水平下,QSRB旱田〉QSR退耕地〉QSRB小叶章草甸;草甸沼泽土土壤pH、Eh随着湿地开垦及恢复过程,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均与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存在线性关系;土壤硫酸盐还原菌数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硫酸盐还原菌数量最低,而秋季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825.
通过室内静态模拟实验,对黄土-微生物系统去除含油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了营养物质、温度、氧化剂及pH值等影响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系统的最佳生态条件。结果表明:黄土-微生物系统处理含油废水的最佳生态条件为:营养物质(C∶N∶P)为500∶6∶1,温度为35℃,H2O2的累积投加量为12mg/L,pH值为7。  相似文献   
826.
浙江舟山海岸带古木埋藏区铁的微生物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舟山海岸带铁矿石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铁矿石及其周围环境背景样品的形态学显微观察、矿物学及地球化学分析, 结果显示渗漏水沉淀铁泥中存在大量形貌与Leptothrix ochracea和Gallionella ferruginea中性铁氧化菌极为相似的微生物鞘, 该微生物可促进Fe2+的氧化和Fe3+的快速沉淀, 并且细胞最终被完全矿化后将永久保存起来.与此相对应的是: 在铁矿石内部存在大量的似球形和丝杆状的针铁矿, 并且还保留了死亡的铁细菌外鞘, 这些特征揭示该铁矿石与微生物历史活动密切相关.将现代渗漏水铁泥中铁细菌的矿化作用和铁矿石中保留的微生物活动记录相对比, 为该环境下的铁矿石生物成矿作用及其成因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佐证.铁矿石的形成与古木堆积密切相关, 古木埋藏腐烂过程产生的腐植酸加剧了基岩及其周围土壤中的铁淋滤进入到潮间带, 从而为铁矿石形成提供充足的铁来源.该研究有助于更好理解和认识地史时期腐植质及微生物在铁矿床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7.
生命活动中矿化作用的环境响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物矿化作用及其环境响应机制的研究,关键在于研究生命活动制约矿物形成、分解的机理及其环境响应机制,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矿化作用的机理、生物矿化作用的环境效应、生物矿化作用的调控理论和方法。可实现的研究目标是从多学科角度发展生物矿化作用的理论,阐明自然界中矿物-生物-重金属/POPs -水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与环境响应机制。有望揭示微生物控制重金属矿化的微观机制,提出微生物治理重金属污染原理;揭示半导体矿物-微生物协同作用降解POPs 机制,发展三元体系研究方法;揭示微生物促进多金属矿山硫化物分解机制,提出微生物分解矿物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控方法等。以促进地质生物学前沿交叉学科发展,形成未来环境污染防治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828.
PCR-DGGE approach was used to analyze bacterial diversity in the bottom section of seven arctic sea ice samples colleted from the Canada Basin. Thirty-two 16S rDNA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prominent DGGE bands. The closest relatives of these sequences are found to be those of cultivated or uncultured bacteria from antarctic or arctic sea ice. Phylogenetic analysis clustered these sequences or phylotypes within α- proteobacteria, γ-proteobacteria and CFB (cytophaga-flexibacter-bacteroides) group. Sequences belonging to γ-proteobacteria were dominant and members of the CFB group were highly abundant.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CFB group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bottom section of sea ice samples.  相似文献   
829.
韦桂秋  蔡伟叙  易斌 《海洋科学》2005,29(11):92-96
报道了冬季南海珠江口盆地4大油田(陆丰13-1油田、流花11-1油田、CACT惠州油田和西江30-2/24-3油田)烃类氧化菌的分布和变化状况。在所有站位都检出烃类氧化菌,数量介于3.00×104~2.05×105个/L。各油田平台附近的测值高;表层的测值高于10m层。烃类氧化菌的数量与水域中的营养盐含量及其它水质因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30.
天山冻土耐冷菌的分离与产低温酶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在4℃条件下,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的多年冻土中分离到36株耐冷菌.通过进一步的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适生长温度在22℃左右,在37℃下不生长.这些菌株除氨苄青霉素外,对卡那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都没有抗性.并从中筛选得到11株、3株、11株、8株在4℃下分别具有产低温蛋白酶、低温淀粉酶、低温脂酶、低温纤维素酶特性的耐冷菌.最后,对耐冷菌的环境适应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