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77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645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研究硫化物暴露后单环刺组织细胞色素氧化酶(CCO)、琥珀酸脱氢酶(SDH)、延胡索酸还原酶(FRD)等呼吸代谢酶活性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单环刺对硫化物的呼吸代谢适应。将虫体暴露于50,150μmol/L 2个硫化物组和不含硫化物的对照组水体中,分别于暴露后0,2,12,24,48 h和解除暴露后48 h取体壁、呼吸肠等组织进行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暴露2 h时,硫化物组CCO活性上升。24 h时,150μmol/L组CCO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到48 h时接近于0,而S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FRD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解除暴露后48 h,虫体的呼吸代谢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可见,硫化物暴露后,短期内虫体呼吸代谢提高,可能进行硫化物氧化解毒。而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虫体的呼吸代谢减弱,FRD活性极显著增高,推测体内可能存在将延胡索酸还原成琥珀酸的无氧代谢方式。解除硫化物暴露后,虫体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752.
亲铜元素在岩浆演化和硫化物熔离过程中的行为是解释岩浆硫化物矿床形成过程的一个窗口,通过实验研究来探讨亲铜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并用于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定量化研究是此类矿床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本文总结了硫和亲铜元素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的行为规律,并阐明了在岩浆硫化物矿床中的应用,在如下五个方面分别做了讨论:① 通过实验对玄武质岩浆中S溶解度的研究,总结出引起硫化物饱和的4个控制因素: 岩浆混合、温度迅速降低、壳源混染、快速的结晶分异作用;② 通过Ni在橄榄石和硅酸盐熔浆中的分配,定量模拟了岩浆演化过程中,橄榄石中的Ni含量随着橄榄石成分(Fo)变化的规律;③ 总结了Ni—Cu—PGE—Au在液态硫化物和硅酸盐岩浆中的分配系数,总结了控制分配系数的因素,并探讨了“R因素”对亲铜元素富集的控制机理;④ 橄榄石被硫化物包围时,与硫化物发生交换反应,通过交换反应系数(KD)可以定量估算硫化物熔浆中Ni的含量;⑤ 通过实验得出的亲铜元素在单硫化物固溶体(MSS)和液态硫化物之间的分配,总结了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的分带现象。最后探讨了岩浆硫化物矿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53.
There are two types of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associated intrusions within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LIP); namely, small ultramafic subvolcanic sills that host magmatic Cu-Ni-Platinum Group Element (PGE)-bearing sulfide deposits and large mafic layered intrusions that host giant Ti-V magnetite deposits in the Panxi region. However, except for their coeval ages, the gene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ore-bearing intrusions and extrusive rocks are poorly understood. Phase equilibria analysis (Q-Pl-Ol-Opx-Cpx system)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elucidate whether ore-bearing Panzhihua, Xinjie and Limahe intrusions are co-magmatic with the picrites and flood basalts (including high-Ti, low-Ti and alkali basalts), respectively. In this system, the parental magma can be classified as silica-undersaturated olivine basalt and silica-saturated tholeiite. The equivalents of the parental magma of the Xinjie and Limahe peridotites and picrites and low-Ti basalts are silica-undersaturated, whereas the Limahe gabbro-diorites and high-Ti basalts are silica-saturated. In contrast, the Panzhihua intrusion appears to be alkali character. Phase equilibria relations clearly show that the magmas that formed the Panzhihua intrusion and high-Ti basalts cannot be co-magmatic as there is no way to derive one liquid from another by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nzhihua intrusion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Permian alkali intrusions in the region, but does not appear to be related to the alkali basalts recognized in the Longzhoushan lava stratigraphy. Comparably, the Limahe intrusion appears to be a genetic relation to the picrites, whereas the Xinjie intrusion may b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be low-Ti basalts. Additionally, the gabbro-diorites and peridotites of the Limahe intrusion are not co-magmatic, and the former appears to be derived liquid from high-Ti basalts.  相似文献   
754.
The contents of the platinum-group elements (PGEs: Os, Ir, Ru, Rh, Pt, Pd) in the Abulangdang ultramafic intrusion have been determined using ICP-MS after nickel sulfide fire assay preconcentration. Different sampl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bsolute PGE abundance. They display a pronounced negative incline in mantle-normalized pattern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enrichment in IPGEs (Os, Ir, Ru) and depleting to slight enrichment in PPGEs (Rh, Pt, P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GE distribution in the Abulangdang rocks are due to the combined action of sulfide and non-sulfide (spinel/chromite or alloy or micro-granular aggregation of metal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afic-ultramafic rocks which host Ni-Cu-PGE deposits in the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 it is assumed that the Abulangdang ultramafic intrusion may be the product of early-stage magma activity in the ELIP.  相似文献   
755.
山西中条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成矿带,发育铜矿峪斑岩型铜矿和“胡(家峪) 篦(子沟)”型铜矿。本文对铜矿峪铜矿的黄铁矿和黄铜矿、胡家峪铜矿的黄铁矿开展了流体包裹体中的He、Ar同位素组成研究。铜矿峪黄铁矿、黄铜矿流体包裹体中的 4 He含量为46. 23×10 -8 ~1195. 75×10 -8 cm 3 STP/g, 3 He/ 4 He比值为0. 01~0. 06Ra, 40 Ar含量为1. 69×10 -8 ~74. 11×10 -8 cm 3 STP/g; 40 Ar/ 36 Ar为407~2327. 8。胡家峪黄铁矿流体包裹体中 4 He含量为314. 06×10 -8 ~3815. 87×10 -8 cm 3 STP/g; 3 He/ 4 He为0. 003~0. 014Ra , 40 Ar含量为25. 62×10 -8 ~761. 51×10 -8 cm 3 STP/g; 40 Ar/ 36 Ar 值为936. 1~4108. 6。中条山地区铜矿床 3 He/ 4 He值明显指示壳源He特征,铜矿峪、胡家峪样品中幔源He的含量介于0~0. 56%之间,幔源He对成矿的贡献可忽略不计。在成矿流体的 40 Ar/ 36 Ar- 3 He/ 4 He和 40 Ar*/ 4 He 3 He/ 4 He关系图解中所有样品均投点于壳源流体区域,显示Ar为地壳来源。因此,中条山地区大规模成矿作用以壳源流体成矿为主,并未发现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踪迹。  相似文献   
756.
岩石露头和矿山废弃物中的金属硫化物在地表、近地表条件下的氧化作用往往导致多种环境问题,因此,金属硫化物的地表风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表生过程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对矿物的氧化在金属硫化物风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研究发现:微生物在金属硫化物表面附着并形成微生物膜,在矿物-微生物膜界面微环境中存在着强烈的微生物氧化和化学氧化作用,两种氧化作用相互协同、共同促进。在此过程中,金属硫化物的S、As、Fe等元素经历了复杂的电子传递、逐级氧化的动力学过程,最终形成稳定的高铁硫酸盐或氧化物,并形成大量的酸性排水。该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细菌种类、光照和溶液Fe~(2+)浓度等。金属硫化物的微生物氧化直接导致重金属大量释放和严重的环境危害,释放的酸性排水还引发碳酸盐矿物分解和CO_2排放,会对全球碳循环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阶段,金属硫化物氧化消耗大气氧气可能导致大氧化进程滞后。尽管关于金属硫化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金属硫化物微生物氧化的分子机制和全球尺度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还有待深入研究,原位纳米观测技术的引入和全球物质循环模型研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对生物冶金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57.
幔源岩浆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岩浆矿床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柏中杰  钟宏  朱维光 《岩石学报》2019,35(1):204-214
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是控制许多基本地质过程的关键热动力学参数之一。估算玄武质岩浆和源区岩石氧化还原状态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多价元素的价态、多价元素的分配系数、共存矿物对的化学平衡和全岩化学比值。岩石学实验的深入和分析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使精确估算岩浆氧逸度成为可能。这有力地促进了对地幔源区成分、岩浆的部分熔融程度和熔融方式与分异演化历史,以及岩浆矿床的成因机制及成矿过程的研究。幔源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复杂多变,不仅与构造背景有关,还与地幔深度(压力)、交代作用和部分熔融有着密切联系。而在岩浆到达浅部地壳后,结晶分异、岩浆去气和同化混染等过程也能不同程度地改变岩浆的氧逸度。因此,即使来自同一构造背景的幔源岩浆也呈现出明显的氧逸度不均一性。氧逸度的高低对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岩浆的分异演化趋势、Fe-Ti-V氧化物饱和时间的早晚和S在岩浆中的溶解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岩浆的氧逸度对钒钛磁铁矿矿床和汇聚板块边缘的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8.
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形成的重要过程是硫化物熔体的熔离,而关键在于成矿岩浆中硫的过饱和。判断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硫来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研究其硫同位素特征。当矿床的硫同位素值超出了地幔硫同位素的组成范围,揭示了壳源硫的混入。如果矿床硫同位素值δ34S落入地幔值的范围内,则需要结合围岩硫同位素组成、并考虑岩浆房中是否发生了硫同位素交换反应来进一步判断是否有围岩硫的加入。异常的Δ33S值主要出现在太古宙沉积硫化物中,利用δ34S与Δ33S相结合可识别样品中是否存在太古宙岩石中来源的硫;然而,一些太古宙岩石中硫化物Δ33S值也可以在0‰附近;在一些后太古宙岩石的硫化物中也发现了异常的Δ33S值;因此在根据Δ33S值来判断S是否来源于太古宙岩石时应谨慎。仔细测定围岩和潜在的混染源的硫同位素组成对于准确评价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S的来源是非常关键的。硫同位素和其他同位素如镍同位素、铜同位素、铁同位素相结合也许对于认识岩浆Cu-Ni-PGE硫化物矿床中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岩浆演化过程能够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59.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含量主要分布在75%~90%之间,C2 含量很少,为0%~0.15%,干燥系数为0.997 0~0.999 8,是典型的干气;非烃气体以H2S和CO2为主,含量分别为4.21%~16.24%和0.97%~10.41%.天然气δ13C1值为-29.0‰~-31.5‰,δ13C2值为-29.4‰~-32.4‰.多参数表明鲕滩气藏天然气是以腐泥型为主的高过成熟天然气.高含H2S的天然气分布区域与含石膏地层分布基本一致,这些H2S为飞仙关组气藏附近的石膏经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而生成,CO2是其主要的副产物.在TSR过程中,C2 重烃气体比甲烷更容易与硫酸盐发生反应,也就是C2 重烃气体的消耗速率大于甲烷,从而导致发生TSR反应的天然气C2 含量低、H2S和CO2含量高.天然气δ13C1值与甲烷含量之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天然气酸性系数[H2S/(H2S CnH2n 2)]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同位素动力学的分馏效应,随着TSR的进行,烃类分子中的12C损耗速率大于13C,残留下来的烃类分子中则更加富集13C,也就是TSR反应使天然气碳同位素变重.  相似文献   
760.
华南寒武纪海洋中沉积矿床及其古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寒武纪早期是华南的一个重要的沉积矿床形成阶段。在华南扬子板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产有大量的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其中倍受关注的矿床有Ni-Mo-PGE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磷矿床与重晶石矿床。Ni-Mo-PGE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形成可能与海底热液喷流作用有关,成矿元素除海水源外,有部分来自深部热液;磷矿床形成于特定的浅海环境,成矿物质的聚集可能与有机质和含铁胶体有关;重晶石矿床的形成也与海底热液和有机质有关。这些矿床保存了大量的古海洋信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华南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