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0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484篇
测绘学   882篇
大气科学   362篇
地球物理   509篇
地质学   1105篇
海洋学   265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236篇
自然地理   49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37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Abrupt climate change: An alternative view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abrupt climate change, exemplified by the Dansgaard-Oeschger (D-O) events, are reviewed. There is little concrete evidence that these events are more than a regional Greenland phenomenon. The partial coherence of ice core δ18O and CH4 is a possible exception. Claims, however, of D-O presence in most remote locations cannot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hypothesis that many regions are just exhibiting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climate proxies with approximately similar frequency content. Further suggestions that D-O events in Greenland are generated by shifts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circulation seem highly implausible, given the weak contribution of the high latitude ocean to the meridional flux of heat. A more likely scenario is that changes in the ocean circulation are a consequence of wind shifts. The disappearance of D-O events in the Holocene coincides with the disappearance also of the Laurentide and Fennoscandian ice sheets. It is thus suggested that D-O events are a consequence of interactions of the windfield with the continental ice sheets and that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ind field in the glacial periods is the highest priority. Wind fields are capable of great volatility and very rapid global-scale teleconnections, and they are efficient generators of oceanic circulation changes and (more speculatively) of multiple states relative to great ice sheets. Connection of D-O events to the possibility of modern abrupt climate change rests on a very weak chain of assumptions.  相似文献   
52.
从主分量变换后图像信息保持的角度出发,充分分析了变换结果存储导致信息丢失的原因;同时以直接线性变换为基础,提出了另外两种新的对主分量变换结果进行量化的方法;并对这3种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比较,文中最后以信息熵为指标评价了3种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53.
北京54坐标转换至WGS-84坐标的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先阐述了北京54坐标转换至WGS-84坐标的意义,介绍了北京54坐标转换至WGS-84坐标的实现过程及其方法.最后通过计算江苏省北京54坐标数据和C级GPS网数据对两种坐标转换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54.
水库下游河流再造床过程中的河岸侵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分析了水库下游河床演变中的河岸侵蚀现象,包括不同横向边界约束条件、不同床沙组成和不同河型河段的河岸侵蚀的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①水库下游均会有河岸侵蚀发生,但初期一般以下切为主,后期以展宽为主。②对于横向边界约束较强的河段,河岸侵蚀相对较弱;相反,则河岸坍塌严重,河岸侵蚀强烈;③对不同的河床组成和边滩组成的河段:河床较粗特别是形成抗冲粗化层,且边滩组成较细的河段,河岸侵蚀现象非常剧烈;河床组成较细的河段,如果边滩抗冲性较强,则河岸侵蚀现象相对较弱,如果滩地组成较细、容易坍塌,河岸侵蚀也会较强;④不同的河型有着不同的河岸侵蚀现象。分汊河段以主汊为主;游荡段的游荡特性在初期受到抑制;弯曲河段的撇弯切滩现象较普遍。  相似文献   
55.
本文论证了58T市独立坐标系与87T市独立坐标系的区别,使用T市扩建二等GPS网的平差成果,给出了87T市独立坐标系精确变换到1954北京坐标系的方法与参数。  相似文献   
56.
利用和田地区4个代表站1961~2000年的气温资料,对和田地区近40a来的气温变化作了分析。得出近40年来和田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春季气温和于田县的年平均气温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增温十分明显,1999年是近40a来和田地区最暖的一年。  相似文献   
57.
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数值模拟研究Ⅱ:结构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26  
利用“登陆台风Winnie(1997)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的数值模拟结果 ,讨论了Winnie(1997)台风在登陆后变性阶段和重新加强阶段的环流、动力和热力结构特征以及演变过程。在结构上 ,变性阶段主要完成了从基本对称的垂直分布到斜压非对称分布的转换。在变性阶段的初期 ,热力和动力以及环流结构上都还留有一些热带气旋的影子 ,但是在强度和空间分布上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也反映了台风登陆后由于下垫面的变化 ,使来自海面的暖湿水汽输送呈明显的不对称分布 ,导致热力结构上的不对称分布。到变性阶段的后期 ,无论从环流结构还是动力结构上 ,都形成了和冷暖锋相对应的倾斜分布特征 ,并且和冷空气对应的锋区在低层侵入到气旋中心 ,使热带气旋经过变性阶段最终演变为锋面气旋。在重新发展阶段 ,通过与西风带低槽的结合 ,变性后的气旋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一次来自附近洋面的高暖湿能量的输送 ,也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使变性后的气旋进一步加强为成熟的温带气旋。  相似文献   
58.
“九五”期间实施的《辽宁省地震前兆台网技术改造项目》使辽宁省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由模拟到数字实现了质的飞跃,本文对项目的技术思路,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果及建设特色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