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2篇
  免费   1083篇
  国内免费   1928篇
测绘学   247篇
大气科学   678篇
地球物理   902篇
地质学   5437篇
海洋学   346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312篇
自然地理   61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249篇
  2019年   303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287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281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408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400篇
  2008年   339篇
  2007年   362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93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190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179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7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aeolian sedimentation record of the Thar deser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review of the aeolian 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Thar desert is presented. This includes a regional survey of the major dune forms, their genesi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limate and other regional landforms. A key aspect of this work is the chronometry of the dunes using luminescence methods. Luminescence dating of sand has enabled quantification of the duration of the phases of sand aggradation and quiescence, time scales of dune migration and the dating of pedogenic carbonate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synchronicity of dune aggradation with glacial epoch is not true in the context of Thar sands and here only a short durationwindow of opportunity existed for dune aggradation. Luminescence ages further suggest that this window occurred during a transitional climatic regime from glacial to interglacial about 4–10 ka after the glacial epoch. Other inferences included are that:
–  • the aeolian activity in the Thar began over > 150 ka, resolving that Thar is not of anthropogenic origin as suggested previously;
–  • the present spatial extent of the aeolian activity in the Thar is in a contracted stage compared to that in the geological past, which refutes the arguments on its rapid north-eastward expansion;
–  • the current dune migration rates in areas of significant human-induced disturbances are much higher than during the geological past;
–  • the monsoon activity in the Thar varied significantly, from being minimal during the isotopic marine stages 4 and 2 to being close to the present during stage 3;
–  • on shorter time scales the dune activities correlated with the lacustrine records of the region with a phase difference of a few centuries and a periodicity of ∼ 1500 years;
–  • the sand aggradation climate in the southern margin in Gujarat gradually shrank northwards such that in general dunes older than 10 ka are seen in the extreme southern margin and dunes younger than 2ka ages occur mostly in the western part of Rajasthan.
  相似文献   
992.
3维模型的构建是城市3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介绍了基于现有数据资料制作城市3维模型的工艺流程,重点研究了利用城市大比例尺3维DLG数据批量获取建筑物高度的新方法和贴图制作过程。按照上述制作工艺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大面积城市3维建模这一问题,生成的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完全满足城市3维建模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93.
自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并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应用。3维显示技术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新的应用方向。它能在计算机中为用户提供一个3维的直观环境,通过视觉提高真实感。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3维地理空间支撑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数字城市"项目在各大城市如火如荼的发展,3维GIS进入了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时期。这里探讨了综合运用3dsMax,Arc Map,creator,CAD,PhotoShop等软件制作3维地物模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4.
测绘产品监督检验视角下城市测绘工程质量控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测绘产品监督检验的视角,将城市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思路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质量管理的内涵及质量的系统化控制管理方法。全文以质量检查点为线索,探讨了整个流程中的数据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95.
测量了不同浓度LiBO2溶液分别在298.15和323.15 K的密度、电导和pH,通过测得的pH和硼酸根离子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得到溶液中硼酸根离子的物种分布。根据获得的物种分布结果,推测溶液中各硼酸根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分别用偏摩尔体积公式和Onsager方程对溶液偏摩尔体积及摩尔电导率进行计算并拟合。对计算得到偏摩尔体积值和极限摩尔电导率值与文献报道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96.
为了阐明滨海湿地不同密度柽柳(Tamarix chinensis)林的生长动态,探索滨海湿地柽柳林的密度合理性,在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南岸的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对10a生的3种密度(2400株/hm2、3 600株/hm2和4400株/hm2)的柽柳林地上生物量、林木生长动态和基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密度林分的地上生物量、树高生长量和林木基径生长过程差别较大.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木单株生物量和基径减小,但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增加;树高、基径的速生期都出现滞后现象.3种密度林分基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别较大;密度为3 600株/hm2林分的SK值为0.085,接近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和基径分布较为合理;密度为2 400株/hm2和4 400株/hm2林分的SK值分别为-0.842和0.303,偏离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不合理.密度为2 400株/hm2林分的峰度系数(K)为0.017,林木生长相对整齐;密度为3 600株/hm2和4 400株/hm2林分的K值相差不大;密度因素对林木分化作用较小.若不考虑10a间的林木间伐利用,该区柽柳人工造林合理的初植密度建议为3 600株/hm2(株行距约2.0 m×2.0 m).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方创琳 《地理科学》2012,(3):257-264
中国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与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历经80年代的发育萌芽阶段、90年代快速成长阶段和21世纪前10 a的持续发展阶段,共三大阶段。城市群形成发育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主要是国家及地方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性和重点区域发展政策的倾向性两大方面。具体表现为,"六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作和经济区政策开启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序幕,"七五"计划提出地三级经济区网络政策搭建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初步框架"八五"计划提出地横向联合与城乡统筹政策注入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内容"九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育"十五"计划实施地城镇化战略指明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方向"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奠定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空间格局。与此同时,针对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国家相继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无数项差异化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城市群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8.
近60年洞庭湖泊形态与水沙过程的互动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历史文献、图件及1951~2009年长系水沙等资料为依据,对比分析洞庭湖形态与水沙过程的互动响应,结果表明:由于湖泊形态与水沙过程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近60年间,水沙过程以多种形式改变湖泊形态特征值,如湖盆结构破碎、解体,水深变浅以及湖面﹑湖容依次减少1840km2及130×108m3;同时湖泊形态特征值改变也引起水沙特性变异,在1951~2002年间湖盆蓄水量呈明显的增减波动,但同流量下汛期水位普遍抬高1.2~1.90m,西﹑南﹑东洞庭湖水位变幅依次增大1.61m、1.39m和1.35m,各主要水文站前5位最高洪水位排序的年份均出现在湖面积(容积)历史最低值,泥沙淤积率为70%以上;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及"退田还湖"后,高、中水位下湖盆调蓄量有所减少,城陵矶丰、枯水位分别降低1.12m及0.35m,西湖区与东南湖区的泥沙输出比均呈增大趋势,泥沙淤积率减至35.9%。其互动响应机制,可概化为泥沙淤积循环→湖盆结构破碎、解体,湖面湖容缩小→水沙特性异变→改变湖泊形态→水沙特性变异的互动响应动态演进模式。  相似文献   
999.
针对2005年7月22日的发生于华北的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在用中尺度ARPS模式数值模拟和分析云场、动力场以及微物理过程释放的潜热垂直分布和作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主要微物理过程潜热做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和分析了潜热对云系发展演变、云系宏观动力场、水汽场、云场和降水的影响,总结出云暖区潜热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在对流云团中,5000 m以上微物理过程起加热作用,以下起冷却作用。不同物理过程潜热加热的云层高度不同:高层起加热作用的主要为水汽凝结、云冰初生和雪凝华增长、霰撞冻云水过程;中层起加热/冷却作用的主要为水汽凝结、霰/雹融化过程;低层雨水的蒸发过程起冷却作用。微物理过程潜热通过影响云系和降水发展过程、云系动力场,进而影响水汽场、云场和降水。忽略霰/雹融化潜热,相当于增加云系暖区潜热,促进了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形成,增强了低层动力场的辐合,使得低层辐合区增多、增强;中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区增多、面积扩大,明显地促进了对流云系的发展,增大了含水量和覆盖范围,云系的降水量显著增加,强降水区覆盖范围扩大。即使减少20%的凝结潜热,云系的发展也受到极大抑制,没有气旋性环流生成,低层辐合区缩小、强度降低,水汽通量辐合区也同样缩小、强度降低,云系对流发展减弱、含水量降低,因此,降水量大为减小,降水范围也显著缩小。此外,微物理过程潜热还影响到此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过程,改变了云系的形态、影响到系统的移动和系统中对流云团的发展强度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00.
2011年初湖南暴雪过程的成因和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蓉  叶成志  田莹  张海  唐杰 《气象》2012,38(7):848-857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1月1720日湖南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使用WRF模式对其云微物理特征及降水相态转换机制进行数值模拟,旨在探讨本次强雨雪过程降水相态变化和暴雪形成及其发展成因。结果表明:乌拉尔山前部南下的冷空气与来自孟加拉湾及南海的暖湿气流在湖南长时间交汇产生锋生强迫,在静止锋区上界形成强辐合上升运动,是湖南大范围暴雪天气持续的主要原因;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本次暴雪过程提供了动力、水汽条件,“冷空气楔”上爬升的暖湿气流维持时间较长,是持续性大范围暴雪产生的重要热力条件;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降雪量级及强降雪落区。雪粒子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液水比含量大小有关,还与其上空冰晶的含量及分布密切相关,雪的凝华增长、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和雨水与雪碰并成雪可能是本次降雪发生、发展最主要的物理过程,冰雪粒子大值中心及强上升运动区对预报强降雪带位置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