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76篇
  免费   3097篇
  国内免费   4802篇
测绘学   2253篇
大气科学   3218篇
地球物理   4634篇
地质学   6928篇
海洋学   3279篇
天文学   1470篇
综合类   1513篇
自然地理   198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554篇
  2021年   651篇
  2020年   829篇
  2019年   844篇
  2018年   747篇
  2017年   861篇
  2016年   858篇
  2015年   1035篇
  2014年   1001篇
  2013年   1177篇
  2012年   1114篇
  2011年   1143篇
  2010年   924篇
  2009年   1048篇
  2008年   1152篇
  2007年   1383篇
  2006年   1335篇
  2005年   1168篇
  2004年   981篇
  2003年   808篇
  2002年   739篇
  2001年   568篇
  2000年   699篇
  1999年   673篇
  1998年   533篇
  1997年   402篇
  1996年   339篇
  1995年   271篇
  1994年   247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58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6篇
  1954年   8篇
  18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中国东部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即侏罗纪—白垩纪(150—100 Ma)的碱性流纹岩-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及其管道系统,分布于江南造山带内侧和郯庐断裂带南段以西的华北地台内,累积面积超过30万km2.该期短时限内大规模活动的岩浆事件代表了中国东部地质历史演化中的一次大火成岩省(LIP)事件,实质控制着中生代以来中国华北—扬子地台的构造格局变化、资源能源形成与地质环境变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100 Ma)的大火成岩省,是中生代中期古太平洋大火成岩省沿中国克拉通东部边缘活动的一部分,是包括昂通爪哇(Ongtong-Java)(Mahoney et al.,1993;Ingle and Coffin,2004)—中国东部在内的超级地幔柱上涌,在岩石圈板片对流,挤压地幔物质快速上升,引起陆域内长英质地壳物质大规模重熔的结果,形成:(1)髫髻山组—张家口组碱性流纹质-玄武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其管道系统,与华北大规模金-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2)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安徽栏杆,湖南宁乡—贵州镇远一带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其管道系统,与金刚石、金-铂族元素等成矿关系密切;(3)辽东—胶东半岛、南岭—滇黔桂交界地区的连片花岗岩,是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的管道系统(plumbing systems),与金刚石矿、金-铂族元素矿、钨锡铌钽矿、锂-钾-铷-铯-铀矿等,以及油气等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同时,巨型岩浆作用引发的富含钾、磷及稀土等微量元素的基岩形成优质土壤层对生态多样性的助益等有利和/或有害的环境效应,直接关系到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产生深刻的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962.
南海油气资源储量巨大,近年来周边国家对该海域油气资源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南海领土及油气资源归属的矛盾日益突出,及时监测海上油气钻井平台的分布及其变化状况,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南海油气钻井平台的监测问题,从遥感影像的数据源选择和识别方法2个方面对近年来南海油气钻井平台的遥感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聚焦目前对南海油气钻井平台的监测需求,分析了当前研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63.
Engineering Nanoparticles(ENPs)’superior characteristics of adsorption depends on their dispersion in the medium.In this study,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nonmetal),iron nanoparticles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metallic simple substance),and Nano-TiO2,Nano-Fe2O3 and Nano-ZnO(metal oxide)were selected and respectively added into pure water and aqueous solution with 1%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SDBS)surfactant.The dispersion effects were compared by leaving the solutions standing at room temperature under ultrasoun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persion of iron nanoparticles is the lowestamong the six ENPs,and that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TS)is the highest.Adding anionic surfactants(SDBS)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dispersion performance of ENPs.The concentration of solution decreases by only 5%in 10 daysafter adding 1%SDBS for ultrasonic dispersion.  相似文献   
964.
《China Geology》2021,4(1):56-66
The timing of the initial Indo-Asian collision is a subject of debate for a long time. Besides, the magmatic trace of the collisional process is also unclear.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authors report Early Eocene leucocratic sill/dike swarms in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 of the Gangdese belt, southern Tibet.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 was emplaced at ca. 50 –47 Ma and surrounded by the metamorphosed Jurassic-aged Bima Formation volcano-sedimentary sequence along its northern side. At outcrops, th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intruded along or truncated the deformed foliations of the host Bima Formation, which has been subject to high-temperature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t ca. 50 –47 Ma. Detailed cathodoluminescence image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zircon grains of th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have core-mantle textures. The cores yield the Jurassic ages comparable to the protolith ages of the Bima Formation. In contrast, the mantles of zircon grains yield weighted mean ages of ca. 49–47 Ma, representing the crystallization timing of thes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The coeval ages for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 the 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and th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indicate that a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among them. The authors tentatively suggest that these leucocratic sills/dikes were genera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the Jurassic-aged Bima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 triggered by the high heat from the magma chamber of the Nymo intrusive complex. This Early Eocene tectono-thermal event of coeval magmatism, metamorphism and partial melting was most likely formed during the Indo-Asian collisional setting.©2021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965.
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s,ESV)有利于衡量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潜力和生态效益的大小,对城市生态规划与土地利用管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选择长沙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0、2010和2018年4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集,利用ArcGIS软件和经本地化校正的当量因子法,分析1990—201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1990—2018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以耕地→林地互相转化以及建设用地对耕地、林地的侵占为主; ②1990—2018年长沙市的ESV共减少53.17×108 元,降幅3.59%,除水域外各类ESV均呈下降趋势,林地和耕地服务价值减少最明显; ③在各单项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的价值最大,其次是气候调节,两者之和占总价值的54%; ④“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兴工强市”等政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势必对ESV造成影响,城市快速扩张、土地开发会导致ESV不断下降。综合分析认为,在调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时应充分重视水域、林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减缓ESV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66.
随着气象数据量的不断增长,进一步提升CIMISS数据管理和服务能力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为解决存储系统动态扩展能力不足、并行计算与吞吐效率低下等限制CIMISS继续发展的问题,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和NAS技术替代GPFS建设共享文件系统,实现非结构化气象数据的存储功能;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替代Oracle RAC建设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结构化气象数据的存储功能和非结构化气象数据的索引功能。实践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改善CIMISS的数据存储能力、并发响应能力,适应未来气象业务对数据存储和应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967.
利用寿县观测站内的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结合观测站雨量数据及雷达基数据,分析了发生在2015年6月26—30日梅雨期间和2015年8月7—10日超强台风"苏迪罗"影响期间2次强降水过程的雨滴谱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拟合了雨强与雷达反射率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雨强的大小直接影响雨滴谱的特征参量,且随着雨强增大而增大;梅雨锋暴雨中1.0mm直径≤1.5mm的粒子所占比例最多,雨强贡献率最大;台风雨中0.75mm直径≤1.0mm的粒子所占比例最多,但1.0mm直径≤1.25mm的粒子对雨强的贡献最大,说明较大粒子对强降水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68.
任丽  关铭  李有缘  王深义 《气象科技》2019,47(6):959-968
本文使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自动气象站降水量以及0.25°×0.25°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出现在东北地区北部受不同系统影响的连续2d暴雨过程的热力和动力场结构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24日为暖锋锋生暴雨,暴雨范围大;25日为台风暴雨,暴雨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上,为狭长带状。暴雨是由MCS活动造成的,每次短时强降水均与TBB低值中心相对应,台风倒槽内的MCS强度比暖锋云系内的MCS弱,但是降水强度却更大。台风安比携带大量暖湿空气,其东侧的低空急流向北输送热量和水汽,水汽辐合集中在边界层内,台风暴雨的水汽辐合强度比暖锋暴雨更强烈,所造成的雨强更大。暖锋暴雨期间,小兴安岭迎风坡地形的辐合抬升作用明显;高层强辐散及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对暴雨有较大贡献。台风暴雨期间,低空辐合,特别是水汽辐合作用对暴雨有较大贡献;辐合区位于台风倒槽附近,倒槽表现为冷锋性质。  相似文献   
969.
为提高集装箱“公转铁”减排潜力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在分析“公转铁”减排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空箱调运和重箱运输“门到门”运输链的干线运输、端点装卸、电力设备作业、集卡短驳、公铁中转等排放,引入反映活动类型、设备结构、能源生命周期排放的参数,对作业活动-方式结构-能耗强度-排放因子(ASIF)方法进行改进,建立“公转铁”减排潜力评估框架。以义乌—宁波港域出口集装箱运输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公开文献获取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忽略必要因素将会导致每TEU运输需求“公转铁”的CO2减排率被高估0.50~36.73个百分点;最佳“公转铁”情景可减排3.42万t CO2,相应减排率为13.58%。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客观评估“公转铁”的减排潜力、制定有效的“公转铁”政策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70.
通量距平强迫模式比较计划(FAFMIP)是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子计划之一。FAFMIP共设计了5组试验,利用CMIP6中的大气-海洋耦合环流模式(AOGCM)对海表施加动量通量、热通量和淡水通量扰动,旨在研究在CO2强迫下模式模拟的海洋热吸收,由热膨胀引起的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及由海洋密度和环流导致的动力海平面变化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