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0篇
  免费   862篇
  国内免费   1260篇
测绘学   1162篇
大气科学   316篇
地球物理   589篇
地质学   2537篇
海洋学   921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532篇
自然地理   372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51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291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4篇
  1957年   5篇
  1943年   5篇
  193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卤虫的观察——卤虫种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卤虫的第一篇报道发表于1755年,标本采自英国的Lymington。1758年经林奈定名为Artemiasa Zina。  相似文献   
32.
长江口海区三疣梭子蟹和细点圆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3.
采用Wilbert蛋白银法及Chatton—Lwoff银浸法对一种附生于栉孔扇贝鳃丝上的寄生车轮虫进行了光镜水平下的研究。依据其形态学和纤毛图式特征,该种被鉴定为TrichodinajadranicaRaabe,1958.此为我国新记录,同时也是第一例有关外寄生于扇贝鳃表纤毛虫原生动物的报道。  相似文献   
34.
对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三水组、大 山组、古新统莘庄组及始新统 心组、宝月组的系统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1)旋转运动是该区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顺时针旋转盆地拉张发育,这时针旋转盆地挤压衰亡,发育的程度与旋转角度有关;(2)始新世该区旋转方向由顺时针旋转变为道时针旋转,对应于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作用方向的改变,说明三水盆地的形成发育与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密切相关;(3)三水盆地所在的华南地块从晚白垩世至始新世在纬向上不存在明显的运动,一直停留在略低于现今纬度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35.
中国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卤虫关系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不同地理品系卤虫的酯酶(EST)、四氮杂茂氧化酶(TO)和碱性磷酸酶(ALP)同工酶,根据各卤虫品系的遗传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酶谱表型分析,发现我国山西和新疆地区的两性生殖卤虫在遗传上是密切相关的,它们都属于中华卤虫Artemia sinica.我国不同地理品系的孤雌生殖卤虫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河北和大连地区的孤雌生殖卤虫与Artemia sinica遗传相关性密切,新疆地区的孤雌生殖卤虫则具有独特的酶谱表型,反映了我国孤雌生殖卤虫起源和进化的复杂性。孤雌生殖卤虫具有与两性生殖卤虫显着不同的ALP和TO酶谱表型,为孤雌生殖卤虫的纯度鉴定及其与两性生殖卤虫的分类和鉴别提供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6.
本文对栖息在我国淡水鱼苗培育池及水稻田中的6种原蚌虫(隶属于甲壳门,鳃足纲,介甲目,蚌壳虫科)进行了分类记述。其中的兖州原蚌虫Eocyzicus yanzhouensis sp.nov.及拟莱阳原蚌虫E.paralaiyangensis sp.nov.系2新种。分别列表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佩里原蚌虫E.perrieri Daday,1914,多刺原蚌虫E.spinfer Durga Prasad et al,1981及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的主要形态区别特征。文中附有6种原蚌虫的检索表及形态特征图54幅。本文记述种的名录如次: 1.东方原蚌虫Eocyzicus orientalis Daday,1914; 2.蒙古原蚌虫E.mongolianus Ueno,1927; 3.戴维原蚌虫E.davidi(Simon,1886)Brtek et al,1984; 4.莱阳原蚌虫E.laiyangensis Hu,1985; 5.兖州原蚌虫,(新种)E.yanzhouensis sp.nov.; 6.拟莱阳原蚌虫,(新种)E.paralaiyan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37.
阮培华 《海洋学报》1990,12(2):200-212
本文叙及的现代介形虫系采自广西高德和涠洲岛海岸带.高德地区介形虫丰富度、分异度皆低,而涠洲岛的丰富度、分异度非常高,且自潮上带至潮下带数量渐增.涠洲岛的介形虫组合与海南岛东岸所见相似,大多属种是速足介目的沿岸、底栖类型,仅很少数属于丽足介目(如Rutiderma,Cylindroleberis,Poly-ope).文内分析了本区介形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探讨介形虫的生态环境、生物地理区划及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8.
研究扇贝外套腔内栖生的纤毛虫一蠕状康纤虫Cohnilembusverminus(Muller,1786)的形态、核器及纤毛图式。结果显示其口器结构为;M1呈单列结构,约占体长的1/2,M2由4组毛基粒构成,PM起自M2末端,Sc约由5个毛基粒构成。此外,还列表比较了不同作者报导的C.verminus种群及其它6种已知的康纤虫的主要性状特征。  相似文献   
39.
茎苔虫属(Caulibugula Verrill, 1900) 隶于唇口目、无囊亚目、双胞科(Cheilostomata,Anasca, Bicellariellidae)。茎苔虫的群体系由分节的长茎(stem) 和丛状分枝构成。每节为一空个虫。空个虫的前膜细长,侧壁有钙质加厚(Calcareous thickening)。附根一般由茎部始端的空个虫分出。泡状体(vesicles) 或有或无。分枝双列(很少单列),通常呈扇形。大多数种类扇形分枝始端的第一个虫与其后续个虫稍有不同,常呈倒圆锥形。普通个虫(ordinary zooids) 系双胞型(Bicellariella-type) 或草苔虫型(Bugula-type)。双胞型个虫呈陀螺形,前膜短但刺长;草苔虫型个虫细长形,前膜长但刺短而少,或无刺。鸟头体皆有柄,着生位置因种而异,吻和颚骨皆呈尖形,或全无鸟头体。卵胞或有(口上卵胞hyperstomial ovicell) 或无。 茎苔虫属的种可分为两组:一组种的扇形分枝的普通个虫为双胞型,如桑给巴尔茎苔虫C. zanzibariensis (Waters);另一组种为草苔虫型,如杯茎苔虫C.caliculata (Levinsen)。 Busk(1884)把具有双胞型个虫的种归于双胞苔虫属(Bicellaria, s, l.), 而Levinsen(1909)则把具有草苔虫型个虫的种放入草苔虫属。但是由空个虫构成的分节长茎是这类苔虫所特有的稳定特征,因而具有这一稳定特征的种,不能归于双胞苔虫屈和草苔虫属,只能归于茎苔虫属(Harmer, 1926:457)。 茎苔虫属的成员通常栖息在近岸浅海,有的种从潮间带至水深100多米皆有分布,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种,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印度、非洲东岸、中国和日本。此外,还分布在美洲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和大西洋沿岸(佛罗里达、卡罗来纳、巴西)等地。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搜集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后写成,共报道10种,其中3种为中国首次记录,6种为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相似文献   
40.
拟小孔苔虫属Microporella和斑孔苔虫属Fenestrulina均隶于唇口目Cheilostomida有囊亚目Ascophorina皮壳次目 Lepraliomorpha裂孔超科Schizoporelloidea拟小孔苔虫科Microporellidae。这两个属的主要区别在于:拟小孔苔虫属具有鸟头体,而斑孔苔虫属无鸟头体。我们在研究中国沿岸水域养殖贝类及其养殖笼网的污损苔虫时发现,中国一些学者以前所报道的“纤毛拟小孔苔虫”并非 Pallas(1766)所鉴定的种,而是包括不同于纤毛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iliata Pallas,1766的5个不同的独立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拟小孔苔虫属的5个新种:空穴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vacuatus sp.nov.、小筛网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cribellata sp.nov.、无齿拟小孔苔虫Microporella inermis sp.nov.、异北方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antiborealis sp.nov.和项链拟小孔苔虫 Microporella monilifera sp.nov.。这5个新种与纤毛拟小孔苔虫的主要区别是:5新种的口刺为2~6根,除无齿拟小孔苔虫的口上卵胞仅具一列边缘孔外,其他4新种卵胞前表面还有分散的穿孔;而纤毛拟小孔苔虫的口刺为6根,口上卵胞细颗粒状,无穿孔。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前人所定名为“马氏斑孔苔虫”的种并非 Audouin(1826)所描述的种,而是4种不同于马氏斑孔苔虫 Fenestrulina mallusii Audouin,1826的独立种,其中两种不属于污损苔虫的范畴,另外的两种即本文所描述的斑孔苔虫属的两新种,即中华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Sinica sp.nov.和东方斑孔苔虫Fenestrulina orientalis sp.nov.。这两个新种与马氏斑孔苔虫的主要区别在于:两新种口刺均为4~6根,受孕个虫有2根裸露的口刺;而马氏斑孔苔虫的口刺为2~3根,受孕个虫无裸露的口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