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3篇
  免费   627篇
  国内免费   1271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968篇
地球物理   380篇
地质学   934篇
海洋学   201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14篇
自然地理   18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73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86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64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7年   4篇
  1943年   3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于1985年,一颗独特的凸缘微玻璃陨石被发现于采自北太平洋(9°33′N,167°00′W;水深4928m)深海沉积物中。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它的显微特征、微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凸缘微玻璃陨石的形态和结构与达尔文的凸缘澳大利亚石(或玻璃陨石)和查普曼的人造凸缘玻璃陨石相似,从而揭示了玻璃陨石和微玻璃陨石的凸缘结构是由空气动力消融作用的产物。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2.
东太平洋地区DSDP573孔始新世末期的微玻璃陨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研究 DSDP5 73孔的岩心样品 ,首次在该孔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中发现了微玻璃陨石 ,且主要富集在其底部。一个样品 (5 g)中最多可达 12粒。这些微玻璃陨石主要呈球形、椭球形。用电子探针测试了其化学成分 ,Si O2 含量为 2 9.6 4%~ 5 8.93%,Al2 O3 为 3.42 %~ 2 0 .96 %,Fe O为 9.98%~ 2 9.5 5 %,Mg O为 4.32 %~ 16 .0 5 %,Ir为 0 .0 6 %~ 0 .81%。总体来说 ,微玻璃陨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可能与靶岩的成分变化较大有关。始新世末期北美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约为 2 5 0°,这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2 45°)仅相差 5°,推测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的撞击引起了太平洋板块在该时期的运动方向由 NNW突然变为NWW。  相似文献   
33.
池沼公鱼耳石日轮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89年3-8月,从辽阳汤河水库捕取成熟的池沼公鱼,获得人工授精卵。用压片法光镜下连续观察胚胎发育后期和前仔鱼期耳石轮纹的形成,并采集已知月龄的幼、成鱼耳石,制片镜检轮纹数量和排列。结果表明,仔鱼在印黄接近吸收完并开始摄食外界食物时,即孵出后第6d至第7d形成第1个轮纹,之后每天一轮,这些轮纹就是日轮;日轮间距呈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与鱼体生长发育及生态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4.
35.
记述华南地区网箱养殖石斑鱼鱼虱病病原──南海鱼虱,新种Caligusnanhaiensisnsp.形态的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并对南海鱼虱与相似种C.seriolaeYamaguti,1936和C.tanagoYamaguti,1939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比较。  相似文献   
36.
1990年3—5月东北太平洋中部次表层温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根据1990年3-5月”向 阳级16“号在东北太平洋中部观测到的XBT资料,分析该海区次表层温度和温跃层的分布特征。探讨埃尔尼诺事件对该海区温度和温跃层分布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上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模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多种海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与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其对应的转换过程。结果表明其第一模态对应El Nino事件成熟位相时的空间分布,即热带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为一冷中心,西南印度洋和赤道东太平洋为暖中心;第二模态对应着El Nino事件过渡期的空间分布,太平洋10°N附近以及赤道带为变化中心,而印度洋的变化中心主要在苏门答腊岛西部的赤道东印度洋海区。这2个模态基本刻画了ENSO循环过程中热带两大洋热含量变化的关键海区。利用合成分析结果与EOF分解结果的相似性,探讨了EOF分解前两个模态之间的转换过程,发现第一模态可能主要是通过海洋波动的传播过程调整到第二模态的,而第二模态还可以作为El Nino或La Nina事件的预报因子。此外,分析结果还表明,El Nino事件与La Nina事件对应的热含量变化并不是反对称的。  相似文献   
38.
用北太平洋(含赤道太平洋区)1949~1979年的COADS资料,通过矢量EOF分解得到北太平洋异常风场的分布型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分析表明,EOF1~5场与大气活动中心、海洋相互作用有联系,具有明显的天气学意义。此外,还讨论了EOF异常风场间的转换及其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39.
水库鱼产力评价标准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专家系统和灰色统计方法,初步建立了一套水库鱼产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权重体系和指标标准体系,首次给出了比较系统和具有普适意义的评价方案;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综合定量评价模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评价中由于多指标重迭、交错造成的难判、误判问题,为水库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比较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40.
盐度对梭鱼卵和初孵仔鱼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f ects of salinity on the eggs and newlyhatched larvae of Mugil so-iuy. It was found that all the fertilized eggs were hatched out within the range of salinity 5‰-40‰, and the normal hatching rate was the highest at 35.6%. Moreover, the larvae hatched at salinity 35.6%0 were able to survive within the range of salinity 5.1‰-43.2‰. And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the length of the newly-hatched larvae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