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30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目的】综述淡水螯虾类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的主要研究成果,为提高孵化效果及出苗同步性,节省人力、物力,实现数字渔业与智慧渔业奠定基础。【方法】从胚胎与初孵幼虾生物学、影响离体孵化的环境因素、影响离体孵化的人为调控因素、离体孵化装置、研究展望等五个方面介绍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结果】离体孵化期间应将水温、水质控制在适宜水平,定期进行消毒,离体胚胎的发育阶段及孵化密度、孵化装置等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必要的人工管理措施也是决定孵化成功与否的关键。【结论】离体孵化技术应用于淡水螯虾类意义重大,而控制适宜的环境条件及应用合理的管理措施是基础。今后在离体孵化装置的优化、离体孵化期间水质与菌群环境的维持、死卵与死虾的挑除、苗种生产的批量化与智能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孵化效率质的提升,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12.
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不同氨氮浓度环境和养殖时间的组间差异,研究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NH 4-N3.0mg/L10天或1.0mg/L20天时,其血淋巴血细胞密度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NH4 -N2.0mg/L和3.0mg/L无论10天或20天,血细胞吞噬百分率均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 -N3.0mg/L10天或2.0mg/L20天,血细胞吞噬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H4 -N1.0mg/L和2.0mg/L分别20天时,血清溶菌酶(LSZ)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 -N1.0—5.0mg/L10天时,血清酚氧化酶(PO)活力均极显著(P<0.01)下降;但NH4 -N1.0—4.0mg/L20天时,血清PO活力水平均比10天时有所上升。NH4 -N3.0—4.0mg/L10天或1.0—2.0mg/L20天,以及5.0mg/L10天或3.0—5.0mg/L20天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会引起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量、血细胞吞噬能力、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等的逐渐下降,使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同时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机体细胞和组织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13.
以常州中华恐龙园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处土地利用重要变化节点2000—2010年为研究时段,利用GIS/RS手段,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扩展强度和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对中华恐龙园周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2000—2010年中华恐龙园周边10 km缓冲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均有较大变化,随着缓冲区范围的扩大,其建设用地变化速率变缓,相比而言,2005—2010年间的变化强度和规模比2000—2005年间大。研究区内建设用地变化与中华恐龙园的发展水平呈显著相关。依托区域形象、人文环境、人口集聚等保障因素,在政府金融、财税、土地等政策的引导下和各项经济因素的推动下,主题公园周边的土地实现了功能转变、价值提升且土地利用方式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4.
为有效解决沁水盆地煤层气井因岩性变化快而引发的漏失、坍塌、掉块等情况,通过室内研究及现场应用,采用绒囊钻井液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MBS26-11防塌试验井和MBS24-5防漏堵漏试验井钻遇地层多而复杂,邻井坍塌、漏失严重。MBS26-11井二开采用绒囊钻井液,密度为0.95~1.05 g/cm3,黏度为35~38 s,平均机械钻速10.79 m/h,比邻井钻速提高9.2%。钻进过程中无掉块、卡钻现象,顺利完钻。MBS24-5井一开采用膨润土泥浆,漏失严重,漏失速率达6.95 m3/h,采用绒囊钻井液后漏失速率为1.68 m3/h。二开仍采用绒囊钻井液,密度保持0.93~0.98 g/cm3,漏斗黏度在38 s以上,塑性黏度6~14 mPa·s,动切力3.00~6.64 YP/Pa,动塑比保持在0.43~1.66Pa/mPa·s。平均机械钻速5.6 m/h。   相似文献   
115.
周孔霖  孙松  张芳 《海洋与湖沼》2016,47(5):971-976
春末是黄海冷水团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度夏种群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中华哲水蚤C5期桡足类幼体(简称C5期)的油脂积累程度关系到种群能否顺利度夏。本文从呼吸率、油囊体积以及种群组成等角度,对春末黄海冷水团内外以及冷水团区表、底层的中华哲水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底黄海冷水团初步形成,此时冷水团区中华哲水蚤C4和C5期幼体丰度占总体的62%—93%,种群处于度夏前的准备阶段。冷水团区C5期的平均呼吸率是近岸C5期的68%,同时冷水团底层C5期的油囊体积百分数是近岸种群的2.4倍。由此推测,冷水团区次表层较厚的温跃层(19—25m,0.3—0.5°C/m)以及冷水团的低温环境有利于C5期幼体降低呼吸消耗,进而增加油脂的积累。此外,冷水团区表、底层C5期的呼吸率相近,但底层C5期油囊体积百分数为表层的1.9—4.2倍,积累大量油脂的C5期偏向在冷水团底部活动。  相似文献   
116.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蟹种比经过多代人工养殖的池塘群体蟹种具有更好的养殖性能,尚不清楚两种蟹种养成后成蟹的可食率及其营养品质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和养殖蟹种经池塘养成成蟹的可食率、肥满度、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结果显示:(1)在相似的体重条件下,野生群体成蟹的肝胰腺指数极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1),性腺指数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两群体间的出肉率、总可食率及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2)两群体成蟹肝胰腺和性腺中的常规营养组成接近,但野生群体雄体肝胰腺和性腺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雄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但野生雄体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和雌体肌肉中的碳水化合物显著高于后者(P0.05);(3)就野生雌体脂肪酸组成而言,野生群体成蟹肝胰腺、卵巢和肌肉中的C18:1n9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雌体,但其C20:5n3、C22:6n3、ΣPUFA和ΣHUFA显著低于后者;就雄体而言,野生群体成蟹三种可食组织中的C18:2n6高于养殖群体,但其C20:5n3和C20:4n6低于养殖群体;整体上,肌肉中的HUFA含量显著高于肝胰腺和性腺;(4)就氨基酸组成而言,两群体雌体和雄体性腺中的氨基酸含量接近,均无显著差异,仅精巢中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无论雌体还是雄体,养殖群体肌肉中的主要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略高于野生群体,仅异亮氨酸和赖氨酸含量差异显著;此外,野生群体雄蟹肌肉中的亮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养殖群体。综上,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蟹种养成后成蟹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是两者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接近,整体上两群体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氨基酸组成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7.
海洋浮游动物可以对因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海水酸化做出敏感的响应,然而关于海水酸化对其生理机能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我们研究了暴露于不同二氧化碳浓度(0.08,0.20,0.50 and 1.00%)的酸化条件下中华哲水蚤主要抗氧化酶以及2种解毒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暴露于酸化海水中的中华哲水蚤的GPx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然而,其它抗氧化组分,包括GST、SOD活性,GSH水平和GSH/GSSG比值均被显著抑制。中华哲水蚤的ATPase活性被海水酸化显著刺激,而AchE活性却显著被抑制。此外,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变化的75.93%可以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解释。因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的海水酸化可以通过影响桡足类体内一些酶类的活性来影响其新陈代谢及存活。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对海水酸化和其它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对桡足类的影响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8.
The genome size(C-value) of an organism is referring to the DNA content of its non-replicated haploid chromosome complement,generally deduced from measuring somatic diploid nuclei.We presented genome size(C-value) data obtained by flow cytometry for four commercially important crabs(Portunus trituberculatus,Charybdis japonica,Scylla paramamosain,and Eriocheir sinensis) common in the coast of China.Gallus domesticus(2C=2.5 pg) was used as the internal standar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value for P.trituberculatus,C.japonica,S.paramamosain,and E.sinensis were(2.31±0.01) pg,(2.33±0.03) pg,(1.64±0.02) pg,and(2.29±0.03) pg,respectively.The C-value of P.trituberculatus,C.japonica and S.paramamosain we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The data represented by the four species indicated that they had lower DNA contents than average DNA values in crustaceans((4.99±0.48) pg),and three of the four values were very similar if not identical.The results provide useful data for future studies in the fields of biodiversity,species conservation,and phylogeny of these commercial crabs.They will also be helpful in instructing the hybridization breeding program and estimating the cost of the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相似文献   
119.
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水环境中添加0·01、0·10、1·00、5·00mg/L的铜(Cu2 )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血淋巴和鳃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肝胰腺和血淋巴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和血蓝蛋白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鳃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 ,K -ATPase)、钙镁三磷酸腺苷酶(Ca2 ,Mg2 -ATPase)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均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而降低。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肝胰腺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水环境中添加0·01mg/L Cu2 就可对中华绒螯蟹代谢酶产生显著影响,并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对中华绒螯蟹机体的影响逐渐加剧。表明代谢酶活力的变化可以灵敏地反映Cu2 的胁迫程度和毒性。  相似文献   
120.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