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35篇
地质学   646篇
海洋学   68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46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大陆东部晚中生代裂陷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幕式扩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任建业  刘文龙 《现代地质》1996,10(4):526-531
晚中生代期间,岩石圈的深部过程和构造应力场由左旋压扭(J2-J3)到右旋张扭(J3-K1)的反转变格导致了中国大陆东部大规模的裂陷作用,表现为广泛的火山岩喷发、花岗岩浆侵位、大规模NNE向含油气断陷盆地系和变质核杂岩的发育。根据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探讨了这期裂陷作用的运动学体制。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了裂陷盆地的充填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边界同沉积断层沉降速率的变化是盆地发育演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并由此导致了断陷盆地的幕式扩展  相似文献   
992.
柳永清  刘晓文 《地球学报》1997,18(2):142-149
本文依据裂陷槽构造控制及演化规律的原则提出了裂陷槽构造旋回层序的概念,并同时给出了相应的三级划分方案。应用裂陷槽构造旋回层序的概念研讨了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裂陷槽构造旋回层序的发育特征。燕山裂陷槽发育4个构造阶段旋回层序,即裂张断陷、裂张均衡、均衡负载和盖层构造阶段旋回层序,其中又有序叠加了18个构造期和82个构造幕旋回层序。前一类层序主要受控于导致裂陷槽形成、发育的区域构造;后两类构造旋回层序受裂陷槽构造演化及所驱动的构造海平面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993.
笔者分析了32例腰椎峡部的CT表现,着重讨论了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强调了平行椎间盘扫描之重点在于层面需包括“峡部层面”的技术,认为峡部层面是观察峡部裂隙的最佳层面。  相似文献   
994.
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古地震与古地理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位于中朝板块北部的燕辽裂陷槽是中元古代板内裂解的产物。中元古代的伸展裂解构造诱发强地震。中元古代长城系(1800-1400 Ma)的串岭沟组、高于庄组及蓟县系的雾迷山组(1200 Ma)中保留有丰富的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各种软沉积物液化变形,如液化砂岩脉; 碳酸盐岩中的泥亮晶脉、灰岩墙、液化角砾岩、水塑性变形、各种卷曲构造、环形层、层内粒序断层以及碳酸盐岩成岩初期的脆性变形。这些地震成因的变形构造与同沉积断裂相伴生。依据地震记录,中朝板块北部地区中元古代经历两次板内裂解,即1800-1400 Ma之间与1200 Ma,200 Ma的裂解导致燕辽裂陷槽的最终形成。燕辽裂陷槽中元古代的古地理格局与两次板内裂解相联系,古海盆的范围、盆地的边界、岩相带均受同时期断裂-地震控制。燕辽裂陷槽的古地理环境是一个深部物质活跃、断裂火山活动剧烈和地震频繁的构造带。  相似文献   
995.
刘俊雄 《福建地质》2007,26(3):179-184
通过钻孔内的水压致裂方法直接测量原地应力,获得隧道区地应力的各种力学参数,根据各种地应力测量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对比,提出深埋隧道围岩的稳定性程度,并判断和推测隧道施工期间发生岩爆的可能性,为隧道设计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直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6.
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计算了呼和浩特站四季及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及极端最高、极端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多年来的变化趋势,并用最优二分割方法、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对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进行气候阶段划分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季节和年平均气温都存在显著的增高趋势,其中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增温趋势非常显著;最高、最低气温存在明显的非对称变化,增温主要发生在夜间,无论平均最低气温还是极端最低气温都存在显著的增高趋势,气温日较差都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在1986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997.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   总被引:136,自引:13,他引:136  
鄂尔多斯盆地的发育时限为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以来为盆地的后期改造时期;盆地主体具克拉通内盆地特征;现今盆地为经过多期不同形式改造的残留盆地。该盆地叠加在早、晚古生代大型盆地之上,又属多重叠合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集油气、煤和铀于一盆,多种能源矿产丰富。根据盆地及周缘地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事件,结合对盆地各区裂变径迹年龄的综合研究认为,在盆地发育时期(T2—K1)至少发生了4期明显的构造变动,将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中晚三叠世和早中侏罗世富县—延安期为盆地发育的两个鼎盛阶段,广泛接受沉积,湖盆宽阔,沉积范围为今残留盆地面积的2倍多;形成重要的含油和成煤岩系。这两个阶段被期间发生的区域抬升变动(J1)所分隔。抬升导致沉积间断,延长组顶部遭受强烈而不均匀的侵蚀下切,形成起伏较大的侵蚀地貌。延安期末盆地抬升变动不强烈,沉积间断和剥蚀延续时间短。随后又复沉降,进入盆地发育的第三阶段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沉积范围仍较广阔,但湖区面积明显减小。晚侏罗世构造变动强烈,在盆地西缘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带,在其东侧前渊局限堆积厚度不等的砾岩,盆地中东部地区遭受剥蚀改造;今黄河以西地区初显东隆西坳格局。在早白垩世阶段,沉积分布仍较广阔,不整合超覆在前期西缘冲断带和南、北边部隆起之上。在盆地演化的前三个阶段,沉积中心均分布在延安附近及其以东;而堆积中心则位于邻近物源的盆地西部,且不同阶段位置有别;直到早白垩世,盆地的沉积中心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才大体一致,主要位于盆地西部的中南段。早白垩世末,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大型盆地消亡;盆地开始进入后期改造时期。在晚白垩世以来的盆地后期改造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发生了以下重要地质事件:1盆地主体持续幕式、差异性整体抬升和强烈而不均匀的剥蚀,东部黄河附近被剥蚀的中生界厚度最大可达2000m;2盆地本部长期幕式整体的差异抬升和剥蚀,形成3期区域侵蚀-夷平面(E32—E12,E23和N21);3地块边部裂陷,周缘断陷盆地相继形成,接受巨厚沉积;4持续达2亿多年的东隆西降运动于中新世晚期(8MaBP)反转易位;东部开始沉降,广泛接受红黏土沉积;六盘山、地块西缘和西部相继隆升;标志着中国西部区域构造运动对该区的影响更为重要;5分别在8MaBP和2.5MaBP,风成红黏土、黄土开始广泛堆积,先后形成红土准高原和黄土高原及黄土高原面;6黄河水系的发育、外流和侵蚀地貌的形成。根据各主要地质事件的发生和动力学环境的演变,将该区晚白垩世以来划分为5个演化阶段(K2—E1;E2-3;N1-21;N31—N2;Q)。这些地质事件的发生和构造变动,与周邻各构造域,特别是中国东、西部(含青藏高原)重大构造运动的复合、叠加及其与时彼此消长变化密切相关;其活动和改造,使中生代盆地的原始面貌大为改观。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成生—成藏(矿)和定位的主要期次,与盆地中新生代演化和改造的阶段有明显的响应联系和密切的耦合关系。盆地演化末(晚)期及之后的整体差异隆升和区域剥蚀,对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成藏(矿)和分布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998.
INTRODUCTIONAstrong earthquake struck between Wudu and Wenxian in Gansu Province on July1,1879,another catastrophic earthquake hittingthe southea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the province ever sincethe1654TianshuiM8.0earthquake.After an elapse of126years,this massive earthquake has fadedfrommemoryastime goes onandthe human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hanges.However,the historicaldocumentation about the earthquake is abundant,including official docu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local newspapers and…  相似文献   
999.
油田受异常地应力作用而损坏的油井绝大部分都是套管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通过求解套管井应力集中情况下各层介质中应力场的分布,应用摄动积分方法,将裸眼井声弹性方程发展为适用于套管井井孔体系的情况.数值考察了井外无限远单轴水平压应力作用下,声弹方程中各层介质敏感系数和速度-应力系数随频率的变化,及二相互垂直偏振的偶极弯曲波相速度的频散曲线.结果表明,套管井声弹方程中的速度-应力系数主要由地层参数决定,内层介质的贡献较小,其中与三阶弹性模量相对应的项又起决定作用;井孔周围应力集中将引起平行和垂直单轴压应力方向偏振的二弯曲波发生速度分裂,同时随频率的增大两条频散曲线产生交叉,说明这种交叉仍然可用作判断套管井情况下地层各向异性是本征的还是由异常应力诱导的判据,用正交偶极声波测井技术在套管井中无损检测异常地应力仍然可行;但低速地层交叉点将明显向高频区移动,这又是与裸眼井情况重要的不同之处.本文还给出现场实测数据的处理实例,理论结果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000.
西秦岭三叠纪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在概要介绍了西秦岭三叠系的分布与建造特征、沉积环境、生物区系特征,三叠系的构造形变特征以及与相邻地质体的形变差异性的基础上,论述了该区在中三叠世短暂的地质发展演化过程中,由扬子型稳定浅海碳酸盐岩沉积快速演变为特提斯型深海巨厚复理石沉积的演化历史,讨论了特提斯型裂陷槽由裂开接受沉积—关闭结束沉积。快速关闭并褶皱形变这一完整演化过程中的构造特征,总结了三叠系的盆地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