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4篇
  免费   504篇
  国内免费   597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724篇
地质学   1309篇
海洋学   673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49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71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4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2 毫秒
961.
三维粘弹性LDDA方法及其在地学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维弹性LDD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粘弹性LDDA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通过两个三维块体的摩擦滑动数值实验,证明了这个方法的理论和程序是正确和可靠的.用该程序研究了印度板块碰撞引起的东亚地区的现今速度场和沿主要断裂带的相对位移速率.初步结果表明,碰撞边界附近的速度最大,向内部衰减很快.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运动,华北平原向东运动,东南亚向东南运动.在祁连山西南和东北速率变化的衰减梯度分别为0.05和0.007mm/a/km,衰减是非线性的,运动方向由北东转向近东西方向,变化很大.穿过龙门山断裂的速度衰减基本是线性的,其值为0.01 mm/a/km,运动方向为南东.印度板块碰撞对于东经115以东和北纬45以北的区域影响很小.由计算得到的速度场与GPS观测结果基本一致.计算得到的班公湖——怒江——澜沧江断裂带在近1Ma以来的相对滑动速率平均约0.5mm/a;金沙江断裂带相对滑动速率最大,为0.8 mm/a;郯庐断裂带基本不动.理论和计算表明,三维粘弹性LDDA方法可以用于研究具有断层的地球动力学问题.   相似文献   
962.
对流边界层顶部特性的对流槽实验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对流槽研究对流边界层的顶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产生于混合层的上冲热泡可在对流边界层顶上的覆盖逆温层中激发出重力波;夹卷层的湍流结构表现出各向异性,水平尺度大于垂直尺度,与混合层中的湍流结构明显不同;利用可视图像直观显示了夹卷过程,夹卷层的温度谱表现出独特的结构特征,湍流能谱有明显的分区现象,谱幂率与现有理论分析结果有较大偏离.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夹卷速率的新参数化方案,夹卷速率可由地面热通量、混合层高度和覆盖逆温强度确定,方案中的系数C由实验测量数据拟合得出:C=0.95,与Deardroff等的对流槽实验数据的拟合结果(C=1.11)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963.
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概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经历了由强逐渐减弱,晚更新世(约50-30Ka B.P)又重新增强的演变。重点估算了晚第四纪珠江三角洲断块垂直构造运动速率,定量分析了分割断块的断裂构造的活动性。认为斗门断块区和广州-番禺断块区这两个次级断块构造以及围限它们的广州-从化断裂,三水-罗浮断裂,西江断裂,白坭-沙湾断裂的活动性相对较强。从区域地震构造而言 ,珠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远弱于日本-琉球-台湾岛弧,也弱于奥东潮汕和桂东南灵山等强震危险区。但由于其震源浅及松软土层较厚,加上本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仍不可低估,必须加强抗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964.
137Cs技术定量侵蚀速率常用模型及其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郑永春  王世杰 《山地学报》2002,20(5):600-605
土壤侵蚀将导致严重的土地退化和其它环境危害,侵蚀危害的评估需要关于侵蚀速率和侵蚀的时空分布模式的大量信息。^137Cs具有独特的输入来源和地球化学性质,使其它为研究自^137Cs首次沉降以来约30年的平均土壤侵蚀速率的最优示踪剂。比例模型、简化的质量平衡模型、基于^137Cs地表富集的质量平衡模型、剖面分布模型是近年来常用的几种模型,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这些模型都是在一些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这些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文章对多数定量模型所含的假设条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65.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定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带(SL)、灌丛一草甸过渡带土壤剖面(GC)进行薄层取样,根据土壤有机质^14C放射性水平,运用模型计算土壤有机质更新速率(m)。结果表明上部0-10cm土层有机质更新速率(m)最高;向下,m锐减;剖面下部m值极低,这说明土壤有机质由不同更新周期(T)组分构成。表层快循环组分占绝对优势,向下,慢循环组分为主,剖面下部为稳定组分。根据m、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土层厚度计算有机质更新CO2产量,表层0-10cm层段CO2产量约为整个剖面的98%。SL剖面m值及有机质更新CO2产量均明显大于GC剖面相应值。分析表明在同一气候植被是制约土壤有机质更新及CO2产量的第一要素,这为通过绿化加强土壤碳汇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66.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过程的REE示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REE示踪技术探讨了坡面细沟侵蚀的发育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细沟发育过程中,各坡段细沟侵蚀量呈动态变化趋势;细沟发育过程可以分为起始、发展、稳定3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侵蚀方式、发育特征迥异。总的看来,在坡顶部、上部、中部、下部4个坡段上,细沟发育过程中,坡面下部的侵蚀量较大。但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加,坡面上部侵蚀量的比重增加。由于溯源侵蚀,最下部坡段的相对侵蚀量从92%减少到37%,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它3个坡段则分别从4.7%、0.25%、2.14%增加到29%、17%和23%。试验结果还表明,REE示踪法不仅可定量测定不同坡位的侵蚀量,还可以揭示冲刷过程中各坡位相对侵蚀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67.
用雨量和雨强计算次降雨侵蚀力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章文波  谢云  刘宝元 《地理研究》2002,21(3):384-390
降雨侵蚀力反映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 ,是定量预报土壤流失的重要因子。降雨动能与最大 30min雨强的乘积EI30 是最常用的降雨侵蚀力指标 ,但计算复杂 ,且资料难以获得。本文从利用易获取的气象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出发 ,通过对全国 13个代表性小区侵蚀资料和 12个气象站降雨资料的分析 ,确定我国降雨侵蚀力指标为雨量和最大 10min雨强的乘积PI10 ,其精度与常用的侵蚀力指标EI30 相当。为方便对比分析并统一单位 ,进一步建立了指标PI10 与EI30 的转换关系 :(EI30 ) =0 1773(PI10 )。这样可充分利用覆盖全国的气象站整编资料 ,计算全国降雨侵蚀力 ,为水土保持规划服务  相似文献   
968.
969.
新丰江水库消涨带岸坡侵蚀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库消涨带是随水库水位涨落不时出没的库岸,坡面裸露,泥沙侵蚀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劣。本研究采用野外点定观测方法,研究了新丰江水另消涨带花岗风化泥沙侵蚀机理,实测各类坡面的侵蚀模数,估算了总侵蚀量,并把塌岸与陆上花岗岩石风化壳的崩岗和滑坡发生机理作比较。  相似文献   
970.
1960-2017年阿拉善高原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阿拉善高原8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式计算风蚀气候因子指数值(C值),分析气候侵蚀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 阿拉善高原C值为15.0~160.0,平均为67.7。② 从空间分布来看,C值由拐子湖分别向东南、西南减小;拐子湖站高达156.1,而阿拉善高原东南部的腾格里沙漠南缘C值为20~30;西南部合黎山一带C值下降至30~35。③ 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春季和夏季的C值之和约占全年的62.6%。Mann-Kendall(M-K)检验分析表明,风蚀气候侵蚀力在1990年发生突变。拐子湖站年C值增加趋势显著,其余各站年C值均显著下降。风速是阿拉善高原风蚀气候侵蚀力的决定性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