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358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41.
多肽菌素作为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生物短肽,是一种可以替代抗生素的生物肽。为了推广多肽菌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本研究以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人工育苗为基础,以添加2×10_(–6) mol/L青霉素钠为对照组,以添加5个不同浓度(2×10_(–6)、4×10_(–6)、6×10_(–6)、8×10_(–6)、10×10_(–6) mol/L)多肽菌素为实验组,研究多肽菌素在长牡蛎人工育苗生产中的应用。结果显示:(1)在长牡蛎种贝培育方面,培育前8天各组差异不显著(P 0.05),培育后期添加6×10_(–6) mol/L多肽菌素组存活率均最高,对照组最低,且培育至32天时该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在长牡蛎幼虫培育方面,幼虫壳高日增长量在添加6×10_(–6) mol/L多肽菌素组中最大,为11.57μm/d,而对照组仅为9.61μm/d;幼虫存活率方面对照组始终最低,而添加6×10_(–6) mol/L与8×10_(–6) mol/L多肽菌素组均保持较高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3)在长牡蛎幼虫附着变态方面,添加6×10_(–6) mol/L多肽菌素组附着率最高、附着时间最短,且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4)在长牡蛎稚贝培育方面,稚贝壳长日增长量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且随添加浓度的上升,日增长量也随之增加;稚贝存活率在添加6×10_(–6) mol/L多肽菌素组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使用多肽菌素与使用青霉素钠相比,多肽菌素显著提高了整个牡蛎培育过程中的存活率、生长速度、及附着变态率,这也为多肽菌素在贝类育苗生产中的推广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42.
在良种选育过程中,为了尽快得到稳定可遗传的优良性状,常采用近交方式进行纯系选育,而近交会导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为了解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多代近交和自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生长情况,本实验选用长牡蛎近交4代(F4代)、近交5代(F5代)家系和雌性同体自交1代(自交1代)家系,采用8对多态性高的微卫星序列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成体的三个时间点生长数据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实验结果表明,8对微卫星位点在野生对照组中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F4代、F5代和自交1代3个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明显下降,平均等位基因数(Na)由17.00下降到2.00,平均观测杂合度(Ho)由0.538下降到0.44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由0.826下降到0.297;哈迪-温伯格平衡(HWE)检验结果显示,8个位点在三个家系和野生对照组中均不同程度偏离HWE平衡(P0.0062)。F4代、F5代、自交1代和野生对照的生长性状指标分析表明,和野生对照相比,三个家系生长指标明显提高,对于自交一代而言,与自交实验组亲本选择的偶然性有关。同时,三个家系三个时间点的壳长、壳宽生长性状没有显著性差异(除330日龄壳宽和630日龄壳长),F5代生长性状指标壳高和湿重均大于F4代和自交1代,且差异显著;但F4代和自交1代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本研究发现,F5代可以继续用来进行生长性状新品系的选育,自交1代多样性降低程度相当于F5代,但多样性的降低对成体的生长性状影响不明显,仍可以用做相关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43.
目的:评价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的相关文献,收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Cochranc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9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OR=3.66,95% CI(2.50,5.35),P<0.00001]、痊愈率[OR=2.86,95%CI(2.15,3.81),P<0.00001]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篇文献在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方面,均数差[(MD)=-2.94,95% CI(-3.39,-2.4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失眠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研究中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尚需更多高质量的RCTs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44.
本文研究了六种抗冻保护剂GLY(甘油)、DMSO(二甲基亚砜)、PG(丙二醇)、EG(乙二醇)、DMA(二甲基乙酰胺)和Me OH(甲醇)在三种不同浓度下(5%、10%、15%,v/v)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及冷冻保存的影响。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毒性实验证明:抗冻保护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产生的毒性强弱不同,在抗冻保护剂浓度为5%时,GLY、DMSO、PG、EG对太平洋牡蛎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抗冻保护剂(P0.05);随着抗冻保护剂浓度增加到10%,GLY、DMSO、EG、Me OH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抗冻保护剂(P0.05);而抗冻保护剂浓度为15%时,GLY、DMSO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抗冻保护剂(P0.05),且随着抗冻保护剂浓度的升高,其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也增大。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超低温冷冻保存实验证明:以10%DMSO作为抗冻保护剂,采用分布降温法冷冻保存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28°C水浴解冻后担轮幼虫运动率达到(73.00±2.00)%,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其次为GLY组,且各浓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该研究为太平洋牡蛎及其他贝类胚胎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贝类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5.
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正交设计及单因素比较试验,分别对Mg^2+、dNTPs、引物、TaqDNA聚合酶和DNA模板浓度的PCR原料进行优化,并通过温度梯度PCR,筛选适宜的退火温度。确立了香港巨牡蛎的最适ISSR—PCR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含PC...  相似文献   
146.
长牡蛎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阐明长牡蛎的繁殖策略,自2004年3月—2005年2月对乳山湾养殖海区的环境因子(水温、盐度、叶绿素a含量)、长牡蛎繁殖周期及其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RNA/DNA比值)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水温在一年中呈现显著变化,夏季水温最高,最高值为29.5℃(8月),冬季水温最低,最低值为1.8℃(1月);盐度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时候略有降低;叶绿素a含量在夏末秋初(8月和9月)和春季(4月)有2个峰值,冬季最低。长牡蛎的繁殖周期分为冬季的休止期和从春季到夏季的繁殖期,在长牡蛎的繁殖期,条件指数逐渐下降到最低值,表明繁殖期长牡蛎生长变慢。在长牡蛎的配子发生过程中软体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略有上升,而糖原含量显著下降,表明长牡蛎配子的发生需要储存的糖原提供能量;RNA/DNA比值在配子发生过程中逐渐升高,显示RNA/DNA比值可以作为一个指标来指示长牡蛎的性成熟。配子发生过程中,长牡蛎的灰分含量逐渐升高,表明长牡蛎通过分解自身的贮能物质提供能量,使体内有机物含量减少,从而导致灰分含量上升。实验结果表明长牡蛎的配子发生类型为保守种。  相似文献   
147.
比较研究了水浸提、盐液浸提及超声辅助盐液浸提的近江牡蛎糖蛋白粗提物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水浸提、盐液浸提及超声辅助盐液浸提的糖蛋白中可溶性蛋白与总糖含量之比分别为1.83∶1、4.49∶1和2.51∶1;3种糖蛋白粗提物均具有一定的清除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它们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盐液浸提物清除超氧阴离子的能力最弱;超声辅助盐液浸提的糖蛋白粗提物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DPPH自由基的能力比水浸提和盐液浸提的糖蛋白的能力强。  相似文献   
148.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粤西镇海湾水域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群体2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扩增,获得大约500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经Clustal X同源排序,除去引物及部分端部序列,得到414bp的核苷酸片段。27个个体共检测到2个变异位点,均为颠换位点,没发现碱基位点插入、缺失及转换位点,共3种单倍型,每个单倍型只有一个碱基的差异。运用DNASP软件计算得该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0.00036和0.14815。此结果提示镇海湾近江牡蛎群体遗传多样性已很低,很有必要从其他分布区引进近江牡蛎亲贝来扩大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9.
为了阐明青岛近海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周期及生化成分周年变化,于2019年4月—2020年3月,对青岛田横岛海区长牡蛎的性腺发育周期、生化成分(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周年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叶绿素a)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调查区长牡蛎性腺发育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休止期(10—12月)和配子发生期(1—9月)。少部分长牡蛎配子发生于温度较低的1月(5.4℃),随着温度升高配子逐渐发育成熟,在6月温度较高(20℃)和叶绿素a浓度较大(1.67μg·L-1)情况下,配子进入排放期。在配子发生期间,随着配子的成熟,条件指数和卵径在5月达到最大值,在配子排放后降低。生化成分含量为:在冬末春初浮游植物繁殖期间糖原含量储存在长牡蛎各组织中,随着性腺发育,各组织的糖原含量逐渐下降,为配子发育提供能量,这表明贮藏在各组织的糖原是配子发生期间的主要能源物质;性腺-内脏团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卵径增加呈上升趋势,产卵后其含量显著下降,表明脂肪和蛋白质与配子发育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田横岛海域长牡蛎配子的发育方式为保守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0.
彭鹏飞  马媛  史荣君  王迪  许欣  颜彬 《海洋科学》2022,46(10):140-149
根据2018年7月、11月和2019年1月、4月对广东考洲洋牡蛎养殖海域进行4个季节调查获得的pH、溶解无机碳(DIC)、水温、盐度、溶解氧(DO)及叶绿素a(Chla)等数据,估算该区域表层海水溶解无机碳体系各分量的浓度、初级生产力(PP)、表层海水CO2分压[p(CO2)]和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FCO2),分析牡蛎养殖活动对养殖区碳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牡蛎养殖区表层海水中Chla、DIC、HCO3PP显著低于非养殖区;养殖淡季表层海水中pH、DO、DIC、HCO3、和CO32–显著大于养殖旺季,养殖旺季的p(CO2)和FCO2显著大于养殖淡季。牡蛎养殖区表层海水夏季、秋季、冬季和春季的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FCO2平均值分别是(42.04±9.56)、(276.14±52.55)、(–11.59±18.15)和(–13.02±6.71)mmol/(m2·d),冬季各站位FCO2值离散度较大,其中位数是–10.73mmol/(m2·d)。在全年尺度,表层海水p(CO2)及FCO2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在非养殖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可能对影响表层海水p(CO2)及FCO2起主导作用。养殖牡蛎钙化、呼吸作用等生理因素释放的CO2对表层海水p(CO2)及FCO2未产生显著影响。考洲洋养殖海域养殖旺季为CO2的源,养殖淡季整体为CO2的弱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