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298篇
测绘学   449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419篇
海洋学   694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39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4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使用测高卫星Jason-2传感器地球物理数据记录(sensor geophysical data record,SGDR)的近海海面高观测数据,基于最大似然估计4参数法,对波形数据进行重跟踪。考虑到星下点沿轨方向前后相邻海面高观测值中高频改正信号具有相关性的特征,提出了确定海面高的最优高斯低通滤波半径选择的技术方法,即对星下点沿轨方向观测值进行差分计算,形成差分数据序列,根据序列的相关系数性来确定滤波半径。对于SGDR数据,若对其进行低通滤波,建议滤波半径选为2 km,既可抑制沿轨海面高数据的高频误差,又可保证该数据没有被过度平滑。研究成果可为充分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建立高精度近海海面高模型提供参考,进而促进高精度陆海无缝垂直基准的技术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2.
Tetrachloroethene (PCE) is biodegraded by reductive dechlorination with co-metabolism substrates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By inoculating sludge from an anaerobic pool, a biodegradation test of PCE is conducted in the anaerobic condition. In the test, several substrates including methanol, ethanol, formate, acetate, lactate and glucose, are conducive to the conversion from PCE to TCE and 1,1-DCE. The results show the microbe can be cultivated well under the anaerobic circumstances of mixture of sewage (sludge) and soil with the index of COD after eleven days. Degradation of PCE accords with one order reaction kinetics equation. The sequence of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is Kacetate 〉Kglucose 〉 Klactate 〉 Kethanol 〉 Kformate 〉 Kmethanol, and acetate is an outstanding co-metabolism substratum whos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is 0.6632d^-1.  相似文献   
73.
酸溶法测定硫铁矿中的全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香  钟蓓 《贵州地质》2007,24(3):242-243
在野外地质队实验室仪器少的条件下,用酸溶的方法分析硫铁矿中全硫,简单、快速、易操作,取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74.
干热岩开采时,往往需要借助于压裂手段对储层改造形成换热通道,因此,热储裂隙中的对流换热过程对干热岩采热有重要影响.借助于巴西劈裂试验得到粗糙单裂隙,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裂隙面得到裂隙的点云数据,经处理之后导入至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二维粗糙单裂隙对流换热模型,分析其对流换热特性并开展Morris全局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出口温度和平均对流换热系数随粗糙度增加而增加.局部对流换热系数与裂隙起伏度和波动程度呈强相关性,局部粗糙度较高,换热效率可有效得到提高.在裂隙开度较大(大于40μm)或初始流速较高(大于50 mm/s)时,平均和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在粗糙度越高时增幅越明显.体积流速与裂隙起伏度有强相关性,起伏度越大的位置对应体积流速越大.压力差随着粗糙度的增大而平缓增加.裂隙开度、初始流速、流体比热容和岩石热导率是花岗岩粗糙单裂隙对流换热过程中的灵敏参数,这些参数对模型的换热效率影响较大,并且与其他参数的相互作用也越强.该研究能够揭示流体在粗糙裂隙中的换热特征,并且找到影响对流换热的主控因素,为增强型地热系统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以宽壳全海笋担轮幼虫为材料,采用热滴片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宽壳全海笋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38,染色体臂数(NF)=70,核型公式为24m 8sm 6st,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与海螂目另一物种砂海螂相比,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多4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多6条,核型比砂海螂更具不对称,推测宽壳全海笋较砂海螂原始.  相似文献   
76.
曲艺 《海岸工程》2008,27(3):53-58
通过普强高性能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全曲线试验研究,得到一系列应力-应变曲线。对普强高性能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与棱柱体抗压强度的关系、棱柱体抗压强度与峰值应力所对应应变的关系及棱柱体抗压强度与初始弹性模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普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主要力学性能还是相似的。说明在不改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对普通强度混凝土原材料的优选和配合比的优化能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77.
舟山本岛北部灌门水道及邻近海域潮波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4年在舟山灌门水道及邻近海域获取的同步潮位和潮流资料,对该海域的潮波特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对分析过程中发现的主要半日分潮经过灌门水道时振幅有较大幅度减小的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截面积急剧变化的水道,潮波势能向动能的转换是产生主要半日分潮振幅减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结论或许有助于解释M2分潮波通过舟山群岛海域振幅明显减小的现象。  相似文献   
78.
涨落潮槽是河口区的重要地貌单元。只有枯季涨潮槽才能表现出涨潮优势。使用ADCP和ENDECO在枯季对长江口典型涨落潮槽进行一个潮周期的同步水文观测。利用本次观测资料和收集以前洪季水动力结果,比较分析了长江口涨落潮槽一个完整洪枯季大小潮水动力特征和输运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河口涨潮槽的水动力极为复杂。不仅存在洪枯季节的水文特征变化,而且存在着洪季大小潮和枯季大小潮的变化;(2)只有枯季大潮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涨潮优势。涨潮槽的单宽涨落潮量接近,而落潮槽的单宽涨潮量都小于单宽落潮量;(3)洪季大小潮涨潮槽的平均涨潮流速都大于落潮槽,平均落潮流速都小于落潮槽。枯季小潮的平均涨潮流速来说,涨潮槽大于落潮槽;而对于落潮流速来说,涨潮槽上部小于落潮槽,下部大于落潮槽;(4)涨潮槽的欧拉余流要小于落潮槽,涨潮动力减弱对涨潮槽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9.
基于沿海峡相反方向传播的Kelvin波,导出了因海平面上升导致潮位振幅和位相变化的特征函数.这2个特征函数有一定的空间分布模式,可反映出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的变化哪儿是正,哪儿是负.文中计算了海平面上升1 m所引起的潮位振幅和位相的变化值.可以看出:对于一个给定的角速率ω来说,正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值的平均值和负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绝对值的平均值ω随纬度φ的增加而减小,而对于一个给定的地理纬度φ来说,正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值的平均值和负变化区域的振幅变化绝对值的平均值随ω的增大而增大.在矩形海湾满足边界条件的解当中,Kelvin波占主导地位,因此,2个特征函数能够用来描述矩形海湾和某些实际海湾中因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旋转潮波系统变化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0.
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有限体积海洋模型(FVCOM)模拟了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附近海区的M_2、S_2、K_1与O_1四个主要分潮,模拟结果与验潮站资料基本符合。将模拟结果计算并利用潮汐调和常数绘制了同潮图,该海峡附近海域的潮汐类型为混合半日潮,全日潮在西南部及南极半岛附近海域较东北部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比重偏大。通过分别计算4个分潮的潮能通量,发现M_2分潮潮能来自海峡东部的太平洋与威德尔海, S_2、K_1与O_1分潮潮能来自大西洋与威德尔海。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区域4个分潮共耗散90.6 MW,其中O_1分潮耗散最大,约占到总潮能耗散的49.09%;由威德尔海潮能在进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之前,在南极海峡区域4个分潮共耗散278.87 MW,其中S_2分潮耗散最大约占到总潮能耗散的39.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