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66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随着海洋调查技术的发展和海洋研究的深入,基于深潜器平台的近海底调查在海洋调查与研究中的综合应用日趋常态。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介绍了搭载于"发现"号缆控水下机器人(remotely operatedvehicle,ROV)的近海底综合声学调查系统及其在台西南冷泉区的应用实例。基于"发现"号ROV平台的近海底综合声学调查系统主要由R2Sonic2024多波束测深系统,模块一体化的侧扫声纳-浅地层剖面系统和水下综合定位与导航系统构成。该系统的配置极大地扩展和完善了"发现"号ROV的近海底调查能力,实现了近海底多波束、侧扫和浅剖等声学数据的同步采集和快速融合处理。基于本套系统在南海冷泉区的综合应用,本文对其工作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对所获得一系列成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海底综合探测系统的应用为南海冷泉区的识别、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分析以及空间规模量化研究等内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料。本套系统的配置和成功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的近海底调查和作业能力。  相似文献   
102.
本文对2018年利用“海龙Ⅲ”ROV在南海东北部陆坡采集到的多金属结核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结核以棒状为主,具有2层结构。结核外层的矿物学和元素组成特征与水成型多金属结核较为相似。结核内层多发育孔洞,以针铁矿为主,有黄铁矿残余,Fe、As元素含量高,Mn、REE等元素含量低。NH-2结核样品内部的碳酸盐组分的全岩δ13C为-30.91‰。所研究结核样品的早期形成过程与冷泉活动密切相关,结核生长后期冷泉活动停止或是减弱,在等深流作用下结核黄铁矿被氧化成针铁矿,之后锰铁氧化物继续在结核外部生长。  相似文献   
103.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层状结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了3种不同的层状结构:结核状碳酸盐岩的微纹层和烟囱状碳酸盐岩平行及垂直烟囱壁的层。不同层的微结构、化学成分、矿物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结核状碳酸盐岩层的各个微纹层在结晶程度、矿物形态、孔隙度等方面不同,但化学成分变化不大;对于烟囱状碳酸盐岩,与烟囱壁平行的内外层之间矿物、成岩程度等不同,垂直烟囱壁的不同层之间碳酸盐矿物含量不同。碳酸盐岩不同的层状结构是其形成时地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信息的反映,对于恢复其形成时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使用2000年和2005年在卡斯凯迪亚北部陆缘获取的两组单道地震数据体对Bullseye活动冷泉进行4D地震时间推移分析。2000年的数据体作为4D地震时间推移处理程序的参考数据,4D处理程序采用时域匹配、相位匹配、增益调节和整形滤波等技术对2005年数据体进行转换,使之最大程度地可与2000年的数据体进行比较。冷泉以地震空白带为主要特征,而地震空白带既可由海底之下的粗粒级浊流沉积砂岩中或者裂隙中赋存有天然气水合物所造成,也可由圈闭于裂隙系统中的游离气所产生。在地震剖面上,空白带可利用地震属性中瞬时振幅和相干性予以识别。通过比较2000年和2005年的地震数据体处理结果,发现后者在Bullseye Vent有些地区空白带减弱,而在其中心地带和附近区域空白带则明显增强。通过对空白带增强区域进行3D地震数据体追踪,结果发现在2005年数据体的空白带增强区域发育了几个明显的、新的流体运移通道,这在2000年的数据体中是没有的,它们解释为新生的裂隙/断层,流体沿着这些新生的裂隙/断层向上运移。地层中新裂隙通道被天然气水合物填充,造成空白带增强;原来圈闭游离气的裂隙通道开放进而释放游离气,则导致空白带减弱。  相似文献   
105.
106.
海底冷泉羽状流是海底冷泉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与天然气水合物动态成藏和动态油气系统密切相关.近年来,因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潜在的资源前景,冷泉流体活动受到越来越多重视.本文对全球重要海域海底冷泉羽状流的分布和通量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冷泉羽状流广泛分布在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而在弧后地质背景和走滑大陆边缘发现较少,研究不够深入.在构造活动活跃、沉积速率和运移通道渗透率高的地质背景下,冷泉羽状流一般呈区域性聚集发育,规模与通量较大.目前研究发现,通常单个羽状流渗漏孔的通量一般介于3.5 mL/min~ 13.9 L/min之间,但受制于观测技术和成本,羽状流的通量估算具有不确定性,且易受到不同地质和海洋控制因素的影响.另外,冷泉羽状流发育区往往对应或指示重要海洋油气富集区,通过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结果和天然气水合物工业生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大型单体冷泉羽状流以及与水合物赋存或深部油气藏相关的区域性羽状流群具有重大资源效应,主要体现在羽状流本身的气体通量资源效应、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于海洋深部动态油气藏的指示三个方面.建议重视对海底冷泉羽状流发育区的调查与探测,尤其针对大型单体冷泉羽状流,加强对其活动特征的长期观测,从而明确其时序渗漏特性、活动机制以及海洋与地质因素的控制作用.通过研究有效的通量测量技术和方法,建立冷泉羽状流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从而推进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07.
超声多普勒测量海底渗漏气泡流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底渗漏气泡流速是测量海底冷泉渗漏气体流量的主要参数。为了测量海底渗漏气泡流速,利用超声多普勒测量的原理和气泡的二次多普勒效应,提出海底渗漏气泡速度的超声多普勒测量方法。超声多普勒测量根据超声多普勒原理设计了气泡流量测量装置,通过多普勒频移算出海底渗漏气泡流速,同时用视频法测出海底渗漏气泡流速。从多普勒法和视频法的气泡速度数据t分布95%的置信水平误差可知,视频法的气泡速度数据的波动大于多普勒法的气泡速度数据的波动,表明了超声多普勒测量海底渗漏气泡流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优于视频法测量海底渗漏气泡流速。  相似文献   
108.
海底冷泉泄漏是全球碳循环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该系统分布的广泛性、机制的复杂性、与水合物资源的关联性及相关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使之成为海洋科学调查和研究的前沿领域.本研究评述了冷泉泄漏活动涉及到的几个碳循环问题,包括作为甲烷厌氧氧化反应(AOM)产物的碳酸盐在碳循环中的地位、大陆坡深源碳在冷泉泄漏中的贡献以及冷泉泄漏与金属矿产资源的关系等,藉此加深人们对该系统的理解.同时,本研究还介绍了在当前关于碳循环研究过程中,对海底冷泉探测常用的几种重要方法,包括以多波束探测气泡羽流,以坐底式探测器对冷泉泄漏活动进行原位、实时、持续地观测以及一系列近期开展的海底观测网计划.最后讨论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及相关的重点问题,以期给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9.
冷泉活动区气泡羽状流数值模拟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南海气泡羽状流赋存特征为参考,本文继续研究冷泉活动区气泡羽状流的地震响应。为使羽状流建模方案更合理,根据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时其半径的变化情况,修改原建模方案,重新建立了羽状流水体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得到了羽状流炮集地震记录,单炮记录上显示出明显的散射波场特征和模型的周期特点。通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炮集地震记录,得到边界收敛效果较好的成像剖面,且成像精度较高。以上研究又一次奠定了羽状流地震响应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逐步探索出更适合羽状流地震资料的处理方法,为识别羽状流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0.
扬子克拉通秭归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第四段黑色泥页岩中广泛发育具明显δ13C负异常的碳酸盐岩结核,其是否与古甲烷天然气水合物渗漏有关值得深入研究.对该碳酸盐岩结核开展的沉积结构构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碳酸盐岩结核具典型韵律环带结构,普遍发育有亮晶球体结构、草莓状黄铁矿,以及与渗漏系统有关的凝块组构,δ13C具明显负异常(-5.65‰~-6.76‰),U、Mo元素强烈富集(UEF=8~26,MoEF=99~320),Y/Ho比值为31.05~37.31,稀土配分型式为平缓左倾,主微量元素K、Sc、V、Cr、Co、Ni、Rb、Sr、Ba、Th、U和Mo等总体显示为缺氧-硫化环境,与冷泉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和特征一致.碳酸盐岩结核环带SiO2、MgO、CaO、CO2等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呈阶段性连续增减变化,显示碳酸盐岩结核形成经历了初始形成、成岩-交代、成岩后改造3个连续演化阶段.据此,提出碳酸盐岩结核是新元古代末噶斯奇厄斯冰期(582~551 Ma)结束温度回暖,黑色泥页岩中低温封存固态天然气水合物发生分解释放和成岩-交代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结核,也是古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重要地质记录和标志,这一新认识为华南扬子克拉通在震旦系和下古生界沉积盖层中寻找页岩气(甲烷天然气)储集层位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