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稀土元素的四分组效应最早是Peppavd等人(1969)总结某些稀土离子的液一液萃取体系的分配比或分离因素的变化时提出的,即指将稀土元素按其性质的相似变化分成四个元素一组的四个小组:La-Ce-Pr-Nd;Pm-Sm-Eu-Gd;Gd-Tb-Dy-Ho;Er-Tm-Yb-(?)u,并可分为W型和M型。W型的分布曲线在Dy和Yb处下凹,在Er处上凸。M型则相反,在Ce、Sm、Dy、和Yb处上凸,在Nd、Gd和  相似文献   
102.
Comparison has been made of the occurence of aromatic series in chloroform fraction between immature and mature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Hang.2 well in Chaidamu Basin.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formula CaH2n-p (p=6, 8, 10, ..., 20), the molecular ion distribution of 11 series have been studied by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GC-M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immature.mature evolution of aromatic homologous obeys the rules in thermodynamics and can be summaried as: (1) The alkyl side chains decrease and become shorter in compounds of each series. (2) Alkyl and cycloalkanes aromatics (1--3 ring) increase, but cycloalkanes aromatics with more (4-5) rings decrease. (3) Aromatization is observed in alkyl benzene, alkyl naphthalene and alkyl phe.nanthrene series. (4) The bimodal distribution of carbon number curve changes into unimodal distribution. It seems that the variation in aromatic homologous distribution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indicator of maturatlon or as fingerprints for source-rock correlation.  相似文献   
103.
正在迅速兴起的移动计算(Mobile Computation)技术,结合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这一便携式地理信息系统(Portable GIS)的应用产品,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此,本文以徐州“数字国土”土地变更调查项目为例,介绍了利用GPS定位的高精度和PDA的便于携带、功能强大的特点,将二者集成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具体介绍基于GPRS公网的实时差分系统的建设,并探讨GPS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4.
公共地图服务的普及是人们步入数字生活、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一步。如何准确地探测群体用户访问行为的时空聚集访问模式,将网络虚拟空间访问行为映射为现实世界行为,是提升公共地图服务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探寻了群体用户访问公共地图服务产生的热点聚集区域的时间及空间规律,基于海量用户访问日志记录,结合分组分析、时间序列统计分析和时空三维图可视化方法,挖掘得出公共地图服务热点区域具有明显的以星期为单位的周期自相似特征,多数热点区域在周期内连续出现;基于箱形图和频率密度图的统计方法,分析得到热点区域间距在空间上呈“小间距多,大间距少”的聚集分布形态,且在不同的图层中热点区域间距分布迥异。公共地图服务用户访问时空规律揭示了用户行为意图,可将人类活动数字化,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中人地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5.
全球定位系统和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技术的成熟,为位置信息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可靠保障。就GPS,GPRS,GIS在位置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进行探索,设计基于GPS/GPRS的位置信息服务系统的总体架构,并就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6.
陈伟  陈斌  孙克克 《岩石学报》2018,34(6):1704-1724
江西省大湖塘钨(铜、钼、锡)矿集区位于江南造山带中段九岭山脉,是世界级钨矿。茅公洞岩体位于大湖塘矿集区南部,由花岗斑岩和白云母花岗岩组成,后者有显著钨矿化。本文对此岩体进行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云母-长石矿物化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及Nd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33±2Ma,野外穿切关系表明含矿白云母花岗岩侵位稍晚。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表明白云母花岗岩属于高分异花岗岩,与花岗斑岩相比,具有高硅,富碱,过铝质,较低的Ga/Al值,高Rb/Sr,Eu负异常明显,稀土四分组效应和异常的微量元素特征(non-CHARAC性质),以及较高的ε_(Nd)值。基于以上特征,我们提出高分异的白云母花岗岩的形成模式:双桥山群变质沉积岩经部分熔融形成花岗斑岩之后留下麻粒岩相残余体,后者在幔源高温玄武岩底侵交代作用下再次发生深熔作用而形成白云母花岗岩;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不仅为麻粒岩相残余的部分熔融带来高温,同时也带来挥发份F、B等,以及少量幔源物质的添加(导致白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ε_(Nd)值)。F、B的加入改变了岩浆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显著降低了岩浆的粘度、密度和固相线温度,这导致岩浆体系分离结晶过程的延长和高度的分离结晶;延长的岩浆演化过程活化了围岩中的水,导致强烈的熔-流体相互作用,形成白云母花岗岩的稀土四分组效应。同时,围岩流体的活化也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加剧成矿物质的富集。而较还原的岩浆体系阻止了钨的分离结晶,为成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7.
田明  邹云丽  肖羚  谷梅花  尹小涛 《岩土力学》2022,43(Z2):469-476
山区公路土石混合弃渣颗粒组成的复杂性和人工堆积特征造成其工程特性难以准确测定和量化分类。利用工程大数据统计分析为量化分类提供标准和界限依据,细化弃渣分类为弃渣工程科学设计及安全防护提供支撑。依托山区高速公路多个核心弃渣场多部位多阶段土石混合弃渣的颗粒组成和天然休止角测量,形成土石混合弃渣基本特征大数据;利用工程数据统计分析山区公路弃渣的颗粒组成与休止角的分组特征,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山区公路弃渣具有显著的分组特征,利用粗细比k将弃渣分为土类弃渣(k<0.3)、土石混合弃渣( k为 0.3~1.4)和石类弃渣(k>1.4)。(2)山区公路土石混合弃渣细粒占比较低,以粗粒为主。弃渣粗细比为N(0.85,0.338 9)正态分布,休止角为N(37.64,3.057 8)正态分布,土类弃渣休止角<32.6º,土石混合弃渣休止角为 32.6º~42.7º,石类弃渣休止角>42.7º,分类及参数建议解决了取样代表性难题和结果离散性问题。(3)根据无黏性土边坡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结合弃渣分类和不同等级弃渣场安全系数标准,计算得到不同类弃渣控制坡率,土类弃渣控制坡率 ≤1:2,土石混合弃渣控制坡率 ≤1:1.75,石类弃渣控制坡率 ≤1:1.5,经跟踪检验,发现建议坡率下弃渣边坡中长期稳定可以得到有效保障。上述研究可以为山区公路弃渣场动态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具有较强的工程类比价值,有利于形成地区经验值。  相似文献   
108.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 坝下游分组悬沙输移特点发生改变, 不同河段冲淤过程有所差别。基于1999—2018年坝下游实测水沙资料及固定淤积断面地形数据, 分析汛期分组悬沙输移的沿程调整特点, 建立分组悬沙输移及河床边界条件双重影响下不同河段河床累计冲淤量的计算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①汛期各组沙输沙率远小于蓄水前, 且中沙输沙率降幅最大, 在各水文断面平均降幅为85%;沿程上细沙输沙率基本不恢复, 而中沙和粗沙恢复距离分别到利津及艾山。②坝下游河床持续冲刷, 各河段河床组成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粗化; 在拦沙后期(2007—2018年), 游荡段和过渡段床沙中细沙和中沙占比不足5%, 对悬沙几乎无补给作用, 而弯曲段床沙对中沙仍有一定的补给能力。③下游各河段以冲刷下切为主, 但调整幅度不同, 故对水流的约束能力有所差异。建立了各河段累计冲淤量与前期河相系数及进口断面分组来沙系数的经验关系, 并采用2019年下游水沙数据对公式进行了初步验证, 公式能合理反映断面形态与分组悬沙输移对河床累计冲淤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为了降低因Z-R关系不确定导致的雷达定量降水估测(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简称QPE)误差,提出了基于云团的分组Z-R关系拟合方案,在风暴单体识别算法得到的不同降水云团或同一个云团内部的不同数据分组区域内,拟合并采用不同的Z-R关系反演地面降水信息。以2013年6月5—7日的梅雨锋过程为例,使用覆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28部多普勒雷达和全国逐分钟雨量计的观测资料,对单一动态关系、简单分组Z-R关系以及基于云团的分组ZR关系反演的雷达1 h QPE进行效果对比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云团的分组Z-R关系可以有效识别降水云系的局部特征,这是基于云团的分组Z-R关系优于其他两种Z-R关系方案的重要原因。(2)雷达波束部分遮挡导致的偏弱反射率因子,对雷达QPE数据场的不连续性和Z-R关系的不确定性均有影响。(3)雷达硬件或雷达标定引入的偏强(弱)的反射率因子,与简单分组Z-R关系得到的雷达QPE局部高(低)估相关,这降低了简单分组Z-R关系在大范围降水过程中的适用性,但对基于云团的分组Z-R关系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0.
根据河口海岸水沙输移的特点,建立了一个新的二维分组数学模型,用来预测该区域的水沙输移过程。该模型耦合了水动力模块、泥沙输移模块和床面演变模块。其中水动力模块基于浅水方程组,综合考虑了柯氏力、床面切应力以及表面风应力的影响,引入干湿判断法处理动边界。泥沙输移模块首先将泥沙按照粒径分组,针对不同泥砂性质,对各组泥沙分别进行建模求解。床面演变模块基于质量守恒方程,实时更新床面高程以及床沙级配变化,并传递给水动力模块,更新底部边界。该模型被应用在了英国塞汶(Severn)河口,其预测的泥沙浓度和实测数据以及不分组的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文中建立的分组模型预测的结果要明显好于不分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