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9篇
  免费   368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测绘学   348篇
大气科学   214篇
地球物理   178篇
地质学   390篇
海洋学   53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89篇
自然地理   792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研究城市主导功能影响下区域碳平衡时空分异,有助于理解城市功能格局与碳循环过程之间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厦门市6个区为例,采用各区历史统计数据以及卫星影像处理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简化的区域碳收支计算模型,核算各行政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碳平衡,结果表明:厦门市整体上呈现碳收支失衡逐渐加剧的趋势,2003年CO2排放量是吸收量的1.91倍,2013年增长至7.44倍;各区碳代谢以及碳平衡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异特征。结合厦门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制订的主导功能分类,阐明主导功能影响下时空分异的社会经济、自然景观等驱动因素对城市碳平衡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与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区不同的碳平衡状况,制订适应各自主导功能的减排以及碳补偿政策。研究有助于直接服务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实践,从城市生态服务角度指导建设规划,合理城市功能分区。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参照心脏超声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探讨64-MDCT测量可疑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6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同期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CTA。所有入选者的MDCT原始数据在0~95%R-R间期、间隔5%重建后传至AW4.4工作站,利用相关软件结合人工方法测量左心室舒张功能。MDCT测量以二维超声为参照,计算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晚期峰值血流速度(E、A)、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组织运动速度(Ea)、左心室充盈压力(E/Ea)。所有cT心功能测量值与同期超声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所有入选者中随机选择20名在初次CT心功能测量两周后由同一操作者对其进行再次测量,同时指定另一名医师对该亚组再次进行测量并与初次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cT和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好,分别为E(r=0.82,P=0.000)、E/A(r=0.91,P=0.000)、Ea(r=0.82,P=0.000)、E/Ea(r=0.83,P=0.000)。Bland—Altman图显示两种方法对各参数的评价变异性低。随机选择的研究亚组cT评价E/A、Ea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重复性好,Bland—Altman图显示E/A和Ea的变异均在95%一致性界限内。其相应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相关系数分别为E/A(r=0.91,P=0.000:r=0.89,P=0.000)、Ea(r=0.87,P=0.000;r=0.84,P=0.000)。结论:64-MD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同时,可进行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993.
我国地震防灾避难所的发展沿革是露宿→窝棚→简易房、帐篷→过渡安置房。重大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实践表明,露宿是最危险的避难方式;窝棚有最基本的防灾功能;简易房和帐篷具备基本生活条件;汶川大地震后兴建的彩钢过渡安置房是我国中长期避难场所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避难场所发展规划可对各城市普及性地规划建设避难场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建筑抗震设防水准的逐步提高,将出现开放型与封闭型避难场所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994.
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林荣  陈舒阳  曹禄来 《岩土力学》2014,35(9):2642-2650
为将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由宏观价值评判提升至可为工程服务,曾提出了基于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工程易损性概念。然而,诸如桥隧工程在遭受泥石流危害时,仅靠结构损毁程度无法正确判定实际灾情,会导致对功能完全损失而结构受损较轻的受灾工况“轻”判、功能尚可而结构损毁较重的受灾工况“重”判。鉴于此,在原有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承灾特征、线路规格、恢复成本等桥隧工程使用功能的影响因素,形成了既关注“结构损毁”,又重视“功能损失”的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克服了单一结构评判的不足,与现场灾情更为相符。这丰富并发展了工程易损性评价的内涵,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合理,对正确预判或验证桥隧工程遭受泥石流危害受灾情况,合理妥善地准备或及时准确地启动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樊杰 《地理学报》2014,69(8):1060-1068
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人文地理学前沿问题探讨的综述,阐释了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时空分异规律是现代地理学最高层级的科学难题、也是决定未来地理学前途的关键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截至目前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所采用的“过程归纳、区域比较、定性分析、逻辑判断”等4个实用方法,并围绕着区域均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地域功能、空间结构等4个前沿领域,讨论了影响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自然圈对人类活动圈层的作用、综合地理区划原理和方法、以及“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等研究的学术思想,探讨了“未来地球”框架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和重要命题,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基础研究和决策应用贯通”的复杂性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综合研究集成方法体系建设,将深刻影响着人地系统过程和格局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6.
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当前,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总体上处于“描述-解释”阶段,高度集中在森林转型研究领域及空间形态研究路径。学术界亟须推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向科学调控阶段发展。对此,本文尝试提出耕地转型的研究路径,以期带动土地利用转型研究领域向半人工半自然复合土地系统乃至人工土地系统拓展、研究路径向非空间形态延伸。耕地转型诊断可以从空间形态转型与功能形态转型两条路径开展。其中,前一路径关注耕地的空间分布及其收缩与扩张,可以从耕地数量变化或格局变化视角开展研究;后一路径关注耕地功能的变化过程,可以从外部性或政策演进视角开展研究。由社会-生态负反馈驱动的耕地功能形态转型,主导着由社会-经济动态驱动的耕地空间形态转型进程。据此,作者构建了耕地转型调控框架及其层次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997.
基于GIS的银行管理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美遐 《测绘科学》2006,31(5):146-147,62
为了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和其竞争力,可以利用GIS提供广泛的地理查询功能,辅助决策功能和客户服务功能。以营业系统的各种营业业务网点及相关资源为主要内容,建立营业网点GIS查询系统,将有以下的特点:通过GIS技术为客户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咨询、业务受理服务;把银行的营业网点、分理处、ATM机、自助等各种资源通过GIS技术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电子地图展现出来,为银行各个部门的自身业务管理以及领导的综合决策提供可靠的GIS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998.
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实现流域综合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水环境管理由水质目标管理向流域水生态管理转变的重要依据。根据辽河流域大尺度水生态空间格局分异的自然属性,结合国内外相关生态环境分区的研究进展,通过对辽河流域水热比(P/T)、径流深(RD)、数字高程(DEM)、多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水文地质(RP)等自然因素、河流水环境因子及水生生物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CCA),筛选出DEM、RD、RP、NDVI指数作为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的主要因子,并依此建立了辽河流域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指标体系与分区技术方法。结果表明:辽河流域可分为4个水生态功能一级区,即西辽河上游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冀北山地丘陵水生态区、西辽河中下游西辽河平原水生态区和辽河中下游平原水生态区及浑河—太子河上游山地丘陵水生态区。辽河流域多年历史数据与野外水生态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流域内鱼类聚类分析结果与水生态功能一级分区结果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吻合性。水生态功能分区结果为辽河流域水生态综合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同时也为中国水生态功能分区技术方法的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9.
被誉为“空气维生素”的空气负离子具有调节神经中枢、促进新陈代谢等生物效应,有益于人体身心健康;同时负离子还具有抑菌、杀菌的作用,在喀斯特洞穴中负离子含量高,也造就了洞内洁净的空气。喀斯特洞穴康养就是依托于洞穴环境与小气候而开展的疗养、康体、休闲等一系列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本文采用指数分析法,从人体感受与环境卫生学角度选取人体气候舒适度指数、空气清洁度指数和空气负离子富含度指数构建喀斯特洞穴康养功能指数(CRFI)并以贵州红果树景区天缘洞为实例,来评价喀斯特洞穴的康养适宜性。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三个指标权重分别为0.142、0.286、0.572。根据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的洞穴环境连续监测数据发现,天缘洞洞内氡浓度年均为610.26 Bq.m-3,洞内CO2浓度年均521.900 ×10-6,符合国际辐射安全要求,满足洞穴康养开展的前提条件;洞内年均温为14 ℃,相对湿度大,人体气候舒适度相对较低;洞内正负离子含量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存在较大幅度的变化,负离子浓度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以TY-4地下湖为中心向洞口方向逐渐递减趋势,天缘洞4-9月全洞段空气负离子含量较高,空气清洁度指数均高于1.00,属于最清洁空气,极有利于人体健康。天缘洞全年的洞穴康养功能指数显示天缘洞最佳洞穴康养时间为5月与9月,最佳康养地点位于TY-4地下湖附近,仅有12月与1月不适宜开展洞穴康养活动。   相似文献   
1000.
从土壤腐殖质分组到分子有机质组学认识土壤有机质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梳理了与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相联系的,特别是对固碳减排的土壤有机质本质认识的研究进展及路径,探讨了经典腐殖质学说存在的问题,概述了新近的有机质保护稳定学说及腐殖质组学学说,并追溯了生物标志物有机质分子研究,最后从土壤学的基本理念和理论出发讨论和重新认识土壤有机质的本质及其价值。从形成条件、分离条件和分子鉴定等多方面分析,土壤腐殖质形成和稳定学说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而面向气候变化的碳固定研究可以深入探析土壤有机质的复杂存在状态。越来越认识到土壤有机质是投入土壤的有机物质经不同程度生物利用或降解的产物残留,只是被土壤不同程度地区隔和封闭,本质上仍是分子量变化极大的生命源有机物的集合。因此,可通过生物标志物分子作为靶标在土壤中提取和识别,该技术的发展将孕育萌生土壤有机质分子组学。后者可以用于判读土壤有机质的结构支撑、反应活性和促生功能等方面的本质差别,这些差别可能是由有机分子组成结构及存在状态所决定而不是由有机分子稳定性决定的。从这个概念出发,类似于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土壤有机质的丰度、组成、结构与功能间的联系可能是土壤有机质本质的核心问题。对这种关系的量化和参数化表征可用以探索土壤有机质永续固定,且可以保持生命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的管理策略及技术,并配合土壤的团聚体理论诠释土壤的本质和生态系统功能服务,这将是未来土壤学服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立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