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424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23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526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10余年来,通过对鲁东胶北地区太古宙地层的研究,原胶东群中剔除出大量的变质变形深成侵入岩,并从其底部分离出一套呈包体状态残存于花岗质岩石中的紫苏磁铁石英岩、二辉斜长角闪麻粒岩等,据此建立了唐家庄岩群。该岩群为一套经受角闪麻粒岩相高级变质的表壳岩组合,同位素测年数据为2763~2936Ma,与之相伴产出的超基性岩同位素地质年龄值为2693~3150Ma,其特征与鲁西地区沂水岩群相似,说明太古宙时鲁东和鲁西曾是一个统一的克拉通陆核。  相似文献   
82.
苏家沟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残留体赋存于早元古代二长花岗岩中,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科马提岩、透闪石岩、透闪片岩、阳起透闪片岩、绿泥透闪片岩、黑云阳起片岩等组成,具典型的鬣刺结构及变余鬣刺结构。该科马提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结构特征与世界典型地区科马提岩极为相似,属橄榄科马提岩。  相似文献   
83.
丁明柱  刘东 《东北测绘》1998,21(4):31-32
本文在对传统地图生产工艺改造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DTP技术与彩色数字印前技术对地图生产工艺的影响,提出了一整套利用DTP技术和数字印前技术改造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生产工艺发行发,并对其主要工作步骤,软,硬件配置方案,工艺流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4.
西太平洋暖池基本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李克让  周春平 《地理学报》1998,53(6):511-519
本文在大洋暖区物理气候图集编制以及大洋暖池指数建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基本特征;大洋暖池指数的建立及暖池气候特征;西太平洋暖池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西太平洋暖池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
蒙阴县苏家沟科马提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家沟科马提岩呈透镜状残留体赋存于早元古代二长花岗岩中,主要由蛇方石化橄榄科马提岩、透闪石岩、透闪片岩、阳起诱闪片岩、绿泥透闪片岩、黑云阳起片岩等组成,具典型的鬣刺结构及变余鬣刺结构。该科马提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结构特征与民办典型地区科马提岩极为相似,属橄榄科马提岩。  相似文献   
86.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万彪  周春平 《气象学报》1998,56(5):619-626
文中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面积和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暖池中心的纬向移动与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相反,而经向移动和500hPa副热带高压脊平均位置的南北季节性变化非常一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变化落后暖池大约3个月左右,用暖池28℃或29℃面积指数可以很好地预测出当年6,7,8三个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87.
到木提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主要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闪长岩。笔者对新发现的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以确定其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结合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综合探讨到木提岩体的侵位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演化程。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闪长岩206Pb/238U年龄为(244.6±1.8)Ma,到木提闪长岩体结晶时代为早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里特曼指数小于3.3,具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值均小于1.1;岩石中P2O5含量普遍较低,且与SiO2含量呈负相关性;富集K、Rb、La等LILE,亏损Nb、Ta、Ti、P等HFSE。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到木提岩体属于Ⅰ型花岗岩。综合分析认为,东昆仑东段到木提岩体是下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火山弧花岗岩,阿尼玛卿洋俯冲作用可以持续到早—中三叠世,俯冲过程中形成区域性的地幔岩浆底侵就是导致下地壳熔融的热源,且幔源岩浆不同程度混入...  相似文献   
88.
冬季西太平洋暖池与华南降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10年全国台站冬季降水观测资料、Hadley环流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与我国华南地区冬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与我国华南冬季降水的年际关系在1972年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转折,20世纪70年代前两者弱的负相关未通过信度检验,而70年代后两者相关系数达到-0.5~-0.6。回归分析显示,70年代前,暖池对产生华南冬季降水的水汽条件以及动力条件等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其与华南冬季降水的关系不明显。70年代后,暖池偏暖时,在菲律宾海区域激发出一个显著的气旋性环流,该环流西北侧的偏北风不利于南海地区水汽向我国华南地区输送,华南地区水汽辐散增强,而且南支槽地区对流减弱,南支扰动不活跃且扰动不能向下游地区传播,华南地区扰动活动减弱,此外暖池偏暖使北半球经向环流显著增强,且下沉支位于我国华南地区,加强了华南地区的下沉运动,因而华南地区冬季降水显著偏少;暖池偏冷时,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89.
In this study a coupled air–sea–wave model system, containing the model components of GRAPES-TCM, ECOM-si and WAVEWATCH III,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an air–sea coupled model. The changes of wave state and the effects of sea spray are both considered. Using the complex air–sea–wave model, a set of idealized simulations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ir–sea–wave interaction in the upper ocean. Results show that air–wave coupling can strengthen tropical cyclones while air–sea coupling can weaken them; and air–sea–wave coupling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air–sea coupling, as the intensity is almost unchanged with the wave model coupled to the air–sea coupled model. The mixing by vertical advection is strengthened if the wave effect is considered, and causes much more obviou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ecreases in the upper ocean in the air–sea coupled model. Air–wave coupling strengthens the air–sea heat exchange, while the thermodynamic coupling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weakens the air–sea heat exchange: the air–sea–wave coupling is the result of their balance. The wave fiel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is determined by the wind field. Experiments are also conducted to simulate ocean responses to different mixed layer depths. With increasing depth of the initial mixed layer, the decrease of SST weakens, but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of deeper layers is enhanced and the loss of heat in the upper ocean is increased.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is larger when the initial mixed layer depth increases.  相似文献   
90.
基于多种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次超长La Ni?a事件中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选取的两次事件分别发生在1984~1985年和1999~2000年,但强度有明显差异,其中前者为中等强度事件,而后者则为强事件。在两次事件过程中,暖池对流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东偏弱,但季节内变化有很大差异。对强事件而言,6月对流开始发展,异常值在7月达到最大,8月稍弱,这与La Ni?a年合成结果一致,表明La Ni?a信号主导了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与此不同的是,在1984~1985年事件中,6月和8月对流偏强,7月偏弱,呈双峰型异常变化。分析表明,当前一个月海温偏高时,后一个月对流偏强,减弱了太阳辐射,造成局地海温降低,偏低的海温又反过来抑制了后一个月的对流发展,暖池地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在中等强度La Ni?a事件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两次超长La Ni?a事件中,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变化过程和影响因子有很大差异。此外,由于副高偏东,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总体上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