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78篇
地质学   332篇
海洋学   14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34年   3篇
  192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1.
小波分析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测井曲线小波变换用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方法效果,从小波系数模极值点、过零点与信号突变点数学关系出发,分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对测井曲线划分不同级别层序的要求,探讨了测井小波变换最佳分解级次和适于测井曲线分层的小波函数选择,以一取心率高钻孔为例,用2种小波函数对4种测井曲线进行小波变换和高分辨率地层界面解译。研究表明,选择恰当窗宽小波函数决定测井曲线小波分层精度,测井数据sym 6小波分解的小层界面划分效果要稍好于db 4小波;GR、RT曲线正则性小波分解可以很好地满足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要求;测井曲线小波分层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612.
针对2012年9月25日山西一次低槽冷锋层状云,组织有设计的飞机观测,通过斜飞、螺旋、分层探测等方式,实现对云微结构的精细观测,同时结合卫星、雷达、探空等资料进行该云系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1)本系统为冷暖混合层状云系,云中无明显夹层,云系宏、微观结构均匀、稳定,地面有明显降水。2)冷云区多为固态冰相粒子,以凝华增长为主,过冷水欠缺;小云粒子谱呈指数分布,大云粒子谱呈双峰分布,降水粒子谱呈三峰分布;云中相同高度的不同位置上,粒子谱型、浓度基本一致。3)暖云区大云粒子和降水粒子的谱宽较冷云区变窄,谱型由多峰变为单峰。随高度下降,降水粒子有效直径变大、浓度变小,其垂直分布同雷达回波的垂直剖面相吻合。4)地面降水主要是由冰相粒子增长造成,本次过程冰相粒子充分、过冷水缺乏,因此该层状云引晶催化的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613.
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过经拉矿区位于著名的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的北侧,是冈底斯成矿带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冈底斯成矿带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日益受到国内外地质学者的广泛关注(侯增谦等,2003;李光明等,2004,2006,2009;杨志明等,2008;唐菊兴等,2009;佘宏全等,2009;肖波等,2011)。  相似文献   
614.
对黔北坳陷几个露头和钻井地质剖面上前寒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和金沙岩孔古油藏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已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的地质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普遍存在双峰态分布现象,且构成每个峰群中的正构烷烃均无碳数优势,这一现象在其他地区的相应层位地质样品和热模拟实验产物中均得到了印证,并提出了利用FCPR和LCPR两个参数来表征前、后两峰群的相互关系。当两个参数均大于1.0时,指示正构烷烃系列具双峰态分布。鉴于研究区烃源岩的时代古老,当时沉积有机质的来源为富氢的菌藻类,富含长链脂族结构则是这些有机质形成高碳数正构烷烃的重要原因。此外,所研究地质样品中有机质附存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使它们发生差异成熟作用,结果可能导致不同分布特征的正构烷烃发生叠置而出现双峰态分布现象。因此,这些古老地质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的双峰态分布可能是指示来源低等生物如藻类的有机质经历强烈热演化作用的潜在标志。  相似文献   
615.
牛晓露  杨经绥  冯光英  刘飞 《地质学报》2015,89(6):1108-1119
河北矾山超镁铁岩一正长岩杂岩体侵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为硅不饱和过钾质碱性岩,起源于受古亚洲洋俯冲物质改造过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矾山杂岩体侵位于晚三叠世,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三叠纪碱性岩带的代表性岩体之一。本文利用电子探针(EMPA)和激光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获得了该特殊岩浆体系下黑云母的主量和微量元素组成,并讨论了其成岩指示意义。矾山杂岩体各类型岩石中的云母均为黑云母,Fe/(Fe+Mg)为0.32~0.57,∑Al为1.179~1.375。黑云母成分记录石榴石辉石正长岩结晶时体系氧逸度LogfO_2=-12.5~-15,温度为680~780℃。矾山杂岩体的黑云母具有极低的稀土元素含量(小于0.100×10~(-6)~1.077×10~(-6)),对全岩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基本上没有影响。在微量元素组成上,黑云母是元素Rb、Ba、Nb、Ta、V、Cr、co和Ni的主要载体,其Sr、Zr、Hf、Y、Sc、Th和U的含量明显低于全岩。黑云母成分反映矾山杂岩体岩浆体系以富Fe、高氧逸度为特征,这可能是该杂岩体发育具有经济价值铁矿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16.
对2003-2009年、2012-2018年共计14 a的人工影响天气飞机结冰个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飞机结冰高度与0℃层、-20℃的关系、结冰所在区域与高空涡、高空槽两类降水天气系统的位置关系,验证了利用飞机结冰和0℃层可以判定云中存在过冷水的方法,为人工增雨冷云催化作业区选择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17.
浅埋煤层过沟开采在陕北矿区普遍存在,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和生态健康发展。覆岩采动裂隙及地表裂缝的发育是岩体微裂隙的延伸和扩展的结果,为更加系统地研究浅埋煤层过沟开采覆岩微裂隙的演化规律,以陕北安山井田125203工作面为背景,根据现场沟道剖面及钻孔资料,采用Particle Flow Code (PFC)数值模拟平台构建颗粒流数值采煤模型,模拟分析覆岩微裂隙的发育特征、数量变化规律和力链演化特征,揭示微裂隙的发育规律和地表裂缝发育机理。结果表明:浅埋煤层过沟开采过程中,覆岩微裂隙发育表现为“产生–延伸和扩展–聚合成群–贯通成缝”的动态演化过程;根据微裂隙的基本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可将发育全程划分为非连续跳跃式、连续贯通式和横向扩展式3个微裂隙发育阶段;覆岩微裂隙数量随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大而增多,非连续跳跃式和连续贯通式发育阶段呈现指数增长特征,分别累计发育微裂隙547和2 867条,覆岩微裂隙逐渐发育至地表;横向扩展式发育阶段呈线性增长特征,累计发育微裂隙11 705条,微裂隙数量随岩层高度的增大而减小;覆岩力链演化过程中,强黏性力链的破坏致使微裂隙发育,局部产生应力集中,强黏性力链拱自下而上逐渐破坏并贯通至地表,导致微裂隙延伸发育至地表形成地裂缝,力链在未贯通岩层的微裂隙两侧和尖端及地表裂缝两侧形成强力链区,微裂隙处形成弱(无)力链区。该研究成果可为陕北矿区浅埋煤层过沟开采覆岩及地表损害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18.
针对水环境中2,4--二氯酚(2,4--DCP)污染,笔者以水稻秸秆为生物炭前驱体,硫脲为双原子掺杂剂,通过高温热解工艺制备了高效吸附和催化性能的氮硫共掺杂生物炭(NSBC),用于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2,4--DCP,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双原子掺杂显著提高了生物炭材料的比表面积、氧化还原活性和活性位点,如含氧官能团和氮、硫官能团。在最佳条件下,NSBC具有高效的催化能力,5 min内2,4--DCP的降解率为95.30%。NSBC/PMS体系(0.542 min-1)的降解速率常数是BC/PMS体系(0.197 min-1)的2.7倍。此外,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NSBC仍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电子自旋共振和猝灭实验分析表明,活化PMS生成的1O2和·O-2作为2,4--DCP的降解过程的主要活性氧物种(ROS)。  相似文献   
619.
全球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在劳亚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上侏罗统、渐新统—中新统、白垩系和上泥盆统4套页岩层系内。交汇分析北美典型页岩油区块产量与Ro数据关系,提出Ro为0.7%作为低熟页岩油和中高熟页岩油的界限,系统评价了全球116个盆地157套页岩层系中高熟页岩油、低熟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约2 512亿t,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北非和俄罗斯,以前陆盆地中新界、克拉通盆地古生界、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中生界为主。海相页岩油受显生宙以来的海侵影响,富集在稳定克拉通和前陆等类型盆地中,具大面积稳定分布、成熟度适中等特征;陆相页岩油受暖室期气候影响,主要在坳陷、断陷等类型盆地中发育,以微纳米级无机孔隙和微页理裂缝为主要储渗空间通道,具有沉积相横向变化大、“甜点区段”局部富集等特征。中国石油工业正经历从“陆相页岩生油”向“陆相页岩产油”转变,初步形成源岩油气“进源找油”地质理论、陆相页岩油高效勘探及低成本开发技术体系,推动中国陆相页岩油取得重要突破。着力加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式,...  相似文献   
620.
构造生烃     
生烃是岩石中所含的有机质产生流体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岩石有机质化学反应存在两种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随着埋深加大,烃源岩越来越致密,岩石的化学反应逐渐由开放系统转变为封闭系统。目前的生烃理论仅仅是开放系统下烃源岩成熟与生烃理论,烃源岩成熟与生烃是不匹配的。封闭系统下烃源岩成熟与生烃是不匹配的,烃源岩成熟但不生烃,而是形成另外一种成熟的固体有机质。大多数情况是烃源岩为半封闭系统,烃源岩处于欠生烃状态。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和裂隙将烃源岩与疏导层沟通,烃源岩迅速由封闭、半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系统。这种生烃系统的转变形成短时间内过量生烃,笔者将这种生烃作用命名为构造生烃,意味着构造运动期即为主生烃期,伴随着多次构造运动可以形成多个幕式生烃高峰。构造生烃理论开拓两个极其重要的勘探领域:第一,新构造勘探。以往认为已经过了生、排烃期的构造得以解放,如渤海湾郯庐断裂带第四纪圈闭不是过了主生烃期,而是正处于构造生烃的过生烃高峰期。以PL19-3为代表的油气运聚强度只有构造生烃能够解释;第二,超深勘探,特别是天然气勘探。深层勘探的下限将大大延伸,生烃门限,特别是生气门限将大大加深,仅生烃而言万米都不是天然气勘探的极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