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419篇
海洋学   66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81.
582.
借助色谱质谱仪,对黔南坳陷和黔北坳陷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剖面液态石油、岩孔古油藏中的热裂解焦沥青和研究区发育的震旦系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四套高演化烃源岩的饱和烃和芳烃馏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尽管已有研究认为凯里残余油藏和岩孔古油藏的油源岩均是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但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的三芳甾类分布与组成。如凯里残余油藏凯棠剖面的液态原油中C28三芳甾烷优势明显,其含量相当于C26+C27三芳甾烷之和的一倍,且三芳甲藻甾烷在甲基三芳甾烷中的含量极低,它与其他甲基三芳甾烷的比值介于0.02~0.05;而在岩孔古油藏的焦沥青中,C26-28三芳甾烷的相对含量呈现C27 >C28 >C26的趋势,三芳甲藻甾烷丰富,它与其他甲基三芳甾烷的比值约为0.50,即比前者高一个数量级,这与研究区四套高演化烃源岩中三芳甾类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十分相似。值得注意的是与常规甾、萜烷生物标志物一样,三芳甾类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在四套高演化烃源岩中也出现了明显的趋同现象,从而失去了其在油源研究中的实用价值。因此,在利用常规甾、萜烷和三芳甾类标志物开展油源研究时,应尽可能在成熟度相近的地质样品之间进行,且样品的成熟度应限制在生油窗范围内。  相似文献   
583.
姜宗辰  马毅  杨俊芳 《海洋科学》2021,45(3):94-107
海上溢油事故危害海洋生态安全、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开展基于遥感技术的海面溢油量的估算研究,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油膜厚度反演是溢油量估算的核心环节。本文通过搭建室外实验场景,模拟真实海面溢油环境,基于现场实测高光谱遥感数据,开展海面溢油厚度反演研究。本文将深度学习与遥感技术融合,提出了基于自扩展深度置信网络的油膜厚度反演模型(oil thickness inversio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and deep belief network,OG-DBN)。该模型由油膜光谱特征数据自扩展模块与油膜绝对厚度反演模块两部分组成。光谱特征数据自扩展模块能够基于实测高光谱遥感数据,自动筛选出光谱可分性较好的光谱特征区间,进而基于对抗生成网络(generativeadversarial network,GAN)进行样本扩展,增强模型的泛化性;油膜绝对厚度反演模块则是基于深度置信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DBN),深度挖掘不同厚度油膜光谱特征数据的光谱特性信息,精确反演油膜的绝对厚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OG-DBN模型在可控实验条件下,原油油膜绝对厚度反演精度达到97.69%,决定系数R2为0.980,平均差控制在±0.06%;模型鲁棒性测试表明,该模型仍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反演精度,均高于93.33%,R2大于0.957以上,平均差在±0.6%以内。  相似文献   
584.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原油热稳定性及其裂解特征已成为制约塔里木盆地深层下一步油气勘探与评价的瓶颈之一。本研究选择塔河地区未遭受明显次生改造原油,采用黄金管封闭体系热压模拟实验,在恒压、程序升温条件下,系统分析不同热演化阶段原油热裂解产物与残余物的分子组成。结果表明,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伴随着原油热裂解程度增加引起的化合物裂解、环化、芳构化作用,气体和液态烃产率呈现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并显示不同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据此分为3个阶段:(1)初始裂解期(Easy Ro<1.2%),与原始油样比较,残留产物全烃色谱特征未发生显著变化;(2)主裂解期(1.2%o<3.8%),又以Easy Ro=2.0%为界分为快速裂解阶段和缓慢裂解阶段,残留产物中正构烷烃含量逐渐降低,同时伴随低环数芳烃化合物含量的逐渐增加,而稠环芳烃含量的逐渐增加则与低环数芳烃含量逐渐减少相对应;(3)裂解末期(3.8%o<4.5%),以高含量稠环芳烃的富集为标志...  相似文献   
585.
从西北地区侏罗纪煤中分离出来的不同显微组分热解油生物标志物总体上比较相似,但在一些特殊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热解油Pr/Ph比值一般在1.5~2.0之间,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热解油Pr/Ph比值在3~4之间,但均只有相应原煤抽提物Pr/Ph比值的一半。在常规生物标志物甾烷和萜烷组成中,藻类体和孢子体含有相对丰富的C27甾烷,角质体其次,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C27甾烷含量很低或者基本不含C27甾烷;藻类体和角质体含有较高的伽马蜡烷,而与藻类体来自相同原煤的孢子体伽马蜡烷含量很低;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基本上不含伽马蜡烷;分离显微组分的原煤伽马蜡烷含量均很低。由此可见,伽马蜡烷的含量不仅与有机质沉积水体的盐度有关,与母源的成分也有关系。显微组分热解油与煤系原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对比表明,煤系原油是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等富氢组分和相对贫氢的镜质组生成产物的混合物。不同油气藏中的原油,每一类显微组分的贡献可能不尽相同,有些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藻类体和孢子体等富氢显微组分,而有些原油除了富氢显微组分有贡献外,镜质组对其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富氢显微组分应该是煤系含油气盆地中主要的生油显微组分。  相似文献   
586.
静17块原油流体性质及对开采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辽河油田静17块油藏高黏原油流体性质及其对开采效果的影响.静17块油藏具有含蜡量高(22.56%~40.68%)、凝固点高(44~59°C)、黏度大、屈服值小等特点.凝固点随着含蜡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例如当含蜡量大于10%,凝固点高于35°C,含蜡量为40%时,凝固点约为54°C.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温度为40°C时,黏度为1.343 7×109 mPa·s,温度为60°C时,黏度为1.094 9×102 mPa·s.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注水温度开采条件下,5口水平井的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注水温度为60°C时,其产油量比注水温度为20°C时的产油量提高了20%~30%.由实验结果得知,60°C是一个重要的临界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原油呈牛顿流体状态,蜡晶不会析出,黏度明显降低.因此,保持油藏地层温度高于60°C,降低流体黏度,是提高采收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87.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轻质原油的密度小于0.83 g/cm3,饱和烃质量分数高(71%~93%),不含沥青质等.从原油族组成、轻烃特征、碳同位素、生物标记化合物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轻质原油的姥鲛烷/植烷峰面积比值高(6.1~7.4),碳同位素较重(-27.09‰~-26.48‰)、重排甾烷相对含量较高、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峰面积比值为0.65~0.95,C304-甲基甾烷相对含量较低,双环倍半萜烷相对含量较高,双环倍半萜烷/五环三萜烷峰面积比值为3.33~18.09.研究表明轻质原油的成熟度较高(镜质体反射率Ro>1.0%),原油母岩的沉积环境为弱氧化条件,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细菌和藻类也有少量贡献;运用轻烃参数,金刚烷化合物、生物标记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和碳同位素值及系列指标进行的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表明,轻质原油具有相同母源和成因,油源可能主要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渐新统恩平组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588.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渤海海上6个不同区块、7个平台的8口油井原油中正构烷烃组分及姥鲛烷植烷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通过原始指纹谱图、正构烷烃组分及姥鲛炕植烷浓度分布比较和特征比值比较对原油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不同区块的原油指纹信息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平台不同油井所产的原油指纹也存在一定差异,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可对其进行鉴别.原油的风化对特征比值影响较小,可利用其进行风化油样的鉴别.为确保鉴别的准确性,分析过程中必须实施严格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89.
近年来,安哥拉在全球石油市场中表现越来越突出,引起国际关注。以1981—2020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等数据为基础,利用箱线图等方法分析安哥拉原油资源和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在全球石油格局中的地位变化,并探讨安哥拉石油工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得到结论如下(:1)安哥拉原油探明储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下降的特征,储采比随时间推移先波动后稳定。当前探明储量集中在刚果盆地和宽扎盆地近海地区。(2)受探明储量影响,安哥拉原油生产呈缓慢上升、飞速上升、保持平稳、趋于下降四个阶段。投产区块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再向超深水区推进。但原油加工能力始终有限,与原油生产水平不匹配。(3)安哥拉在全球的储油地位表现稳健,产油潜力地位有所下降,产油地位显著提升。(4)丰富的原油资源为安哥拉原油出口型石油工业提供了基础,在经济结构影响下形成的投资结构为原油出口型石油工业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国际环境因素又为其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相似文献   
590.
日前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原油和天然气目标产量分别为1.92亿t和860亿m^3,分别同比增长1.2%和13%。2009--2011年,我国原油的目标产量分别为1.92亿t,1.96亿t和1.98亿t,天然气的目标产量分别为860亿m^3,1050亿m^3和1200亿m^3。未来3年,我国将启动石油储备基地二期项目建设,使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库容达到4460万m^3。到201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