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370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台湾海峡真光层有机碳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8月和1995年2月在台湾地DOC作定点连续观测,发现DOC日变化很大(2-4mg/dm^3),且变化的幅度有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DOC昼夜变化的 规律是白天比晚上高,夜晚始终和于低值;依据DOC的昼夜变化可将DOC分为DOCnew和DOCold两部分;DOCnew在真光层中快速地产生、消耗、再循环;DOCold则相对稳定,可从真光层底部输出;DOC的快速变化表明DOC的产生和被细菌消耗  相似文献   
122.
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对台湾海峡流量变化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AVISO的MSLA海面高度距平资料和NCEP风场资料,应用张庆华等导出的渠道流的解,诊断计算了1993-2001年台湾海峡流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台湾海峡的年平均流量为1.27Sv,夏季最大,平均为2.27Sv;秋季最小,平均为0.46Sv,季节变化明显。分析认为,台湾海峡流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台湾海峡南北方向海平面倾斜。局地风的驱动是次要因素,它所产生的流量变化具有显著的规律性,基本为南向流。  相似文献   
123.
1998年8月台湾海峡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1998年8月台湾海峡温度、盐度、叶绿素a的观测结果,讨论了调查期间叶绿素a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台湾海峡西部海域存在明显的上升流,较高的叶绿素a含量均位于低温高盐的涌升水中,叶绿素a最大值出现存在上升流区边缘、温跃层附近,台湾海峡东部海域由高温、低盐、低营养盐水占据,叶绿素a含量明显较海峡西部海域低。  相似文献   
124.
台湾海峡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对夏季藻华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于2004年8月1~6日对台湾海峡南部近岸的藻华过程进行了定点连续跟踪观测,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死亡率,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浮游植物不同光合色素类群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处于藻华的消退期.8月1日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和丰度分别为2.04μg/dm3和2.99×105个/dm3,主要优势种为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8月6日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和丰度分别减为0.37μg/dm3和1.54×104个/dm3;而蓝藻和甲藻的丰度和比例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所占的比重分别从1日的0.04%和0.85%增加到6日的9.59%和41.97%.小型浮游动物主要由无壳纤毛虫、砂壳纤毛虫、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和异养甲藻等类群组成,总丰度于8月2日达到最大值,为3640个/dm3,之后逐渐减少,6日时,仅为436个/dm3.观测期间,小型浮游动物在群落组成上虽一直以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为主,但在具体的类群结构上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30μm以下的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而红色中缢虫、砂壳纤毛虫和大于50μm的无壳纤毛虫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观测期间,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40~0.91d-1,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26~1.34d-1,摄食率和生长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还表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与叶绿素a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89),对各光合色素类群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具有较高的摄食压力(分别为37.97%~82.24%和70.71%~281.33%),是藻华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小型浮游动物对甲藻和蓝藻的避食行为,可能是观测期间由“硅藻”水华向“硅藻-甲藻”水华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5.
台湾海峡西部地震地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在台湾海峡西部采集的近万公里地震反射资料及围区地质、钻井及地震资料,对晋江凹陷和九龙江凹陷地震反射剖面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与分析,以及地震层序和地震相划分,对各地震层序及地震相分别进行了地质年代与沉积相探讨,并首次把九龙江凹陷T_3~0—T_g超层序解释为中生代地层的不同见解,这对研究该区海域沉积史、生油气史、油气储层和盖层,以及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6.
叶建平 《台湾海峡》1992,11(3):273-280
本文系根据1980~1989年福建省在台湾海峡生产的48组具有代表性的标本船之技术经济资料,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经济指标评析其生产状况及技术经济效果。结果表明,近年来,福建省灯光围网渔船的宏观技术水平已明显提高;然而因其捕捞努力量大幅度增加,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曲线呈抛物线状,其长期趋势为CPUE=-0.311+0.9032f-0.06397f~2;预测投资在功率范围为147~294kW的灯光圈网渔船在台湾海峡生产可望受益。  相似文献   
127.
台湾海峡沉积盆地的演化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海峡沉积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经历了早第三纪陆缘裂谷、晚第三纪挤压收缩和第四纪隆起封闭等发育阶段,属残留陆缘裂谷,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其中,海峡中部油气远景最佳。  相似文献   
128.
晚更新世以来台湾海峡西部的海侵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经对台湾海峡西部海域16个柱状岩心进行粒度、孢粉、硅藻、有孔虫、14C和古地磁的系统分析,可将本海域晚第四纪沉积层序自老而新划分为E、D、C、B、A层。证实了早玉木冰期中、晚期的琅岐海侵(D层上部)、玉木亚间冰期的福州海侵(C层)和冰后期的长乐海侵(A层)的存在,并首次发现里斯-玉木间冰期的金门海侵(E层)。提出台湾海峡在早玉木冰期早期大部分裸露成陆,晚玉木冰期属于浅海环境以及东山陆桥的出现应在8kaBP等见解。  相似文献   
129.
《台湾海峡》2010,29(4):590-590
台湾海峡》期刊是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学会、福建省海洋学会主办,国家海洋局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海洋科学学术期刊(季刊,国内统一刊号:CN35—1091/P,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0-8160)。《台湾海峡》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30.
欢休 《海洋世界》2013,(9):30-31
虱目鱼是虱目鱼科中唯一现存种,俗称麻虱鱼、塞目鱼、海草鱼等。虱目鱼属广盐性热带、亚热带鱼类,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省从印度尼西亚引进,1998年广东省汕头市等地区试养成功,在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推广养殖。"虱目鱼"名称的由来,相传是因为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