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4篇
  免费   551篇
  国内免费   1133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2419篇
地球物理   196篇
地质学   201篇
海洋学   897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2 毫秒
991.
利用自动站资料、雷达观测资料、NECP1°×1°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对于台风中心的移动坐标合成分析方法以及WRF模式的诊断分析,对2005年8月登陆浙江造成历史罕见特大暴雨的台风麦莎(Matsa)降水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与特大暴雨有关的台风结构变异。结果表明:①台风麦莎影响期间降水量的分布与通常热带气旋以螺旋雨带结构为主要特征的风雨分布特征显著不同,台风麦莎(Matsa)系统的右前、右后(第1、第2)象限出现了结构显著变异,对台风特大暴雨的特征落区分布有明显影响。②雷达与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揭示,在台风第1和第2象限发现有多个雨团重复生成和移动,它们与雷达回波观测到的强弱相间的中尺度上升和下沉气流相间区域相对应,是中尺度"降水细胞"频繁再生与移动的强烈发展区,对构成台风特大暴雨和灾害起重要作用。③具有再生能力的"暴雨细胞"特征结构的强烈发展区域出现动能的显著聚集,有利于台风中水汽在该区域的抽吸。台风系统的局部出现这样结构变异特征,对台风强降水落区的监测预报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2.
In this paper,the influence of Typhoon Chanthu on Thailand during June 2004 was studied.Several major features have been revealed.(1) Chanthu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favorable large-scale conditions.A continental high-pressure system covered most of China and merged with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to become a west-east oriented high-pressure band,which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westward movement of the typhoon.(2) There existed a stationary and active ITCZ,which was the preferred formation area of the ...  相似文献   
993.
于玉斌  郑祖光 《大气科学》2010,34(4):669-680
应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 以超强台风 “桑美” (2006) 在我国近海的突然增强和突然减弱过程为例, 从动能角度分析热带气旋能量发展的条件, 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可用于分析预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实用指标, 如非热成风涡度、 热成风偏差及其垂直变化。结果表明: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存在非热成风涡度负值中心, 有利于近海热带气旋突然增强; 非热成风涡度的变化与热带气旋中心气压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当扰动自下向上传播时, 在热带气旋增强阶段热成风偏差为正值, 而在减弱阶段为负值; 当外围波扰向内核传播时, 在热带气旋增强阶段热成风偏差垂直变化为负值, 而在减弱阶段为正值, 热成风偏差及其垂直变化的这种变化在对流层中低层更明显。当扰动自下向上、 自外围向内核传播时, 在热带气旋增强阶段非热成风涡度为负值、 热成风偏差为正值、 热成风偏差垂直变化为负值; 减弱阶段则相反。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基于PSU/NCAR MM5中尺度模式对台风榴莲 (2001) 生成过程成功的数值模拟, 利用模式输出的较高时空分辨率资料, 对台风榴莲生成过程中对流层中层中尺度对流涡旋 (MCV) 的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 中层MCV在台风榴莲生成中的作用有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 中尺度组织化作用: 伴随中层MCV的垂直次级环流圈, 使得区域内的积云对流热塔趋向于逐步在中心区域集中, 热塔相互之间容易发生相互作用, 通过合并过程有些热塔得到加强, 而有些趋于消亡。同时, 热塔聚集后的群体效应反馈作用又使得中层MCV加强或维持, 进一步促进热塔的合并以及向轴对称化发展; 第二, 存贮效应: 因为中层MCV的生命史比积云对流热塔长, 能够将消亡对流热塔所携带的热量、 水汽、 涡度加以存贮和保留, 使得中层MCV区域向有利于TC生成的方向发展, 最终成为TC环流的 “胚胎”; 第三, 中层MCV与对流层低层的槽 (涡旋) 以及对流热塔之间通过相互作用, 共同实现中低层系统的垂直耦合。  相似文献   
995.
GRAPES模式对2008年两次强降水过程的数值预报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新东  常燕  王式功 《高原气象》2010,29(2):321-330
利用GRAPES_meso中尺度模式和三维资料变分同化系统,以国家气象中心T213L31全球模式预报结果作为第一猜场,在对我国南方地区的探空、地面站、自动气象站和13部雷达观测径向风进行同化的基础上,对2008年6月中旬造成南方多个省份大暴雨的一次冷锋过程和7月底在福建登陆的8号(凤凰)台风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热力和动力检验,并对模式预报降水和降水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冷锋系统中对流降水产生的有利条件和维持机制、以及台风登陆后的结构演变,发现这次冷锋具有较强的斜压性和锋区对流不稳定性,热力动力结构与梅雨锋类似。台风"凤凰"登陆后减弱为热带低气压,虽然受地面摩擦影响和水汽供应的减少而导致螺旋云系减弱,但热力结构依然清晰,暖心结构被削弱,呈现高层偏暖和低层偏冷、抑制对流发展的热力结构。通过分析,初步验证了GRAPES_meso模式对这两个个例强对流降水系统的刻画能力,但仍然有必要进行更多更细地检验。  相似文献   
996.
新动力因子在登陆台风与降水移动中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入新动力因子位温平流项与广义位温耦合水平通量参数(the Potential Temperature Coupling Flux Parameter,简称PTCF)的定义,即位温平流项与广义位温的雅可比行列式,对登陆台风"韦帕"(Wipha)及其雨带的移动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台风中心会向新动力因子绝对值(|G|)的垂直平均值最大值处移动;|G|垂直平均值大值区的移动和变化早于台风中心的移动,对台风登陆与登陆后的移动路径有一定指示作用。为便于推导新动力因子的演变方程,还利用ARPS模式的资料同化模块对NCEP每6 h一次的全球最终分析资料(FNL)与MICAPS系统下全球地面资料和探空资料进行四维同化,插值到等高坐标系下,计算并分析了PTCF的平流项与4个阻力项分别影响台风及其降水移动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7.
选取2008年广东省80 a一遇的低温雨雪、建国以来登陆中国时间最早的台风"浣熊"、建国以来最严重的"龙舟水"等几个典型极端天气事件进行分析,并初步得出了导致这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和历史上较强的拉尼娜事件是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重要原因;拉尼娜事件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脊线偏北为"浣熊"成为登陆广东最早的台风提供了条件;南海季风爆发、西南季风强盛、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偏西和偏南、南亚高压偏弱、南海暖湿气流和地面低压槽长时间维持造成了2008年历史罕见的"龙舟水"。  相似文献   
998.
大气-海浪耦合模式对台风“碧利斯”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海表粗糙度作为耦合大气、海浪模式的重要因子,实现中尺度大气模式MM5(V3)和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的双向耦合,建立充分考虑大气、海浪相互作用的大气.海浪耦合模式.将该大气-海浪耦合模式应用于对0604次台风"碧利斯"的数值模拟,在耦合模式中引入Smith92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探讨其对台风和台风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气-海浪耦合模式能够抓住台风过程的总体特征.Smith92海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影响不大.但在台风系统强度的模拟上影响明显,采用Smith92方案使得台风系统强度显著增强,对台风系统强度的模拟有明显改善.同样,大气-海浪耦合模式能够很好的模拟台风过程中海浪的传播和演变.采用Smith92方案使得海面有效波高明显增高,对海面有效波高的模拟有一定程度改善.因此,在大气-海浪耦合模式中恰当的选择海表粗糙度参数化对改进大气-海浪耦合模式的模拟效果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99.
Ocean temperature responses to Typhoon Mstsa in the East China Se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he MASNUM wave-tide-circulation coupled model, with 21 layers in the vertical and (1/8) °horizontal resolution,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oceanic responses to Typhoon Mstsa which traversed the East China Sea (ECS) during the period of 4 - 6 August, 2005. Numerical experiment result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observation. The responses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a focused area of (27° -29°N, 121° - 124°E), include heating and cooling stages. The heating is mainly due to warm Kuroshio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downwelling due to the water accumulation. In the cooling stage, the amplitude of the simulated cold wake ( -3℃ ), locat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is typhoon track, is compared quite well with that of the satellite observed SST data. The wave-induced mixing(Bv) plays a key role for the SST cooling. Bv still plays a leading role, which accounts for 36%, for the ocean temperature drop in the upper ocean of 0 - 40 m, while the upwelling is responsible for 84% of the cooling for the lower layer of 40 - 70 m. The mixed layer depth (MLD) increased quickly from 28 to 50 m in the typhoon period. However, the simulated MLD without the wave-induced vertical mixing, evolution from 13 to 32 m, was seriously underestimated. The surface wave is too important to be ignored for the ocean responses to a typhoon.  相似文献   
1000.
台风灾害是影响中国2.5亿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鉴于现行台风防灾减灾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维复合极值分布"理论及相应的"双层嵌套多目标概率模式",并应用于美国卡特列娜飓风巨灾预测和验证、上海设防标准、杭州湾特大超高水位,三峡设计洪水的概率预测及风险分析,显示了新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