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315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41.
为了解大连新港7.16溢油事故发生后5年间大连湾受污染海区生态恢复程度,同时探究大连湾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长期响应策略,对大连湾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的分布、异养细菌和石油烃降解菌丰度的年度变化特征,以及细菌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溢油事故发生后2年间,大连湾表层海水中石油烃含量由溢油初期2010年9月的0.22~0.67 mg/L降到0.0025~0.05 mg/L(2012年5月),海水质量也由三类海水转变为一类海水;沿岸站位BQ012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也由2011年12月的7 133μg/g降低到2014年的926μg/g,其表层沉积物质量也由三类转变为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溢油后2个月内表层海水中异养细菌及石油烃降解菌丰度升高至105CFU/m L和104CFU/m L,随着时间推移各站位细菌丰度基本呈下降趋势,5年后细菌丰度回落了1~2个数量级并恢复到溢油前的历史水平。表层沉积物中石油烃降解菌丰度由溢油后2个月的105CFU/g降低到2013年的102CFU/g。石油烃降解菌与异养细菌的比值(HDB/HB)与石油烃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与营养盐和溶解氧等主要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大,因此认为其可作为海水中石油烃类污染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342.
李颖  李冠男  崔璨 《海洋通报》2017,36(3):241-249
基于大量有关星载SAR溢油检测研究和溢油微波散射特性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回顾了星载SAR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和海上溢油检测技术原理,重点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基于单极化SAR数据、全极化SAR数据对溢油信息提取研究的进展,概述了溢油水面微波散射特性研究对SAR溢油检测研究的重要辅助作用及当前的研究成果,分别讨论了目前星载SAR溢油检测和溢油微波散射特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今后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43.
海洋溢油风险区划是海洋溢油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风险区划可为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提供管理依据。文章在海洋溢油风险系统研究和溢油污染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辽东湾海洋溢油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和风险量化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得了辽东湾海洋溢油风险区划图。在分析辽东湾海洋溢油风险区主导因子和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风险区的防范对策,为区域海洋溢油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44.
本文采用三维元胞自动机模型,对风流、水流等水平方向的影响系数进行了改进,另外考虑了蒸发、垂直扩散等垂直方向的影响,以及岸边附着、溶解等因子,并且引入乳化含水率将乳化因子进行实际量化,构建了6因子海洋溢油模型。并以“DeepSpill”的溢油试验为基础进行了模拟,Kappa系数达到0.902,模拟结果与实际具有极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45.
荧光光谱向量空间距离模式识别法鉴别海面溢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向量空间距离模式识别法鉴别海面溢油源,研究出4个激发波长和4个发射波长用作数据处理的信息点.对未风化的和风化过的原油,燃料油和润滑油数据进行了研究.并采集了十多条船上的油品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给出了实验条件下的最小向量空间距离,建立了荧光光谱鉴别海面溢油源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46.
溢油“指纹”的判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30年中,人们尝试着用不同的数学模式对溢油的“指纹”进行数字化识别。目前国外应用较多的有峰比值法、对数比值法、相关系数法、矢量模型法、类比模拟法和K最近领域法等,其中被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数比值法和矢量模型法。我国在溢油鉴别方法的研究中,逐步开展了油品“指纹”的数字化识别,已见报道的如峰比值法、荧光相似指数法、荧光双比值联用分类法、核磁共振1H谱5参数识别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矢量角距法、色谱-光谱联用多线性指数法等。而且,聚类分析和模糊相关分析[1](另见徐学仁《海洋与湖沼》1992年第5期)等也被用于油品“指纹…  相似文献   
347.
德国环保状况与海洋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德国的短期考察。目睹了德国通过国家的环保立法。全面的环保意识教育。加强环保技术开发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文章介绍了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开发、海上溢油和倾废管理、海洋环境监测网建设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开发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348.
为进一步提升船舶碰撞溢油风险评估在空间层面的精确性,基于船舶AIS数据和地理信息网格划分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船舶碰撞溢油风险网格化评估模型。选择北部湾海域作为计算案例,详细介绍了基于GIS的网格划分方法,利用AIS数据和海域功能区划,分别开展了事故概率指数、事故规模指数和区域环境敏感指数的计算,并综合3种指数计算得到了船舶碰撞溢油风险指数。该计算方法可直观地展示目标海域中的高风险区域,便于船舶航行中对其进行针对性关注,对维护航运安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49.
基于MIKE21水动力模型对围头湾海域进行潮流数值模拟,对比实测数据来验证模型模拟的潮位、流速及流向的可靠性。基于拉格朗日“油粒子”理论考虑油膜运动过程风化行为,建立了围头湾海域二维溢油扩散模型,模拟预测4个不同条件下油膜扫海面积及油膜对环境敏感区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溢油事故会对围头湾内环境敏感区均造成严重污染。夏季常风向(最不利风向)条件下油膜抵岸污染严重,72 h残油量高达46.7%,油膜漂移距离短,扫海面积小于60 km2;冬季常风向条件下油膜漂移距离远,扫海面积大于228 km2,但72 h残油量较低,为37.1%。  相似文献   
350.
为有效应对海上油气开发水下井喷溢油事故,降低海底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危害,文章通过模拟试验研究消油剂的类型、使用量和喷注位置对溢油分散效果的影响,并提出深水水下消油剂使用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GM-2消油剂对原油呈现良好的分散性能,且分散效果随剂油比的增大而增强;水下喷注消油剂的使用量为溢油量的10%时即可获得良好的分散效果;在一定范围内,消油剂喷口与水下井口的水平距离对溢油分散效果的影响极小,而垂直高度对溢油分散效果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