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2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618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240篇
地质学   631篇
海洋学   1298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The effects of four microalgae,Chlorella vulgaris,Platymonas helgolandicavar,Isochrysis galbana,and Nitzschia closterium on the grazing and filtering rates of the marine rotifer,Brachionus plicatilis,were evaluat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The grazing rates in separate cultures of the four microalga were as follows:C.vulgaris > P.helgolandicavar > I.galbana > N.closterium.However,the filtering rates occurr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P.helgolandicavar > N.closterium > C.vulgaris > I.galbana.A mixed diets ex...  相似文献   
142.
143.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CS179, a unicellular marine microalga, is rich in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CPUFAs). Elongase and desaturase play a key rol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PUFAs. A new elongase gene, which encodes 322 amino acids, was identified via RT-PCR and 5′ and 3′ RACE. The sequence of the elongase gene was blast-searched in the NCBI GenBank and showed a similarity to those of the cryptosporidium. But the NJ-tree revealed that the N. oculata CS179 elongase clustered with those of the microalgae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Ostreococcus tauri and 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相似文献   
144.
葛蔚  王金叶  柴超 《海洋与湖沼》2009,40(6):732-737
以实验室单种培养的强壮前沟藻为对象,研究了强壮前沟藻毒素的来源,分析了藻毒素浓度与溶血活性的相关性,研究了理化因子对藻毒素溶血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血活性随着强壮前沟藻细胞的增殖呈上升的趋势,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碎片的溶血活性显著高于去藻过滤液,强壮前沟藻毒素主要来源于衰亡期的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碎片,并存在浓度相关的溶血性。强壮前沟藻毒素的溶血活性不存在光敏感性。随着pH的上升,毒素溶血活性呈降低趋势。Ca2+、Mn2+、Cu2+抑制了强壮前沟藻毒素溶血活性,而Co2+、Zn2+显著的增强了溶血活性,Mg2+对其溶血活性的影响不显著。EDTA对强壮前沟藻毒素的溶血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5.
微小卡罗藻溶血活性的生长期特征及其溶血毒素种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微小卡罗藻的生长曲线及不同生长期藻细胞提取液和去藻上清液溶血活性的大小,通过乙酸乙酯和Bligh-Dyer两种方法提取溶血毒素,利用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对溶血毒素成分进行初步的分离与分析。结果表明,藻细胞提取液在4个生长阶段中都具有明显的溶血活性,去藻上清液在平稳期和衰亡期具有明显的溶血活性,延滞期及对数生长期溶血活性很低,表明微小卡罗藻的溶血物质是其自身正常生理代谢产物,且在细胞老化过程中可以释放至水体环境中。两种提取方法都可以将溶血毒素提取出来,进一步的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检测发现微小卡罗藻主要含有3种不同性质的溶血毒素,其溶血作用可能与微小卡罗藻较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18:5n3和22:6n3有关。  相似文献   
146.
新疆塔北低阻油气层录井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阻油气层因其储层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致使油气层测井电阻率响应特征不明显,常规方法识别油水层难度增大。简要概述了新疆塔北地区中新生界低阻油气层的成因,现场录井过程中利用气测录井、定量荧光、岩石热解、热蒸发色谱及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低阻油气层的有效识别,实例证明录井资料在评价、识别低电阻油层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是识别低阻油层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7.
浮游病毒是指游离在水体中的各类病毒,被认为是水体微生物群落中的重要成分.浮游病毒在微食物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浮游病毒的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如何对其进行检测和分析是近几年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浮游病毒主要类群藻病毒、噬藻体和噬菌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宿主、水层、季节等对浮游病毒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介绍了浮游病毒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常用的DNA聚合酶基因、结构蛋白基因等靶标基因及PFGE、RFLP、DGGE、DNA微阵列和宏基因组等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48.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磷酸盐(PO4-P)、硝酸盐(NO3-N)对新月菱形藻粒度分布类型和MESD的影响,分别从μmax或ε与MESD的关系2个角度研究了细胞生长过程中的粒径效应.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粒径分布类型没有变化,均符合Gauss分布.增大PO4-P浓度,MESD整体上呈现减小趋势;随NO3-N浓度增加,MESD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最大生长速率随细胞中值粒径的增大而降低,μmax与MESD的关系符合Allometric函数模型:μmax=1133*MESD-5.61(非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2为0.85).吸光系数ε与溶液中的N:P存在指数正相关关系;细胞即时吸光系数与MESD呈现波动下降的关系,ε最大值出现在3.5~3.7um粒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9.
分别在室内培养箱、海滨室外跑道池和不同自然海区,通过一次性和半连续添加营养、以及检测海区水质和藻体生长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浓度、温度和氮磷比条件下,长心卡帕藻氮吸收速率的变化和氮吸收速率随时间变化,以及栽培该藻的环境生态贡献。小型实验、中试放大和海区规模栽培结果表明:(1)在10—50μmol/L范围内,该藻吸收氮速率随氮浓度增加而增大;(2)当氮浓度一定时,氮磷比在1—50范围内对该藻吸收氮速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3)温度对该藻吸收氮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温度在28℃时氮的吸收速率最高;(4)尽管一次性添加营养实验中长心卡帕藻吸收氮速率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但是进一步的半连续添加营养实验证实,导致吸收速率下降系底物氮浓度限制,而不是藻本身吸收能力下降,结果还显示卡帕藻具有连续吸收同化无机氮能力;在自然光温度变化和不受底物浓度限制条件下,该藻藻体去除无机氮效率最大维持在0.3μmol/(gFW·h);(5)海南陵水黎安海湾水质数据显示,栽培该藻去除海水富营养化和净化水质作用显著,其去除海水富营养化的年贡献为33t氮素。  相似文献   
150.
为探索和建立免疫学结合荧光技术对赤潮生物的定性、定量检测,制备了3种粒径不同的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共生甲藻(Symbiodinium sp)、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多克隆抗体,并采用封闭吸附处理以提高抗体的特异性;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了抗体的效价;结果表明未经吸附处理的赤潮异弯藻、共生甲藻的效价分别为1:41 000,1:18 000以上,显示是高亲合力的抗体;链状亚历山大藻抗体的效价达到1:3 500,相比另两种藻的效价较低;吸附处理后的3种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明显提高,而效价有所下降。3种多克隆抗体与各自藻细胞均有很强的结合力,赤潮异弯藻和共生甲藻的荧光信号均匀分布于细胞表面,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的荧光信号在细胞表面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腹部横沟内。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只与自身藻细胞结合,与另外2种藻细胞无交叉反应。链状亚历山大藻抗体只与自身藻细胞结合,与塔马亚历山大藻无交叉反应,可作为同属内不同种的鉴别。结合了免疫学和荧光技术,具有特异、灵敏、直观和简便的优点,并且费用低,对于开拓赤潮准确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