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625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256篇
地质学   1228篇
海洋学   886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2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运用不同生物指数分析胶州湾口海域底栖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以期为胶州湾环境保护政策制定及后续生态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2019年各年9月在青岛胶州湾口薛家岛海域设置12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并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海洋生物指数AMBI和多变量海洋生物指数M-AMBI评价该海域底栖生境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结果】2016―2019年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84种,其中多毛类(39种)、甲壳类(23种)和软体动物(15种)是该海域的主要组成类群,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0 m-2和7.22 g/m2。多毛类寡鳃齿吻沙蚕(Micronephthys oligobranchia)、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软背鳞虫(Lepidonotus helotypus),节肢动物绒毛细足蟹(Raphidopus ciliatus)、隆线强蟹(Eucrate crenata)和头索动物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jap...  相似文献   
99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作为河流水环境质量良好指示生物之一,加强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对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为明晰青弋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于2019年7~8月对10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和鉴定,运用优势度、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物种...  相似文献   
993.
库车前陆冲断带西部古近系奥奇克盐底辟是中国最典型的盐底辟构造,可作为盐构造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野外填图,同时辅以遥感解译、地震解释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探讨了奥奇克盐底辟盐喀斯特地貌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及流变模式.奥奇克盐底辟表面盐喀斯特构造发育,在风化面上可见大...  相似文献   
994.
张承中 《甘肃地质》1999,8(C00):36-40
十多年来,在秦岭泥盆系北带已找到了一批大中小型金矿床,属产于沉积岩中的中(低)温-中代温热液矿床,构成著名的金成矿带。矿带中间的金矿床成矿温度较两侧的高,与铅锌矿床的分布表现出同带闰的特征。金矿床于华北、扬子两大板块之间的长期活动带中, 富金岩性层位、两大板块拼接带、同生断裂带,以及 支--燕山期岩浆热事件的控制。提出了大型、超大型沉积岩型金矿床的6条判别准则,全面分析了秦岭泥盆系北带大型,超大型  相似文献   
995.
湖北道观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1999年对湖北道观河水库大型底栖动物进行6次采样,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7种,隶属4门16属.其中软体动物3种,环节动物5种,节肢动物8种,线形动物1种.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42ind/m2和0.99g/m2.优势种类为大红德永摇蚊和霍甫水丝蚓.密度季节变化顺序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生物量季节变化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为上游>库湾>中游>下游.生物量与水深呈负相关关系;与水温、底泥TN、TP无显著相关关系.应用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等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水库受到中等污染.提出在深水水库中不宜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等多样性指数评价水质.  相似文献   
996.
为了解和把握国内外大型海藻开发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助力我国提升大型海藻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文章以检索到的全球大型海藻专利数据为基础,对国内外海藻专利申请数量的年度变化、地区分布、专利类型、机构属性、申请人排名和技术领域分布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我国和国外的申请数据差异;通过分析国内外海藻养殖技术、海藻食品加工技术、海藻医药技术以及糖类及其他有用物质提取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专利发展现状和研究热点,提出我国海藻产业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以及推动我国海藻技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7.
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对淮北采煤塌陷区小型湖泊--南湖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调查.共记录浮游甲壳动物15种,其中枝角类9属9种、桡足类5属6种.透明溞(Daphnia hyalinaLeydig)和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 Brehm)为冬、春季优势种;象鼻溞(Bosmina sp.)、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Liéven)、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 Claus)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 Poppe et Richard)为夏、秋季优势种.浮游甲壳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60.6ind./L和0.01-1.25mg/L,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枝角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在2005年和2006年10月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4ind./L和1.01mg/L.哲水蚤的密度最大值(20.0ind./L)出现在2005年4月,而剑水蚤(21.7ind./L)出现在2005年8月.无节幼体在各月份均有较高密度,其最高密度(46.6ind./L)和生物量(0.14mg/L)出现在2006年3月.温度和浮游植物是影响南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8.
太平湖水库的底栖动物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保元  梁小民 《湖泊科学》1997,9(3):238-243
研究了太平湖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组成(1992-1993年)定量样品出现26种(属),主要是寡毛类和摇蚊科幼虫,软体动物只有1种,现存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本次调查结果与1985-1986年资料比较,种类数减少,现存量显著增加,生物量由0.562g/m^2增加到3.90g/m^3生物多样性指数偏低,底栖动物的参数与环境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总氮,总磷正相关,水生昆虫的密度和生理量与水  相似文献   
999.
本研究根据2013年5月在山东省广饶县潮间带海草床及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样数据,对斑块状海草床及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本研究的海草床及附近海域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1种,其中甲壳动物的物种数量最多(16种),多毛类动物(15种)和软体动物(10种)次之。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有7种,包括多毛类3种,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各2种。整个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丰度为661.33 ind/m~2,最主要的丰度贡献者为光滑河篮蛤和丝异须虫,它们的丰度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动物丰度在海草床覆盖海域明显高于非海草覆盖海域。聚类分析、nMDS排序、SIMPER分析和IMS分析结果显示,在沿海草床的距离梯度上,大型底栖动物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线性趋势。因此,斑块状海草床的生态服务功能仍然存在,但相当有限。因此,对功能退化的斑块状海草床的保护势在必行,以期恢复其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000.
文章依据大型围填海工程的主要生态问题,从生境和海洋生物生态两个方面考虑,分析了大型围填海工程海洋生态修复的重点。以福建省宁德市三屿工业区为例,探讨了三屿工业区生态修复的目标、构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了湿地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区养殖清退、红树林异地补植、生态海堤建设等具体的生态修复方案和实施效果。可为大型围填海工程海洋生态问题的识别与生态修复重点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减轻大型围填海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型围填海工程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促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