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8篇
  免费   902篇
  国内免费   1521篇
测绘学   485篇
大气科学   1823篇
地球物理   510篇
地质学   1174篇
海洋学   1142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233篇
自然地理   335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2年   3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自北赤道流延伸而来的黑潮,起源于我国台湾省的东南海域。当黑潮沿着台湾岛东岸北上时,它的主轴通过苏澳-与那国岛断面,自北太平洋进入我国东海,成为我国东、黄海海流系统的“大动脉”。显然,黑潮的流速结构及其变化,对东、黄海水文特征的分布、变化以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特别是旱涝现象,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很有意义的。而欲研究黑潮的上述问题,取苏澳-与那国岛断面作为探讨的核心是很合适的,因为这个断面不仅离黑潮源地较近,而且位于黑潮进入东海首当其冲的关键性区域。 关于黑潮在这一断面上海洋水文状态的变化情况,日本学者须田晥次(K.Suda,1937-1938)曾作过广泛的研究,他主要分析了黑潮源地区域标量场(温、盐、密度等)的逐月变化特征。本文拟引用须田当年所列举的温、盐度资料,来研究黑潮的流速结构(主要是流速分布和输送量)及其季节变化,并结合现有的海面风应力资料,试图对黑潮输送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原因作一初步的探讨,并作为进一步研究黑潮变动规律的参考。  相似文献   
62.
南海北部—观测点内潮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功率谱分析、调和分析等方法,对南海北部-观测点连续9d(1988年5月8—16日)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及跨越该期间较长的(1988年4月24日-7月22日)潮位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测点存在着一种内潮现象,其波动的周期在24h左右,它传播的方向大体是偏北。  相似文献   
63.
本文从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出发,在非地转条件下导得了分层海洋的内孤立波方程—Kbv和mKdv方程,证实了在非地转条件下,一类海洋非线性波动是可以严格满足内孤立波方程的。在地转条件下采用f平面近似导出了KdV方程的演化形式一有源KdV方程,地转的影响含于源项中。由初步的分析得出,f对KdV方程的影响是微弱的。由已得的KdV和mKdV方程的解可知,内孤立波与线性波有着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64.
厦门港歪水蚤数量的季节变化与滞育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峰  李少菁 《海洋学报》1991,13(5):721-727
在近岸河口区浮游生物群落生态的物质转换与能量流动过程中,同属多种并存的桡足类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占据着异质的时空,并导致了摄食生态灶的差异[1]。新近研究还表明,在北温带沿(近)岸水域,浮游桡足类可以生产滞育卵,以适应其生活周期中不利的环境条件。Marcus[2]还证实滞育卵的生产主要受温度和日光照期的变化所诱导,而其休眠维持与终了则受温度的影响。不过,较低纬度区的浮游桡足类是否也能生产滞育卵,报道尚不多[3]。  相似文献   
65.
渤海海峡断面温度结构及流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作者采用 POM模式 ,利用从卫星遥感资料反演的风和海表温度 (SST)数据并考虑 M2分潮作用 ,对渤海海域的温度、流场的三维结构进行数值计算。根据数值模式的计算结果 ,重点分析渤海海峡温度结构和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风应力和 SST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渤海海峡的水交换流型、温度结构和流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66.
基于南沙群岛海域综合科学考察11个航次的实测资料,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的混合层深度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混合层深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与季风和海表热通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季,风速较小且风向不稳定,海面得到的净热通量全年最大,上层水体层结稳定,混合层深度较小;夏季,南海西南季风盛行,上层为反气旋式环流,海面得到的净热通量减少,混合层呈加深的趋势;秋季,海面净热通量继续减少,混合层深度达到最大值;冬季,东北季风驱动下形成的上层气旋式环流引起深层冷水的上升,限制了混合层的加深。  相似文献   
67.
台湾海峡毛颚动物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蒋玫  王云龙  徐兆礼 《台湾海峡》2003,22(2):150-154
本文分析了台湾海峡毛颚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并就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与台湾海峡西部、东海等邻近海域相比,本区毛颚动物具种数少,数量小,季节变化幅度较小等特点.它的数量分布状况与闽斯沿岸流、南海西南季风漂流以及黑潮支流在本区运动消长有关。  相似文献   
68.
南印度洋风场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1950~1995年共46a的南印度洋船舶气象报资料,按1°×1°和5°×5°网格统计的海面风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每月各要素的等值线分布图,得出南印度洋风场季节变化不如北半球各大洋显著,但仍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只是季节性差异较小,冬季比夏季风强盛,相应的平均风速、6级和8级以上大风频率也较大;全年风场基本相似,10°S以北为季风气候区,而其它海域信风区常年盛行东南风,40°S以南盛行偏西风。本文为船舶远洋交通运输、远洋出访和科学试验等活动,提供了较为详细的风场资料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9.
用小麦岛和团岛观测站提供的青岛近海气象和水温资料,以适于SO2气体和硫酸盐(SO42-)气溶胶的干沉降模型研究了模型中的输送阻尼对两种污染物质干沉降速率的贡献,并计算了2003年青岛近海地区两种污染物质干沉降速率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对SO2而言,粘性副层传输系数对沉降速率的贡献大于空气动力学传输系数;对于SO42-,空气动力学传输系数对沉降速率的贡献要大于表面传输系数。SO2和SO42-的干沉降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187~0.868cm/s和0.188~0.532cm/s。两种污染物质干沉降速率的四季变化有相似的规律,即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70.
本文导得了1个研究内波分裂的射线型二维KdV方程。利用这一方程的一维退化方程进行了实验室尺度下孤立子型内波分裂的数值研究。数值结果表明,深水区的初始内孤立波和实测的内孤立波(内潮)在通过陆坡区时都会产生分裂,并在陆架上(浅水区)生成一内孤立子波列。这表明在实际海洋条件下,深海区内潮的分裂是陆架上海洋内孤立子波包(或波列)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