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74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465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变形特征与构造格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可以划分为九个大地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分别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岩石构造单元——宽坪岩群、具弧后盆地性质的二郎坪岩石构造单元、具岛弧性质的秦岭杂岩单元、龟山岩组和南湾岩组构成的俯冲前缘楔构造带、构造混杂岩带、桐柏北部高压岩片单元、桐柏核部杂岩单元、桐柏南部高压岩片单元以及随州构造变形带。根据详细的构造解析以及新的地质年代学资料,本文将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划分为五幕,前两幕变形主要发育在构造混杂岩带以南的各个岩石构造单元中,之后的三幕变形则波及整个研究区。第一幕变形的时间约为255~238Ma,以发育区域上透入性的片理及北西西向的拉伸线理为主,并导致了高压岩片早期自西向东的挤出。第二幕变形的时间约为230~215Ma,以自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为主,使得高压岩片进一步垂向抬升。第三幕变形应早于下侏罗统,以近北西西向的宽缓褶皱为主要特征,该幕变形期间桐柏核部杂岩及其两侧高压岩片单元发生同步的抬升。第四幕变形大致发生在140~130Ma之间,主要表现为桐柏核部杂岩两侧走滑型韧性剪切带的活动,桐柏核部杂岩表现出向东的挤出。第五幕变形发生在120~80Ma,表现为北西向及北东向的脆性断裂活动,并切割以上所有构造形迹。桐柏高压岩片的抬升剥露受多幕变形控制,呈阶段性的抬升。  相似文献   
92.
为深入研究河北省石家庄、邯郸、唐山以及邢台4座“退后十”重点城市干湿季PM_(2.5)的重污染传输潜在源区,结合GDAS数据,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通过聚类分析、潜在污染源以及浓度权重的计算,对4座重点城市进行大气污染来源的分析。结果表明:1)PM_(2.5)质量浓度呈现为干季浓度较高、湿季浓度较低,同时地域差异较大;2)干季气团4个城市主要受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重工业城市春冬季大量的燃煤、机动车尾气及二次反应携带高浓度气团的影响,该类气团轨迹传输路径较短,传输速度快,影响显著;3)湿季气团大多来源于沿海地区和北部内陆地区,由蒙古国传输至内蒙古地区,以自然源排放为主,受北部冷空气持续影响,使得大气污染物浓度稀释;4)PM_(2.5)较强潜在源区都集中在内蒙古西南部、陕西省东北部、山西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其中强潜在源区相似,主要集中在延安市、吕梁市、临汾市。  相似文献   
93.
双齿围沙蚕对温度、盐度和干露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主要研究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对盐度突变、温度突变和盐度渐变、温度渐变及干露的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耐受盐度的范围比较广泛,为5~45,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0~30,求得双齿围沙蚕96 h半致死盐度上限为33.1。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对低温有很强的耐受力。双齿围沙蚕在低温保湿干露10 d未发生死亡,大量死亡集中在13~14 d。本研究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温、耐盐范围较广,且具有很强的耐干露能力。  相似文献   
94.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半干制品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其在不同贮藏温度(4°C、20°C、30°C和40°C)下,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脂肪氧化程度(TBA值)与感官评分各项指标随贮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泥鳅半干制品在不同贮藏温度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品质逐渐下降,贮藏温度越低,品质指标变化越缓慢。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泥鳅半干制品品质变化的关键因子为菌落总数;基于Arrhenius方程,进一步建立菌落总数与贮藏时间、贮藏温度之间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中活化能Ea为26.5 kJ/mol,反应速率常数k0为3186.6,推算得出泥鳅半干制品货架期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较小,该动力学模型可准确预测泥鳅半干制品在4—40°C贮藏温度下的货架期。本研究可为泥鳅半干制品的开发、流通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5.
地形地貌发育时间与古地形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地貌是构造过程与地表过程等相互竞争的结果,古地形重建与地貌演化研究将有助于理解这些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传统的地形地貌演化研究多基于14 C、释光、磁性地层等定年手段,定性或半定量地分析构造活动与地表侵蚀对地形地貌发育的影响。随着相关技术手段的发展,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已不仅仅局限于构造地质学领域的造山带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目前已用于重建地形地貌演化历史。基于这一背景,在概述低温热年代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主要介绍了该方法在地形地貌发育时间、古地形反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文章最后指出,寻求具有更低封闭温度的低温热年代学测年体系是这方面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6.
土体在气候作用下发育干缩裂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裂隙的存在会极大弱化土体的工程性质,诱发许多岩土与地质工程问题。为了实时掌握黏性土中干缩裂隙网络的发展状态,提出了一套基于高密度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ERT)的土体干缩裂隙动态发展过程精细监测方法。分别开展模型试验及原位试验,利用自行研制的测定系统持续采集电流-电位差数据,随后利用自行开发的有限元法电阻率层析成像(FemERT)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获取了裂隙网络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ERT可以实现土体裂隙发育过程的精细监测,具备监测三维裂隙网络几何形态的能力,裂隙宽度的识别精度达到毫米级,裂隙深度的识别精度达到厘米级;(2)ERT的感度分布特征解释了裂隙发育对于土体电阻率的影响规律,测定电阻值时程曲线因裂隙产生位置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3)反演电阻率及其相对变化率(Rev)可以直观表征裂隙网络在不同阶段的空间几何形态,凸显裂隙动态发育过程对于土体导电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主动加热光纤法(AHFO)可实现土体原位含水率的分布式测量,但受场地复杂环境的影响,现有含水率计算模型解译获得的测试结果容易发生较大误差。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土体干密度对AHFO法含水率计算的影响,并将支持向量回归(SVR)算法引入含水率的计算模型中,与传统计算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体干密度是影响含水率计算模型精度的重要因素,干密度波动越大则传统计算模型的计算误差也越大,土体较高含水率下会降低计算模型的敏感性;与传统的含水率计算模型相比,考虑干密度影响的径向基核支持向量回归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建议在含水率AHFO法的测试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8.
何岱洵 《地质与勘探》2023,59(5):1083-1092
温度是影响土体干缩开裂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之一。为研究温度对红黏土干缩裂隙的影响,以昆明呈贡石灰岩上覆红黏土为对象,经风干、碾碎和筛分后,选取2 mm以下的细颗粒,用正方形钢化玻璃容器制备9个厚度为10 mm的饱和泥浆样,分成3组,每组3个平行样,利用控温烘箱分别进行30℃、50℃和70℃的干燥试验,试验过程中定时称重试样和对土样表面进行拍照,然后用PCAS软件对照片进行图像处理。结果表明:红黏土的蒸发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干缩裂隙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温度升高,干燥完成时间减短,常速率阶段的蒸发速率和蒸发量增大,最终含水率降低;初始临界含水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土体含水率持续减小,表面裂隙率先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大,最后趋于稳定;温度升高,裂隙交点数、裂隙条数、裂隙总长度和土块数减少,裂隙平均长度、裂隙平均宽度、表面裂隙率、土块平均面积、土块最大面积、干缩厚度和干密度增大。温度显著影响红黏土的水分蒸发过程,干缩裂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表面裂隙结构和形态。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土体加速度在向上传递时,不同地震动对其峰值的影响,设计制作了干砂场地离心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比得出加速度放大系数沿深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地震动加速度幅值越大, 其沿深度变化的放大系数越小;在波的幅值增大时,其放大系数存在一定的衰减率,且衰减率随着幅值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幅值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作用下,等幅正弦波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 LEAP波其次,El-Centro波最小.土体加速度放大系数及其衰减率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场地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对抗震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0.
黄土/古土壤的物源研究对于揭示第四纪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西部1.4 Ma以来的兰州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黄土/古土壤中的主要矿物组成,侧重于碳酸盐矿物含量,追溯了兰州黄土/古土壤的直接物源。结果显示: (1)1.4 Ma以来兰州地区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主要直接源区为柴达木盆地沙漠区和阿拉善干旱区。(2)基于二元混合模型计算的潜在原始源区对兰州黄土白云石和总碳酸盐矿物的相对贡献率以及长石与石英比值结果一致支持1.4 Ma以来兰州黄土原始物源发生了多次变化。1.4~1.1 Ma和0.9~0.3 Ma青藏高原东北缘造山带(昆仑山、祁连山)和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贡献相当,而1.1~0.9 Ma和0.3 Ma以来,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物源贡献增加,这可能分别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和0.3 Ma以来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干冷气候增强的响应。1.15 Ma和0.8 Ma兰州黄土/古土壤中高的白云石含量、碳酸盐矿物总含量以及0.8 Ma长石与石英比值的快速升高可能是对“昆黄运动”的响应,进而造成了昆仑山、祁连山对黄土高原物源贡献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