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0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363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55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长江上游古洪水记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上游三峡河段主要的古洪水记录有:1)三峡深槽的蚀积变化;2)长江阶地粗粒沉积;3)长江的泛滥沉积;4)长江的古洪水平流沉积。不同时间跨度不同类型古洪水记录的精度有较大的差别。古洪水记录显示,晚更新世晚期的40~30kaB.P.,长江上游大洪水比30kaB.P.以来的长江上游大洪水大得多;全新世以来,以3983aB.P.前后的大洪水为相对最大;公元1870年大洪水为3000aB.P.以来最大洪水;近百年来的实测洪水以公元1981年洪水为最大。  相似文献   
22.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构造作用的锆石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所获得的19个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155-243Ma之间,明显地分为2组,分别对应于2个构造活动期,早期为155-189Ma,晚期为189-243Ma。这与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反映的62-100Ma和100-160Ma两个构造期完全一致。早期和晚期构造活动期持续的时间分别为54-60Ma和34-38Ma,而这两个构造期之间的间隔时间,则从早到晚由83-89Ma变为89-93Ma。同时,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与距特斯巴汗断裂和巴寨断裂的距离有关,反映这两条断裂带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3.
本文基于热年代学理论,利用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数据及对磷灰石热史的模拟,分析探讨金川铜镍矿床在中新生代的抬升冷却过程,认为金川超基性岩体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持续的冷却抬升阶段,且在中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早期经历了两期快速的抬升冷却事件,推断此事件与青藏高原后期活动时间相对应,证明金川岩体受到该事件的远程效应波及,致使该矿床遭受了一定的改造。  相似文献   
24.
以北极规划输气管道工程为依托,建立埋地管道与冻土热交换相互作用数值计算模型,探究了埋地管道在连续多年冻土区、非连续多年冻土区和季节冻土区内,按照不同操作温度(5、-1和-5℃)运行情况下管道周围冻土温度演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同一区域不同管温对冻土上限值影响差异较大,尤其是在非连续多年冻土区,无论管道是正温输送还是负温输送,由于管道的运营,极大地影响了冻土上限值.5℃正温管道将导致冻土上限下降1~3倍管径;-1℃和-5℃负温管道将有助于提高冻土人为上限.建议在连续多年冻土区管道采用-1℃输送温度;在非连续多年冻土区冬季采用-1℃输送温度,夏季可以是正温,接近环境大气温度,但全年输气平均温度要小于0℃;在季节冻土区,若按照负温输送,反而容易引起管基土冻胀,建议输气温度不作特别控制,与温带地区管道类似,正温输送.希望能够为北极多年冻土区天然气管道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11月17—18日一次强冷空气引发的江苏省北部近海大风天气的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横槽转竖使得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江苏省,造成气压梯度、变压梯度加大,气压梯度在大风形成的初期起主导作用,变压梯度有利于强风的维持。2)大风期间高层深厚的冷平流自上而下形成一条后倾式冷平流传输通道,地面风场加强,冷平流区明显下传发展。3)动量下传在此次过程中亦起了重要作用,大风形成初期,低层700—1 000 hPa出现低空动量下传并影响地面风场;高空槽过境后,高空动量能够影响地面风场。  相似文献   
26.
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 利用气温异常的倾向方程分析2016/2017年中国华北地区(100~115 °E, 35~45 °N)、西南地区(85~102 °E, 22~33 °N)和南方地区(108~118 °E, 22~33 °N)的暖冬事件。结果表明西南和华北地区的平流作用占主导地位, 而2016/2017年冬季中国南方暖冬主要是非绝热加热引起的。进一步通过水汽收支平衡的分析表明, 局地水汽异常对2016/2017年中国南方暖冬有重要贡献, 而其中土壤的水汽贡献约占50%。可能的机制如下:大气中正的水汽异常引起辐射加热增多, 导致气温升高, 土壤的感热增大, 土壤温度升高, 潜热通量变大, 从而向大气的水汽输送增多, 更多的水汽将导致更高的温度。   相似文献   
27.
迁安紫苏花岗岩的~(40)Ar/~(39)Ar年龄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采自河北省迁安县水厂地区的紫苏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和紫苏辉石进行了~(40)Ar/~(39)Ar年龄测定,分别给出了18.7亿年和19.6亿年的~(40)Ar保存年龄。这两种矿物的年龄谱的视年龄的梯度变化表明,紫苏花岗岩形成后是缓慢冷却的。3.9亿年左右的一次热事件,造成了放射成因~(40)Ar的丢失。根据热历史和封闭温度的研究,从27亿年(侵入到该区紫花岗岩中的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到19.6亿年,紫苏花岗岩岩体的抬升速率为6.5m/Ma,但从19.6亿年到18.7亿年,其抬升速率高达111m/Ma,具有明显的构造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28.
湖北省凤凰关地区前寒武纪大别杂岩内地壳冷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江海  吴金平 《地球科学》1991,16(2):165-172
  相似文献   
29.
30.
春季高原东侧水平稳定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稠密的探空资料,分析了春季高原东侧的水平稳定层。确定了该稳定层的范围和强度,指出了其温度、湿度和流场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其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