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78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饵料基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脊尾白虾蚤状幼体饵料种类,饵料组合和食物密度的比较试验,研究了脊尾白虾育苗的适宜开口饵料和育苗期饵料组合,测定了不同时期蚤状幼体的捕食率及其日粮。结果表明:饵料种类对脊尾白虾蚤状幼体Ⅰ期(Z1)至Ⅱ期(Z2)的变态率和变态所需时间没有明显影响,Z1可以不投饵,但适量投喂单胞藻或轮虫,能明显提高Z2活力和Z2至Z3的变态率。人工培育脊尾白虾蚤状幼体的适宜饵料是卤虫无节幼体,在幼体培育前期(Z1)投喂单胞藻,轮虫,后期(Z3以后)添加鱼糜效果也很好。蚤状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捕食率和日粮随幼体发育而明显增加,同一发育时期则随饵料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密度后,捕食率增幅明显下降。根据幼体日粮难以确定育苗期间卤虫无节幼体的最佳投喂方案。  相似文献   
22.
用不同药物治疗凡纳对虾状幼体黏脏病 ,结果表明 :用浓度为 3× 10 - 6 养虾丹、混合施用 0 .15× 10 - 6 次氯酸钠 + 1.5mg/L土霉素或 0 .0 1× 10 - 6 的亚甲基蓝 + 1.5mg/L土霉素可治疗凡纳对虾幼体黏脏病  相似文献   
23.
虾蟹类亲体生殖营养需求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虾蟹类生殖营养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讨论了各营养素对虾蟹类亲体成熟、生殖和幼体质量的影响.此外,就今后在虾蟹类亲体生殖营养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4.
以细角滨对虾Litopenaeus stylirostris为实验对象,按时间顺序观察了胚胎各期的形态特征。通过解剖从无节幼体到仔虾第1天各期幼体的附肢,对其发育形态及其刚毛着生方式进行了描述和统计。比较研究了细角滨对虾和凡纳滨对虾L.vannamei无节幼体期形态差异以及色素的变化、溞状幼体期眼上棘形态的差异以及大颚齿数目。结果表明,无节幼体期细角滨对虾的色素明显多于凡纳滨对虾;两者溞状幼体期眼上棘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两者在无节幼体至仔虾第1天各期大颚活动齿的数目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25.
取体长为11mm的斑节对虾苗和刀额新对虾苗体长为6.1mm,经暂养数天后,分别在不同盐度的水中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虾苗适应低盐度十分广泛。刀额新对虾苗可比斑节对虾苗适应更低的盐度。斑节对虾苗在从盐度23.18直接降至盐度6.21时,成活率仍可达70%。当虾苗饲养在盐度18.54时,直接放水至海水盐度5.1,成活率为85%。当虾苗在从盐度25.13逐渐淡化到盐度1时,成活率仍有20%~40%。但是,考虑到体重的增重率,虾苗最佳饲养盐度为13.8。刀额新对虾苗从盐度23.18的海水直接放入盐度2以下的海水中,成活率仍有56.7%~63.3%。如果逐渐淡化海水,可在盐度<2时正常生长。在盐度8.96左右饲养,其体重增重率最佳。上述这两种虾适于河口低盐度地区养殖。在有条件的养成场适当降低盐度,有利其生长。  相似文献   
26.
马氏珠母贝早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氏珠母贝选育系F6代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解剖授精技术,依照1雄配3雌的原则,建立了8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4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在第8、21、35和50天测定了每个母系全同胞个体的壳长和壳高,以全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估计马氏珠母贝早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母系半同胞个体具有较大的变异程度,存在着较大的母性效应,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估算的狭义遗传力是马氏珠母贝遗传力的估计值。8-50日龄壳长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1~1.14,壳高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2~1.04,其中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壳长的遗传力依次为0.17、0.19、0.12、0.11,壳高的遗传力依次为0.20、0.23、0.13、0.12,属于中等遗传力。马氏珠母贝早期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表现为一定的正相关,相关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528~0.746和0.747~0.921。在早期生长阶段以壳长或壳高为参数进行选择育种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27.
通过亲蚕强化营养促熟培育和精心挑选亲蚕,集中同步产卵,缩短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的时间,提高受精卵的质量;按照♀:♂=3:1配比产卵,孵化密度为1500~1800万粒/m~3,孵化率达80%以上。本试验经60 d培育,在1200 m~2的培育面积中育出5~6 cm沙蚕幼体2812万尾,单位面积出苗量为2.34万尾/m~2,底栖后至出池成活率为50%,平均产量约1250 kg/亩。  相似文献   
28.
渔业幼体生态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当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鲱鱼的资源,出现大幅度周期性变动。对此,渔业资源学的奠基者Hjort(1914)提出,该渔业资源变动的主要原因,是世代大小的变动。世代大小,取决于发育初期。而发育初期的存活与死亡,则取决于在鱼类  相似文献   
29.
大珠母贝人工苗育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剥落、不剥落、特制附着基 3种育成方式对大珠母贝人工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雷州白蝶贝自然保护区 ,用海底沉笼方法对大珠母贝人工苗育成 ,2 10d后壳高达 (5 3.4 0± 0 .5 8)mm时成活率为 76 .5 %。在海南黎安港 ,用 3种不同的育成方式进行对比试验 ,其中 2 0 0 2年特制附着基组 ,成活率明显高于剥落苗组和不剥落苗组 ,180d后在壳高达 (5 8.2 0± 0 .6 3)mm时成活率为70 1% ,批量生产出壳高 5 0mm以上的大珠母贝 11.2× 10 4 个 ,为大珠母贝苗育成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0.
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湛江等鞭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及某些配合饲料培育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Jameson)亲贝,可以促进性尕发育成熟并保持易于诱导排放状态。在需要进行人工育苗时,给亲贝以一定的刺激,即可诱导产卵精。彩这种方法进行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受精率和成活率都比剖贝取卵授精的方法高。而且不用杀死大珠母贝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