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6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397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11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563篇
海洋学   815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46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34年   3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北部湾悬浮颗粒现场剖面测量与粒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LISST-100现场激光粒度仪于2006年8月在北部湾首次进行了悬浮颗粒剖面测量,获得了整个垂直剖面的悬浮颗粒现场粒径分布、体积比和光衰减系数,并计算得到了垂直剖面的总浓度和各层的粒度参数及粒级组成。结果表明,悬浮颗粒自上而下均为双峰分布,只是表层的双峰位于5.57μm和34.4μm,中间层和底层的双峰位于34.4μm和129.4μm。悬浮颗粒体积比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到达底层时达到最大。光衰减系数的变化趋势与颗粒体积比非常相似,且二者存在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98。整个垂直剖面上,表层粒度较细,随着深度增加粒度逐渐变粗,到达底层时粒度最粗。悬浮体总体上正偏,峰态值较小,分选较差。粒度以砂为主,粉砂含量次之,不舍黏土。  相似文献   
82.
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1979年聚球藻(Synechococcus)被发现以来,对以前为人们知之甚少的微微型(粒径<2μm)、超微型(粒径<5μm)浮游植物的研究逐渐形成并日益发展起来,并成为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这类广布于各种水体中的微小生物可分为聚球藻、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和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eukaryotic picophyPlankton)3大类。  相似文献   
83.
对南海和厦门湾表层水中210Po和210Pb的粒级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水中210Po和210Pb在不同粒级颗粒物中的体积比活度高低顺序为:(<0.4μm)>(0.4~2.0 μm)>(2.0~10 μm)>(>10μm).210Po、210Pb主要存在于<2.0 μm粒级颗粒物中.厦门湾210Po体积比活度高低顺序为:(2.0~10 μm)>(<1.2μm)>(>10μm)>(1.2~2.0 μm),210Po主要存在于>2.0μm粒级颗粒物中.南海不同粒级颗粒物中210Pb的质量比活度差异不大,0.4~2.0 μm和2.0~10 μm粒级210Po质量比活度约为10μm粒级210Po比活度的3倍.厦门湾210Po的质量比活度比南海相应粒级210Po低约1个数量级,且各粒级间差异不大,表明不同粒径颗粒物在210Po和210Pb清除过程中的作用不同.210Po和210Pb的固-液分配系数(Kd)及分馏因子(α)进一步证实南海0.4~2.0 μm粒级颗粒物对210Po的清除能力比其它粒级颗粒物更强,而>10μm粒级颗粒物对210Pb的清除能力比其它粒级颗粒物更强.不同粒级颗粒物中210Po与210Pb之间的不平衡状况揭示了不同粒级颗粒物不同的来源,为210Po/210Pb不平衡示踪颗粒物来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4.
方建勇  陈坚 《台湾海峡》2008,27(2):221-229
本文根据2004年7月25日至8月10日在台湾浅滩及其邻近海域获取的悬浮体样品,采用了"微孔滤膜法"取得数据,利用偏光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结果表明:悬浮体含量在水平分布上为由近岸向外逐渐降低,总体上表层悬浮体含量高于底层;悬浮体的成分包括粗颗粒组份(它生矿物碎屑、自生矿物和生源碎屑)和细颗粒组份(无机矿物颗粒和超微生源颗粒),其中表层矿物碎屑分布特征为由岸向外递减,底层矿物碎屑则为近岸低、浅滩区高和浅滩外侧低;自生矿物和表层生源碎屑都具有自岸向外增加的特点;细颗粒组份中无机矿物颗粒为主,超微生源颗粒含量较少.研究区悬浮体分布受水文因素、物质来源及海底地形的影响,中国大陆陆源输入影响研究区悬浮体成分及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5.
三沙湾表层沉积物极细砂中的重矿物不下82种,除少量自生矿物外几乎全是陆源矿物,多数矿物含量变化很大.在岩性和潮流控制下,共形成了12区重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86.
曹妃甸浅滩表层砂体插桩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妃甸浅滩原为古滦河三角洲,三角洲废弃后,海底表层沉积物在波浪潮流的簸选及自重应力作用下,沉积物颗粒粗化,粒度单一,且堆积紧密,工程强度较高。平台在该海医插桩时往往难以贯穿该层,其实际插桩深度较预定深度存在较大偏差。本文对此类砂体的形成机制、插桩过程中土体的压实作用对砂体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对砂体力学参数做出适当调整后,运用太沙基地基极限荷载公式进行计算,得到了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
为给茂名市建设文昌鱼省级自然保护区提供基础资料,根据2003年8月~2004年5月间对茂名大放鸡海域的调查结果,对文昌鱼和蛇尾的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昌鱼和蛇尾均呈集群分布,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不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文昌鱼主要分布在中值粒径MdΦ为0.4~2.2之间砂质中.在0.5≤MdΦ<1.5范围内,文昌鱼分布密度相对地高,而在MdΦ<0.5或MdΦ≥1.5范围内,文昌鱼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粒径0.36~0.78 mm组分<50%时,文昌鱼分布密度≤50 ind/m2;粒径0.36~0.78 mm组分≥50%时,文昌鱼分布密度>100 ind/m2.蛇尾分布在中值粒径MdΦ为0.2~0.8之间砂质中.粒径 0.36~0.78 mm组分占10%~50%时,蛇尾分布密度较低,而粒径0.36~0.78 mm组分占60%~80%时,蛇尾分布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88.
北京市大气悬浮颗粒物TSP和PM10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北京市大气悬浮颗粒物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对北京市2000年全年的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TSP)和可吸入颗粒物(Inhalation Particle Matter, PM10)观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浓度春季最高,夏季最低,TSP浓度和PM10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77).通过后向轨迹分析得出,发生在2000年4月6日和25日的2次强沙尘天气的沙尘源地位于蒙古国的东南部和内蒙古的中西部.  相似文献   
89.
土壤粒径的光谱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实验室制备的5个不同粒径水平的土壤样本和室内高光谱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光谱数据进行重采样、数学变换等预处理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土壤粒径的高光谱特性,建立了光谱数据预测土壤粒径的校正模型。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对反射光谱有显著的影响,波长越长影响越大;在全波段范围内土壤粒径和光谱数据都呈负相关关系,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微分变换能增加其与土壤粒径的相关性;以反射率一阶微分建立的回归模型为反演土壤粒径的最佳模型,其建模决定系数■、预测决定系数■、预测相对偏差RPD分别为0.666,0.653,2.04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为0.175。  相似文献   
90.
海鸥沙是珠江三角洲一个极富特色的沉积砂体。本文基于钻孔资料并结合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 从沉积学和地貌动力学角度对全新世以来海鸥沙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海欧沙在全新世的沉积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河流相、河口湾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 虎门涨潮射流和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是影响海鸥沙形成演变的主要动力。6000—2500a BP, 受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的影响, 海鸥沙中北部地区一直处于冲刷无沉积状态, 由虎门涨潮射流带来的泥沙主要在海鸥沙南部沉积, 沉积速率约为0.67mm·a -1; 2500—1700a BP, 随着番禺平原的发育, 东北—西南向涨落潮流逐渐消弱, 海鸥沙进入一个快速沉积期, 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5mm·a -1, 沉积由两端向中间发展; 1700—600a BP, 随着沙湾水道的形成, 海鸥沙中部迅速发展, 至600a BP左右, 海鸥沙基本形成并出露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