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354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花刺参(Stichopus monotuberculatus)是中国热带海参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可食用海参之一。本文以花刺参幼参为实验对象,主要研究其摄食器官触手的形态特征与消化器官肠道不同区段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花刺参的口周围共有20个等长的触手,每个触手由柄部和楯状触手组成。楯状触手向外张开呈掌状,从掌心中央向外形成5~6个主要分支。主要分支上又形成了2~3级的分支,分支的腹面分布多个乳突,2~3个乳突多聚集在一起形成乳突簇。单个乳突的直径为69.99±20.97μm,每簇乳突的直径为104.99±24.15μm,适宜摄食细小的沉积物颗粒。花刺参的前肠和中肠黏膜层较厚,分别为127.42±102.09μm和114.10±35.47μm,均显著高于后肠(18.18±8.38μm)。后肠黏膜下层厚度则显著高于前肠和中肠。肌层和浆膜层厚度在肠道的三个不同区段无明显差异。前肠和中肠的绒毛长度和密度均显著高于后肠,而后肠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前肠和中肠。上述结果表明花刺参的消化吸收主要发生在前肠和中肠,后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但分泌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382.
张钰  谷孝鸿  何俊 《湖泊科学》2008,20(1):100-104
实验用食物浓度差减法研究了太湖长刺潘(Daphnia longispina)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及影响因素.在食物为原位湖水中的浮游植物,温度为200C,光照为2.98~10^3 lux(光暗比 12:12)条件下,测得长刺潘对水柱中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0.0011--0.0245μg/(ind.h).长刺涵摄食率随其种群密度增大而先增后降,呈良好抛物线分布(膏为0.8836).长刺潘摄食率随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586)长刺溢在黑暗条件下的摄食率高于光照条件Y(P〈0.05,t检验).长刺潘可有选择性地摄食栅列藻和小环藻等,选择指数分别为0.5425、0.5079,而对丝藻的选择指数为-0.7039.  相似文献   
383.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具有较强的响应关系,为了量化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水环境因子适宜状态以及响应关系,在太子河进行3次流域水生态调查,共获得136个站位的生态数据,通过筛选得到水环境驱动因子,并利用加权平均回归分析和临界点指示类群分析的方法,探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不同多样性水平以及功能摄食类群水环境驱动因子的最适值和阈值.结果显示,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水环境因子是溶解氧、电导率、总氮.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种的溶解氧最适值较高,耐污种较低;敏感种的电导率和总氮最适值较低,耐污种较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水平Shannon-Wiener指数(0-1]区间的溶解氧最适值最低,(3-4]区间的溶解氧最适值最高,各Shannon-Wiener指数区间电导率和总氮最适值排序为:(0-1]区间(1-2]区间(2-3]区间(3-4]区间;在5个功能摄食类群中溶解氧最适值最高和最低分别为撕食者和直接收集者,电导率最适值最高和最低分别为直接收集者和过滤收集者,总氮最适值最高和最低分别为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种的溶解氧阈值高于耐污种类群与其他物种,而敏感种的电导率和总氮阈值低于耐污种和其他物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水平Shannon-Wiener指数(0-1]区间与溶解氧阈值呈负响应关系,而与电导率和总氮阈值呈正响应关系,(1-2]区间、(2-3]区间、(3-4]区间与溶解氧阈值呈正响应关系,而与电导率和总氮阈值呈负响应关系;溶解氧指示的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为撕食者,且呈正响应关系,而电导率和总氮指示的功能摄食类群都包括过滤收集者、刮食者、撕食者,且呈负响应关系,其中刮食者的电导率和总氮阈值均最高.研究表明,通过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水环境因子的最适值和阈值,能以数据的形式量化反映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河流水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84.
安徽霍山地区断层活动习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霍山地区地震地质调查和研究,发现晚第四纪以来该地区丰富的构造变形现象:盆地边缘断裂构成断层三角面;隆起区发育一系列的北东向断裂,含断层泥;盆地内中更新统中发现多期变形遗迹,共同显示晚第四纪以来构造变形的继承性和统一性.文中结合各观测点变形物质的微观、超微观变形分析和断错物质系统测龄结果分析,对研究区构造新活动期次、断层滑移特性、古地震事件等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结果表明,该区断裂在晚第四纪曾有过多期粘滑活动.最后结合地震层析成像等深部探测成果对研究区地震的深部介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85.
大亚湾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植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型浮游动物成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大亚湾实验站附近一个采样点连续两年的野外调查和现场摄食实验,分析大亚湾近岸富营养化海域中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摄食特性。结果表明:2015—2017年实验站附近中型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在冬季达到最高,其次为春、秋和夏季;其优势种大多是滤食性桡足类,如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中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特性与优势种摄食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更偏好于粒径较大的小型浮游植物(20—200μm),而对微型(2—20μm)或超微型浮游植物(0.7—2μm)的摄食影响较小,甚至会因为选择性摄食对这两种类型的浮游植物的生长有间接促进作用。且中型浮游动物的摄食选择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除每个季节均倾向于摄食甲藻和青绿藻。除此之外,在春季偏好于定鞭藻和隐藻,夏季偏好于定鞭藻和绿藻,秋季偏好于硅藻、隐藻和聚球藻。尽管硅藻的生物量在调查期间平均约占总浮游植物类群的50%,但是中型浮游动物并不主动摄食硅藻,而更偏爱生物量低但营养较高的甲藻。总体上,中型浮游动物虽然对浮游植物有一定的摄食,但其植食性较弱,不能对浮游植物的生物量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86.
中国经济头足类增养殖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头足类(Cephalopods)是软体动物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开展头足类增养殖,对于保护中国种质资源、提高头足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中国主要的经济头足类,包括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拟目乌贼(S.lycidas)、虎斑乌贼(S.pharaonis)、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长蛸(Octopus minor)、真蛸(O.vulgaris)以及短蛸(Amphioctopus fangsiao)的繁殖习性、幼体培育、成体养成等各阶段生活史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为中国头足类养殖产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87.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mamectinbenzoate,EMB)(简称甲维盐)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农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为探讨甲维盐对海洋桡足类的影响,本文以安氏伪镖水蚤为研究对象,通过急慢性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甲维盐浓度对安氏伪镖水蚤摄食、呼吸、发育、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甲维盐对安氏伪镖水蚤的48h LC50和96h LC50分别为4.13和1.98μg/L;随着甲维盐浓度的升高,安氏伪镖水蚤的摄食率呈现降低趋势;在甲维盐浓度0.25μg/L时,安氏伪镖水蚤呼吸率显著升高,而甲维盐浓度超过0.50μg/L时,呼吸率呈现降低的趋势;在甲维盐高浓度组(0.2000μg/L),第二世代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存活率与生殖力均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说明,安氏伪镖水蚤对甲维盐较为敏感,高浓度甲维盐会影响安氏伪镖水蚤的摄食、呼吸、发育和生殖,进而可能影响到其种群动态。本研究为进一步判定甲维盐的生态风险以及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8.
为研究温度对微型鞭毛虫(Nanoflagellates,NF)摄食细菌的影响,于广西近岸海区采集NF自然群落,置于实验室不同温度下(14℃、22℃、28℃)培养9天,观察细菌和NF的丰度变化。并以荧光细菌标记法研究不同温度下异养微型鞭毛虫(Hetertrophic Nanoflagellates,HNF)和含色素微型鞭毛虫(Pigmented Nanoflagellates,PNF)对细菌的摄食率,计算不同类型NF的群落摄食率。此外,研究还比较了不同粒径PNF (<3 μm和3~10 μm)对细菌的摄食。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NF对细菌的摄食率由大到小为:3~10 μm PNF、HNF、小于3 μm PNF。较之PNF,HNF的摄食受温度影响较小。PNF的摄食率在22℃最大。而且,不同大小PNF的摄食对温度的响应有所不同。升温可以提高3~10 μm PNF的摄食率,但会抑制小于3 μm PNF的摄食。而降温抑制3~10 μm PNF的摄食,但降温对小于3 μm PNF摄食的抑制作用比升温小。但无论是3~10 μm PNF还是小于3 μm PNF,升温均会降低其丰度。而由于丰度减小对群落摄食率的影响更大,因此,升温降低PNF的群落摄食率。  相似文献   
389.
微型浮游动物在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引发褐潮时表现的摄食压力可潜在控制褐潮的爆发和消亡。本研究就三种海洋常见原生动物——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海洋尾丝虫(Uronema marinum)和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对单种饵料及混合饵料中抑食金球藻中国株的摄食进行了研究。单种抑食金球藻指数期细胞喂食的三种原生动物的生长率和摄食率呈现米氏方程变化趋势。比较三种原生动物摄食抑食金球藻的最大摄食率, 发现其随动物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但仅为摄食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的30%~59%。海洋尖尾藻和海洋尾丝虫的最大生长率(μmax)与饵料种类无关, 扇形游仆虫摄食抑食金球藻时的μmax值小于摄食球等鞭金藻的个体。海洋尖尾藻、海洋尾丝虫和扇形游仆虫摄食抑食金球藻时的毛生长率(gross growth efficiency, GGE)分别为65.8%、35.2%和49.1%。三种原生动物摄食抑食金球藻指数期细胞和球等鞭金藻以不同比例混合的饵料时表现出对抑食金球藻的选择倾向; 在含有抑食金球藻稳定期细胞的混合饵料喂食的情况下, 三种原生动物避食抑食金球藻或不表现明显摄食倾向性。抑食金球藻释放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的测定结果显示, 细胞从指数期生长至稳定期释放出的EPS的水平显著上升(P<0.05), 可能与原生动物对不同生长期藻细胞具有不同选择偏好有关。  相似文献   
390.
家乡的房子很高,叫“瓦房”,窗户很大,高一米七八,刚光透过玻璃窗,洋洋洒洒落在地上,敞亮极了。房顶是三角形的,中间高高的尖顶.顺着房顶两边是版色的砖瓦,一片压一片,假有规律地一溜排开,煞是好看。夏季一下雨,雨水顺着瓦檐流下来,滴滴答答,常常打破乡村夜晚的宁静,像“雨打芭蕉”的美妙音乐一样,回荡在夜空;而冬季下雪过后,阳光一晒,雪水沿着房檐下滑,在冬日寒冷的清晨,有时会形成一根根“冰挂”,远看还以为是小瀑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