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2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344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对中国真马尾藻亚属SubgenusSargassum刺托组SectionAcanthocarpicae宾德系SeriesBinderiana斯氏种群SpeciesgroupSwartzia的研究中,发现该种群新种4个,它们是原始马尾藻Sargassumprimitiv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92年4月10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ST92-0296;海南马尾藻Sargassumhainan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5年3月25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清澜港,模式标本号AST55-0714;文昌马尾藻Sargassumwenchangense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8年6月22日采自海南省文昌县,模式标本号A5T58-6059;微小马尾藻SARGASSUMPUSILLUMTsengetLusp.nov,模式标本于1955年4月28日采自广西涠洲岛,模式标本号AST55-1973。  相似文献   
142.
郑怡  陈灼华 《海洋与湖沼》1992,23(1):95-100
于1983-1986年先后在福建沿岸采订爬管藻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根据有限枝节片数目、囊果的着生位置以及围轴细胞数目等形态特征,发现其中两种标本与已知种的特征不同:一种是囊果位置不定,着生在有限枝基部第4(3)节片以上至顶端节片;另一种是有限枝节片数目较少,由5-12-(14)个节片组成囊果基生。故这为两个新种,即福建爬管8藻Herposiphonia fujianensis sp.nov和基生爬管藻H.basilar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3.
本属包括的种类不多,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及东非边缘浅海。个体较大,均为食用经济种类,有的种类为渔业捕捞对象。模式种为Rapana bezoar (Linnaeus)。 我国近海红螺属的种类,已往国内外都有不少报告,但迄今在种类鉴定上仍然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地理分布的记录也还有些混淆之处尚待澄清。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标本,共鉴定3种。其中红螺Rapana bezoar (Lirinaeus)分布于东海及南海,根据其形态的地理变异,我们认为东海的红螺,与南海产者比较,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性种群。梨红螺Rapana rapiformis (Born)仅见于南海。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向南可见于厦门。以往定名的"强棘红螺" (Rapana peichiliensis Grabau et King, 1928)我们认为仅是脉红螺的一个生态型。红螺及梨红螺为我国与日本、菲律宾及印度洋的共有种;脉红螺为我国与日本及苏联远东海的共有种,近几十年来已进入黑海,为黑海的外来种。  相似文献   
144.
核果螺属(Genus Drupa Roeding,1798)全为暖水性较强的种类,系珊瑚礁生物群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近海,绝大多数种类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海南岛南部及台湾省,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到海南岛北部、广东大陆沿岸及福建东山岛。 我国近海的核果螺,以往的报导多在国外,并且除黑田(1941)外多是一些零星记载。 我们较系统地整理了解放前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保存的标本及解放后我所采集的标本共289号,计有个体2857个,共鉴定为20种,其中6种在我国近海为新记录(表1,有*号者)。西沙群岛共发现14种,海南岛南部15种,海南岛北部5种,广东省大陆沿岸仅发现2种。在这20种中。有2种在我国仅见于广东省西沙群岛,有2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南部,有一种仅见于广东省海南岛北部、广东省大陆沿岸及福建省东山岛。 核果螺属主要分布于印度一西太平洋,个别种类可扩及非洲西岸及东太平洋。我国的种类,约一半以上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其与印度洋、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尼-马来半岛及中太平洋五个海域区系的相似程度大致相等。还应指出两点:(1)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D. ricina (L.)也见于非洲西岸,D. ricina (L.)、D. morum Roeding、D. uva Roeding 及D. aspera ( Lamarck)4种在东太平洋的克利帕顿群岛亦有出现,但没有与美洲西岸的共有种;(2)出现于中国近海的核果螺中,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的种类则较少,只有D. borealis (Pilsbry)为中国及日本一带的特有种,D. biconica (Blainville)为中国、日本及菲律宾一带的特有种。  相似文献   
145.
报道作者采自我国沿海管体星虫属共计4种。其中富岛管体星虫Siphonosomafunafuti(Shipley)在我国是首次记载。  相似文献   
146.
通过S250MKⅢ型扫描电镜对圆筛藻亚微结构的显示图像,介绍该扫描电镜的几种扫描模式,分析各种图像的特点,对仪器的开发利用和亚微结构的研究、鉴别分析手段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47.
刘升发 《热带海洋》1997,16(1):75-79
从大头狗母鱼的消化道内检获细尾属1新种:厦门细尾吸虫,新种,新种与狗母鱼细尾吸虫,1970和带鱼细吸虫,1978相似,但它们可以从虫体大小和虫卵大小以及其他形态特征相区别。  相似文献   
148.
从厦门海区潮间带江蓠植物中分离到一株链霉菌,其发酵液经体外MTT法和BIA法(生化诱导法)测定,表明具有很高的抑制肿瘤活性,该菌的生物量和抑癌活性与海水基质有关.对分类学特征的研究显示,该菌不同于目前已知的其他放线菌种类,将该菌定为公牛链霉菌海洋变种(Streptomyces tauricus var.marinus).  相似文献   
149.
异沙珊瑚(Heteropsammia)是仅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浅海区的一个属,隶石珊瑚目,因与星虫共栖而著名,过去共报道过8种,但在本世纪七十多年中,未增添过一个新种。经Horst(1922 、1926) 、Yabe and Eguchi(1932、1942)等人的分类研究和归并后,迄今一般认为,该属只有4种,即:单体珊瑚两种——H.cochlea (Spengler)和H.ovalis Semper,单体兼群体珊瑚一种——H. michelinii Milne-Edwards and Haime,群体珊瑚一种——H.geminata VetriIl。 我们在整理1958-1960年中国近海海洋调查所采集的与星虫共栖的石珊瑚标本时,发现在海南岛西南近岸水域拖网采到的一个异沙珊瑚标本,其形态特征与该属己记载的种都不相同,经详细研究后,确定是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150.
绒扇藻属(Avrainvillea)藻体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尤其盛产于珊瑚礁上。因此,该属种类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海区的限制。绒扇藻属的主要特征是藻体深绿色,褐绿色或黑褐色,基部是由假根状丝体相互交织,构成固着器,固着在礁石上。叶柄单生或具有多次分裂。叶片单个或多个,形状不一,多数为扇形,长圆形,肾形到扁压。藻体不钙化,通常黄色或褐色。二叉状分枝,基部常常缢缩,似念珠状或念珠状。皮层丝体无明显分化或具假皮层。关于绒扇藻属海藻的分类研究,至今为止,已发现23个种。 关于中国绒扇藻属的研究,最早是C.K.Tseng(曾呈奎)于1938年在“海南岛海产绿藻研究Ⅱ”中首次报道了两种绒扇藻,即直立绒扇藻Avrainvillea erecta (Berkeley) A. Gepp et E.S.Gepp和裂片绒扇藻A.lacerata J. Agardh,而后在1983年,在曾呈奎主编的《Common Seaweeds of China》一书中,报道了上述种类,并将其产地扩大到西沙群岛。1991年,陆保仁等在“南沙群岛海区的褐藻和绿藻研究I”中,第三次报道了裂片绒扇藻,将其产地扩大到南沙群岛。最近,作者在研究中国绒扇藻属的标本时,除了己经报道的两种外,又发现该属的1个新种(西沙绒扇藻Avrainvillea xishaensis Tseng, Dong et Lu sp. nov.)和3个新记录[模糊绒扇藻A.obscura (C.Agardh)J. Agardh,和氏绒扇藻A.hollenbergii Trono,群栖绒扇藻A.amadelpha (Montagne)A. Gepp et E.S. Gepp。至今共发现了6个种,其标本均存放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