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1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343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李成有  郭阳阳  张卫红 《海洋科学》2017,41(11):130-133
作者利用形态解剖和扫描电镜方法对采自新疆五家渠市琥珀螺科(Succineidae)一未知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该种贝壳长卵圆形,黄棕色,壳质薄,半透明,中等大小,壳高12.56~15.10 mm,壳宽6.48~7.72 mm,有2.8~3.1个螺层;软体密布色素点,整体黑褐色;阴茎较短,绝大多数个体阴茎一侧扩展呈片状沿纵向与囊状的另一侧相折叠;阴茎附属物片状,长度约为阴茎长度的1/4;阴茎基背板长,在阴茎鞘中折叠6~7次;阴茎内部具数条纵褶,阴茎内表面密布微小乳状突。结果显示该种属于尖缘螺属(Oxyloma),与该属已报道的相近种差异明显,为一新种,即五家渠尖缘螺(Oxyloma wujiaqu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642.
探讨并殖吸虫螺类宿主自然资源。发现采自福建北部的沼蜷属螺Paludomus一新种,命名为闽北沼蜷。参照《医学贝类学》和相关文献进行形态描述。正模(FJ6135)壳高18.15 mm,壳宽13.46 mm,壳口高14.05 mm,壳口宽8.04 mm。产地武夷山九曲溪。螺层5层,顶层及原壳层多缺失,螺面呈绿褐色,各螺层宽度上向体螺层增长迅速,体螺层大而膨胀,其高度上约占全部高度的4/5。齿舌中央齿呈尖峰状,中部支齿大而突出。内缘齿单支而宽大,两侧缘各有3或5枚不甚突出小齿,分布不对称,排列公式:3-1-3,3-1-5(3),7,5。本新种可与黔沼蜷(P.quianensis Liu et al,1994)、带沼蜷(P.cinctus Liu et al,1994)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643.
张秀伏 《中国沙漠》1999,19(1):91-93
通过对中国沙区厚壁荠属PachypterygiumBunge、四棱荠属GoldbachiaDC.、菘蓝属IsatisL.和独行菜属LepidiumL.植物的研究,认为《中国沙漠植物志》收录的密花厚壁荠PachypterygiumdensiflorumBunge和多茎厚壁荠P.multicaule(Kar.etKir.)Bunge实为一种植物;短梗四棱荠Goldbachialaevigata(M.B.)DC.var.ikonnikovi(Vass.)KuanetY.C.Ma应合并到正种四棱荠G.laevigata(M.B.)DC.中;毛三肋菘蓝IsatiscostataC.A.Meyvar.lasiocarpa(Ledeb.)N.Busch应改为毛果菘蓝I.tinctoriaL.var.Praecox(Kit.)Koch.;头花独行菜LepidiumcapitatumHook.f.etThoms.中国沙区无分布。  相似文献   
644.
黄加祺 《海洋学报》1999,21(4):92-95
中国海域水螅虫纲(Hydrozoae),花水母目(Anthmedusae),棒状水母科(Corymorphidae)的真囊水母属(Euphysora)经研究有3个新种:褐色真囊水母(Euphysora brunnescentis sp.nov.)、刺胞真囊水母(Euphysora knides sp.nov.)和硬手真囊水母(Euphysora solidonema sp.nov.),对此予以详细的描述报道.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系.  相似文献   
645.
鄂南蒲圻、通山、崇阳等地晚二叠世地层发育,含(竹蜓)类化石9个属40个种,其中新种8个,未定种7个,根据它们的地层分布位置,可分两个带、两个亚带,即吴家坪阶Codonofusiella带,长兴阶Palaeofusulina带;后者,下部为Palaeofusulina-Reichelina亚带,上部为Nankinella-Staffella亚带。Codonofusiella及Palaeofusulina混生现象只限于长兴组下部。代表区内长兴阶最高层位不是palaeofusulina,而是新建立的Nankinella-Staffella组合化石亚带。笔者认为,我国南部各地域内都以Palaeofusulina来确定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界线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646.
用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研究了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 Bloch、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Forskal、勒氏笛鲷Lutja-nus russelli Bleeker和约氏笛鲷Lutjanus johni Bloch的遗传多样性关系,检测到4种笛鲷的分子标记。通过差速离心、核酸酶消化、苯酚抽提,从4种笛鲷肝脏组织中分离纯化线粒体DNA(mtDNA),用19种5到6碱基对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单酶、双酶和部分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了RFLP分析,构建了4种笛鲷mtDNA的物理图谱。红鳍笛鲷、紫红笛鲷、勒氏笛鲷和约氏笛鲷的mtDNA大小分别为17.36±0.09kb、17.58±0.08kb、17.50±0.18kb和17.56±0.12kb。红鳍笛鲷和紫红笛鲷种群间平均mtDNA多态度π为0.106 2,红鳍笛鲷和勒氏笛鲷群体间平均mtDNA多态度π为0.130 5,红鳍笛鲷和约氏笛鲷群体间平均mtDNA多态度π为0.151 5,紫红笛鲷和勒氏笛鲷群体间平均mtD-NA多态度π为0.130 3,紫红笛鲷和约氏笛鲷群体间平均mtDNA多态度π为0.119 5,勒氏笛鲷和约氏笛鲷群体间平均mtDNA多态度π为0.139 4。红鳍笛鲷和紫红笛鲷种群间净遗传距离Pnet为0.102 0,红鳍笛鲷和勒氏笛鲷群体间净遗传距离Pnet为0.128 5,红鳍笛鲷和约氏笛鲷群体间净遗传距离Pnet为0.149 1,紫红笛鲷和勒氏笛鲷群体间净遗传距离Pnet为0.127 0,紫红笛鲷和约氏笛鲷群体间净遗传距离Pnet为0.115 7,勒氏笛鲷和约氏笛鲷群体间净遗传距离Pnet为0.137 8。  相似文献   
647.
2021年5月于南海中层渔业资源调查中采集保存鱼类样本1尾,依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克氏蛇牙龙鰧(Kali kerberti)。蛇牙龙鰧属(Kali)隶属于鲈形目,叉齿鱼科,其突出特征为:体延长、侧扁,口大;前颌骨和齿骨具齿2行,内列齿向后弯曲、獠牙状;下颌前端联合处未骨质化;体裸露、无皮刺。克氏蛇牙龙鰧鉴别特征为:颅骨脆弱,上下颌弯曲、具鳃耙;前颌骨内列齿和齿骨中列齿显著延长、獠牙状;前颌骨内列齿5~6枚,其中4~5枚獠牙状齿;齿骨内列齿4~5枚。该调查首次在南海采集到蛇牙龙鰧属克氏蛇牙龙鰧,为南海的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可为南海叉齿鱼科鱼类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648.
绿潮通常由石莼属(Ulva)藻类形成,可对沿岸工业、旅游等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核电站冷却水取水安全。河口和富营养化的沿海地区是易发生绿潮的区域,钦州湾呈富营养化态势。为了解钦州湾大型海藻对防城港核电站冷却水取水安全的影响,文章调查评估2020年12月至2022年2月退潮期间钦州湾西侧潮间带的大型绿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钦州湾冬、春季有绿潮发生,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持续时间约3个月,其中1月生物量最高,3月逐渐消失;绿潮持续时间的决定性因素是海水温度,绿潮发生月份与低纬度的厦门等地相近,而与中高纬度地区差异较大;钦州湾绿潮由3种石莼属藻类组成,按出现时间先后分别为条浒苔(Ulva clathrate)、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和长石莼(缘管浒苔)(Ulva linza);钦州湾绿潮为石莼属藻类本土生长类型,目前未发现外地漂移来的藻类;钦州湾海水营养盐浓度较高,利于石莼属藻类生长;人类活动抑制石莼属藻类生长,滩涂养殖区未发现石莼属藻类;钦州湾绿潮对核电站冷却水安全取水具有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649.
季燕南  梁蕾  季强 《江苏地质》2020,44(3):244-249
详细研究了牙形类原颚齿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重点研究了Protognathodus collinsoni—Pr. kockeli演化谱系。齿杯口面光滑无饰的Pr. meischneri形态型2演化为齿杯口面只有1个瘤齿的Pr. collinsoni, 后者的口面瘤齿可以发育在外齿杯或内齿杯。长期以来,一直认为Pr. kockeli 是由Pr. collinsoni直接演化而来,但齿杯口面仅具1个瘤齿的Pr. Collinsoni难以直接演化为齿杯口面具3个以上瘤齿的Pr. Kockeli。理论上,二者之间应当还存在具2个瘤齿的过渡型分子,在演化上缺失了一个中间环节。众所周知,泥盆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事件(D-C事件),导致绝大多数晚泥盆世生物灭绝,只有少数生物躲过D-C事件幸存下来,直到早石炭世最早期才开始复苏,而后辐射演化。全球的资料表明,这些残存下来的生物的演化谱系几乎均被D-C事件打断,牙形类原颚齿刺属和管刺属(Siphonodella)的演化谱系也不例外,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当找到被D-C事件打断的演化谱系的节点。原颚齿刺属演化谱系中被打断的节点正是Pr. collinsoni—Pr. kockeli支系,表明Pr. kockeli首次出现的位置是难以确定的,因此该种的首次出现不能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相反,Pr. kuehni的首次出现可以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因为其首次出现与Siphonodella sulcata的首次出现基本同时。根据原颚齿刺属各种的演化关系和地层分布,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可识别出6个牙形类带,即下meischneri带、上meischneri带、collinsoni带、待命名带、kockeli带和kuehni带,各带基本以带名种的首次出现来定义其底界(待命名带除外)。  相似文献   
650.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是中国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调查研究的热点,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出露较全,但多数学者认为柴东地区不存在二叠系。针对扎布萨尕秀组归属于石炭纪还是二叠纪的争议,采集扎布萨尕秀组的砂岩碎屑锆石开展了U-Pb LA-ICP-MS同位素测年,获得40个和谐年龄分布在2488±34 Ma至288±3 Ma之间,最年轻的一组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288.0±2.0 Ma(MSWD=0.112,n=21)。这意味着该扎布萨尕秀组中的砂岩沉积于288 Ma之后,晚于国际石炭—二叠纪界限(299 Ma)。依据野外调查和已有研究成果,扎布萨尕秀组中赋存丰富的虫筳科化石,其中膨胀型虫筳属Pseudoschwagerina或Sphaeroschwagerina的出现是进入二叠纪的重要标志。结合碎屑锆石年代学和虫筳属化石特征,扎布萨尕秀组应归属早二叠世,说明柴达木东部地区存在二叠纪沉积记录。该认识为深化柴达木盆地晚古生代—中生代沉积建造和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层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