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97篇
综合类   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在热处理血清样品的基础上建立了鱼类血清睾酮(T)的放射免疫双抗体测定法。分别在不同性腺发育时期对花尾胡椒雌鱼,进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注射。结果,在性腺发育期,HCG和LHRH-A均能在注射后6h显著升高血清睾酮水平;注射后24h,无论HCG还是LHRH-A处理的血清睾酮水平均下降至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性腺未发育期,HCG和LHRH-A均未能引起血清睾酮水平的明显变化。结果提示:花尾胡椒鲷雌鱼促性腺激素分泌受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刺激。在性腺未发育期和性腺发育期,垂体-性腺轴对外源激素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性腺发育期有显著反应,而性腺未发育期没有反应,提示只有在性腺发育期注射外源激素才能诱导的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02.
真鲷仔,稚,幼鱼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陈品健  王重刚 《台湾海峡》1997,16(3):245-248
本文研究了真鲷仔,稚,幼鱼不同发育期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蛋白酶活性两个极低点分别出现在受精后5日龄和25日龄,25-44日龄蛋白酶活性上升明显,之后活性上升稍缓;淀粉酶从受精后到5日龄活性急剧下降,5-44日龄变化很小,45日龄后活性略有提高;脂肪酶活性从受精后至5日有所提高,40日龄活性到最低点,之后上升较快。  相似文献   
103.
Two methods,tagging and ink injection,are used in the grouper releasing experiment.The studied fishes are the juvenile of Epinephelus akaara and Epinephelus awoara both artificially cultivated and caught from natural waters,and their wild adult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habiting behaviours for both juvenile and adult fishes show distinct regionality,which move within an area of 2n mile diameter 651 days and 48 days after being released,respectively,With the tagging method,the tagged fishes could only be recaptured in the year of release while,with the injection method,they could be caught in the lst,2nd and 3rd years,It is confirmed that in the cement tank,the tagged fishes lose their 1/3 tags.That means that the tagging method is not fit for the release research while the injection method is .Generally,the recaptured rates of injected fishes are 1.4-4.5%,3.1-13.4%and 2.7%for the lst,1nd and 3rd years,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04.
本文报道了菊黄东方纯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情况.其结果表明:在水温20~21℃、盐度20~30、pH值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受精后2h为2细胞期、15h为囊胚期、30h为原肠期、55h为胚体期、152h孵出仔鱼;孵出仔鱼在水温19~28℃、盐度20~30、pH8.0~8.3条件下,孵化后5d开口、18d进入稚鱼期、40d进入幼鱼期.此外,对胚胎及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进行较详细描述、测量并给出示意图.  相似文献   
105.
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情况.其结果表明:在水温20-21℃、盐度20-30、pH值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受精后2h为2细胞期、15h为囊胚期、30h为原肠期、55h为胚体期、152h孵出仔鱼;孵出仔鱼在水温19-28℃、盐度20-30、pH8.0-8.3条件下,孵化后5d开口、18d进入稚鱼期、40d进入幼鱼期.此外,对胚胎及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进行较详细描述、测量并给出示意图.  相似文献   
106.
摘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从20对西大西洋笛鲷(Lutjanus campechamus)的微卫星引物中筛选适用于红鳍笛鲷(L.erythopterus)、勒氏笛鲷(L.russellii)、紫红笛鲷(L.argentimaculatus)和约氏笛鲷(L.johnii)基因组分析的微卫星引物,分析4种笛鲷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经反应条件的优化,从20对引物中筛选出17对可稳定扩增出特异片段的引物。通过测序证实扩增产物含微卫星位点后,以该17对引物对4个种的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16对可在约氏笛鲷、勒氏笛鲷、紫红笛鲷基因组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分别有65%、65%、60%呈现出种内多态:15对可在红鳍笛鲷中扩增出重复性好的特异性条带,并且全部呈现出种内多态。四种笛鲷中,红鳍笛鲷的多态性最高,高度多态基因座占检测座位的66.67%;勒氏笛鲷的多态性最低,低度多态基因座占43.75%。获得3个种间特异性分子标记。用风和DA两种方法计算4种笛鲷的遗传距离,构建了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107.
欢休 《海洋世界》2013,(7):26-27
台湾鲷鱼属于慈鲷科,原产于非洲,全世界共有100多种。根据台湾水产史记载,吴振辉及郭启彰两位先生于1946年从新加坡引进俗称"南洋鲫仔"、"黑鲫仔"的鱼种,后人为了纪念引进该鱼的两位先生,特取两位先生的姓氏来命名为"吴郭鱼",当初所引进的吴郭鱼目前已被淘汰。由于吴郭鱼在人们心目中形象一直是负面大于正面,进而影响其消费意愿,并且在  相似文献   
108.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中国鲷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特异性扩增了采集于中国沿海的鲷科5属11种鱼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并结合Gen Bank已有的同源序列,对中国鲷科6属12种鱼类的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鲷科6属12种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 30.4%、C 27.7%、A 23.5%、G 18.4%;属间Kimura双参数平均遗传距离为9.5%—19.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2%—21.8%,其中四长棘鲷属、赤鲷属和犁齿鲷属间的遗传距离(8.2%—13.8%)接近于棘鲷属多数种间遗传距离(6.5%—12.2%);分子系统树显示中国鲷科鱼类分为两大类群,类群I包括四长棘鲷属、犁齿鲷属、赤鲷属、牙鲷属等红体色种类,类群Ⅱ含平鲷属、棘鲷属等银灰体色种类,其中棘鲷属的冲绳棘鲷和黄鳍棘鲷先聚为姐妹群,澳洲棘鲷、黑棘鲷、灰鳍棘鲷和台湾棘鲷聚为另一支。本文结合已有研究结果得出:中国鲷科鱼类属间是先按体色、后按牙齿分化的,四长棘鲷属、犁齿鲷属和赤鲷属有相当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国棘鲷属是一个有共同祖先的单系群,属内存在两个平行进化的分支,两分支的种间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9.
经过过锚固、清除危岩、条石支撑墙、灌浆封闭裂隙等四种处理大庆沟危岩方案对比后,确定以后二者组合实施治理,竣工后经验收检测,危岩已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10.
福建近海主要底层经济鱼类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研究了1994年福建近海底拖网渔船主要捕捞对象-带鱼,白姑鱼,二长棘鲷,短尾大眼鲷和条尾绯鲤5种底层和近底层鱼类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参数及其开发比率,与1976年比较,带鱼渔获的最大年龄由1976年7龄降至1994年的4齿,白姑鱼,二长棘鲷和短尾大眼鲷由1976年或1982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3龄,条尾绯鲤由1976年的5龄降至1994年的4龄,带鱼的捕捞死亡系数由1976年的0.491上升到1994年的0.956。二长棘鲷由0.340上升到1.273,短尾大眼鲷由0.505上升到0.868。条尾绯鲤由0.576上升到0.924,白姑鱼由1982年的0.235上升到1994年的0.789,开发比率均比1976年或1982年有较大提高,分别在0.495,0.706,呈现充分开发或过度利用,并讨论了种群变动原因,捕捞结构和底拖网捕捞力量调整及5种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