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7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97篇
综合类   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71.
斜带髭鲷后肠、头肾和脾脏中肥大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景良  闫琳  王湘平 《海洋学报》2009,31(2):120-128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了斜带髭鲷的后肠、头肾及脾脏中肥大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器官组织中均发现有肥大细胞,但以后肠和头肾分布较多;这些肥大细胞的表面具有胞质突起或表面折叠。根据其特征性胞浆颗粒所含特殊亚结构的不同,可初步认为斜带髭鲷肥大细胞可能存在Ⅰ型和Ⅱ型两种亚型。Ⅰ型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后肠粘膜固有层、粘膜下层和头肾的结缔组织中,其特征性胞浆颗粒具有微粒样特殊亚结构;Ⅱ型肥大细胞仅分布于头肾和脾脏的结缔组织中,其特征性胞浆颗粒则具有漩涡样、线团样、蜂巢样、细粒状、无定形和混合型等多种晶格状特殊亚结构。同时,这两种亚型肥大细胞均存在脱颗粒现象。由观察结果可知,斜带髭鲷后肠、头肾及脾脏中存在大量的肥大细胞,并且其特征性胞浆颗粒具有精细的特殊亚结构。  相似文献   
72.
川纹笛鲷消化道优势菌群PCR-DGGE指纹图谱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培养的16S rDNA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对集约化海水网箱养殖川纹笛鲷(Lutjanus sebae)的消化道胃壁、胃内容物、肠壁、肠内容物优势菌群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川纹笛鲷消化道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细菌群落,对DGGE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表明菌群组成相似度高于55%,其中胃内容物及胃壁细菌组成相似度最高(90%),这可能与摄食饵料在消化道推移有关;而胃壁与肠壁相似度相对最差,可能反应了由于生理环境不同引起的宿主差异性。通过建立川纹笛鲷消化道16S rDNA-DGGE指纹图谱及比较分析,为澄清川纹笛鲷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3.
对搭载在我国第21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中,太空飞行27d的雌性蒙古裸腹潘,与地面对照组进行生化组成比较,经常规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搭载诱变组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于地面对照组,其中碳水化合物低于2.5倍多、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地面组;2.脂肪酸组成未发生变化,但脂肪酸的含量有存在不同差异,搭栽诱变组所含的海水鱼类必需脂肪酸EPA含量高于地面组1.2%;DHA含量也略高于地面组.可见.经太空诱变的裸腹潘含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较全面,涵盖仔、稚、幼鱼各个期间所需的必须脂肪酸,这表明太空搭载技术应用于水产生物的诱变育种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74.
漠斑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8.1~23℃时,仔鱼在孵出第6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Bruchionus plicatilis),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对288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表明,其摄食率达83.0%,消化道饱满系数波动在0.9%~6.6%之间,日摄食指数在6.8%~29.6%;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一昼夜中仔鱼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和翌日08: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0:00~14:00,幼鱼摄食高峰出现在12:00,但12:00~20:00均保持较高的摄食水平.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幼鱼夜间有少量摄食.摄食量(y)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y=0.030 7W 0.050 5,全长(LT)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LT=2.666 1e0.043 3D,体重(W)与日龄(D)的关系式为W=0.065e0.169 3D,全长(LT)与体重(W)的回归方程为W=0.001 8LT3.689 4.  相似文献   
75.
Effects of water temperature (17, 21, 25, 30 and 35℃) and body size (14.75-281.41 g initial body weight) on food consumption, growth, feed conversion, and dry matter content in orange-spotted grouper fed to sati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T, ℃) and body weight (W, g) on maximum food consumption (Cmax, g/day) was described as: InCmax=-7.411+0.828 InW+0.317T4).004 7T2, and the optimum feeding temperature was 33.9℃.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body weight on growth (G) was described as: lnG=-4.461-0.2081nW+0.394T-0.006 3T^2. The 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 was 31.4℃, whereas overall growth rates were high at 25, 30 and 35 ℃. Feed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FCE, %), increasing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veraged from 1.8 to 2.1 in terms of dry weight of food fish.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FCE tended to be lower than that for growth or feeding. Dry matter content increased with both increasing water temperature (17, 25, 30 and 35℃) and body weight, and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body weight on dry matter content (DM, %) was described as: lnDM =3.232+0.01 4 lnW-0.004 4T+0.001 2TInW.  相似文献   
76.
对二长棘鲷和黄鳍鲷的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长棘鲷脑颅中的上筛骨、侧筛骨、额骨、眶下骨、蝶耳骨、上枕骨,咽颅中的前上额骨、腭骨、舌额骨、齿骨、鳃盖骨、尾舌骨、咽鳃骨等与黄鳍鲷相应部分的骨骼有明显差异,某些特征可作属间或种间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77.
利用采自我国近海的105尾标本,分析了细条天竺鲷、宽条天竺鲷、黑鳃天竺鲷、黑边天竺鲷、垂带天竺鲷、四线天竺鲷、半线天竺鲷、斑鳍天竺鲷等8种天竺鲷属鱼类的矢耳石形态特征。8种鱼类矢耳石前部均较尖,后部略圆钝,背部呈折线状,腹部呈圆弧形,背部中央有缺刻,听沟宽阔;8种鱼耳石长宽比的比值为1.35~1.63,矩形趋近率为0.67~0.77,充实度为14.77~24.99。以上述三种形态学参数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可将8种鱼类分为3组:细条天竺鲷、宽条天竺鲷、黑边天竺鲷、黑鳃天竺鲷为一组;垂带天竺鲷、四线天竺鲷、半线天竺鲷为一组;斑鳍天竺鲷为一组。耳石听沟边缘走向、宽度以及耳石外部边缘光滑度等轮廓特征在8种天竺鲷属鱼类间呈显著的种间差异。以这些形态特征为基础,编制了8种天竺鲷属鱼类的检索表,检索表表现的种间分类关系特征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8.
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Temminck et Schlegel 1844)的受精卵为球形浮性卵,卵径为0.79~0.90 mm,无色透明,油球一个,卵黄靠近动物极有龟裂结构。在22℃±0.5℃,盐度为30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1 h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66~2.20 mm,在背鳍膜的前边缘上有4~5个星状黑色素;1日龄仔鱼全长1.83~2.32 mm,背鳍膜上黑色素异常明显;2日龄仔鱼,胸鳍原基出现,尾部鳍膜中间开始出现放射丝;3日龄仔鱼,背鳍膜上黑色素消失,上下颌开启,部分仔鱼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殆尽,鳔原基出现;5日龄仔鱼,胸鳍可垂直向外伸展,上下颌开启频繁;12日龄仔鱼,具有集群和趋光性;20日龄仔鱼,体前部呈黑色,在水中分散均匀,摄食旺盛。25日龄稚鱼,全长6.55~8.42 mm,体前部开始出现黑色条带痕迹;30日龄稚鱼,头部眼的上缘由一横带,鱼体体侧出现3条黑褐色的横条带。40日龄幼鱼,全长15.50~35.55 mm,鱼体体型与成鱼相似,体侧有6~7条黑褐色的横条带。通过对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了解其卵胚及仔稚的发育规律和种属的特异性,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认识,而且对进一步进行条石鲷的生产育苗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79.
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8mm(1.60~1.78mm).在培育水温为21.0~28.5℃,盐度为24.8~28.3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5日龄为前期仔鱼,3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6日龄至31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日龄至68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69日龄进入幼鱼期.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鳍棘的长出与收缩是斜带石斑鱼前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期发育的异同.  相似文献   
80.
核电站温排水对大亚湾鲷科鱼卵,仔鱼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维翥 《热带海洋》1996,15(4):80-84
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排放前、后,自1993年1月20日至1995年2月28日对该站附近水域14个站位进行6个航次的采样调查,收集鲷科鱼卵、仔鱼样本和同一站位的水温资料。结果表明,各站位的鲷科鱼卵、仔鱼的分布在温排水排放前、后与水温变化密切相关。水域升温2 ̄8℃对鲷科鱼类的产卵、孵化和仔鱼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鉴于目前升温水域范围只限在2n mile内,可以认为整个大亚湾鲷科鱼类的资源和补充尚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